穆东燕 李丽华/北京市东城区新中街幼儿园
动画是各年龄段幼儿酷爱的一种美术形式。动画制作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以其直观性、形象性、变化性、思维的自由性深受小朋友的喜爱。但动画片的制作往往是动画设计人员、美术专长人员、美术家的作品,并没有儿童的亲身参与,只处于欣赏他人作品的状态。
让幼儿成为动画片内容的设计者,让幼儿用制作动画来表达自己情感。把儿童动画制作融入幼儿探索活动中,让儿童在制作动画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独立、创造性地表达自己对周围环境的独特认识;在参与制作中,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提升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自主学习、多元发展,为培养当今世界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做准备。
目前,定格动画体验课在我国一些城市的少儿培训机构和幼儿园已有开设,引起了幼儿及其家长的强烈兴趣。但是大多数的幼儿园对此内容还未涉及。我园于2009年开始了生态式幼儿艺术教育“儿童无稿剪纸的研究”。在此过程中我们注重对儿童美术学习规律的研究,从教学方法、活动评价、指导用语等多方面转变教师的艺术教育观念。自2010年开始,我们接触了儿童动画制作的研究,以幼儿的需要、兴趣为基础,参与者由从个别幼儿拓展到全班幼儿,素材由剪纸到生活中的各种材料,教师对幼儿的关注由创意到幼儿多方面的发展。
STEAM创新教育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数学(Mathematics)有机融合的教育。其支持学习者以学科融合的方式认识世界,运用跨学科思维、综合创新的形式改造世界,培养他们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而当今社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生活、工作的重要支柱,幼儿园的孩子也在接触和应用媒体手段,进行游戏和认知,开阔了幼儿的视野,增加了活动的内容。
定格动画(Stop-motion Animation)出现于20世纪初, 通过逐格拍摄对象使之连续播放,从而产生人物形象或角色。它与手绘动画、电脑动画共同构成了现代动画的三大门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定格动画制作软件的开发利用,定格动画制作也由一件复杂的、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变成了普通人可以参与的工作,越来越多的动画爱好者开始尝试亲自制作定格动画短片。近几年,SAM Animation、玩卡通等儿童定格动画拍摄软件的推出,为儿童动手制作定格动画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儿童动画制作的过程,需要幼儿共同设计协商拍摄主题-寻找资源(经验、材料)-任务分工-小组制作-解决困难的讨论-动画音效配音-分享成品……孩子要综合运用艺术表现形式、对多媒体熟练操作、与同伴共同发现问题、解决困难,表达交流自己的想法,这是一个提升综合能力的过程。在儿童动画制作的过程中,将科学、语言、音乐、数学与艺术进行有机结合,创造性地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独特认识和需要;激发幼儿探索精神,提升幼儿运用经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与同伴合作、经验的整合,通过绘画、剪纸、泥塑、音乐等艺术的表现形式,完成动画制作的过程,促进儿童理性思维、感性思维的协同发展,思维、情感、智慧、人格的全面提升。这一过程体现的正是STEAM教育理念的核心精神,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与数学有机融合的教育,培养幼儿“人文意识”“民族自豪感”“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合作”“设计”等“软技能”。
幼儿的语言是在交流和运用中发展起来的,幼儿期是幼儿通过语言和社会接触的关键期,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影响作用,它能够促进认知、能力、智慧的和谐发展,语言是交往中的重要工具和媒介,幼儿的语言是在不断与人交往和应用中不断提高的,在制作动画片的过程中,从拍摄主题的确定-材料的准备-分工-制作过程的配合-解决困难的讨论-给动画配音-制作完成后的介绍,在这一过程中,孩子需要共同创编故事情节,分工时,有的孩子负责制作道具素材,有的孩子负责操作媒体,有的孩子负责寻找音乐配音,每一部动画作品的完成,都需要孩子的相互合作、协商,共同完成每一个环节,在合作过程中,孩子要不断发表自己的主张并接纳别人的观点;在此过程中他们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还要听懂别人的想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这样逐步提高。
幼儿时期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教育者要尽可能的提供和创造条件,满足孩子尝试、探索和操作的愿望,让孩子主动思考、自主探索,在游戏过程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
在动画制作的过程中,孩子们总会遇到问题和困难,有时他们要一起研究如何拍出他们想要的动画效果,有时他们会在拍摄中发现还有一些素材没有收集完整等,这时他们会积极想办法,进行反复的尝试,随着问题的解决,孩子们也不断成长。
在孩子拍摄《树叶宝宝回家》的作品时,孩子们对风刮的方向和树叶飞落的方向产生了争执,教师抓住孩子的困惑点,开展了“调皮的风”系列科学探究活动,和孩子一起了解风形成的原因,风的益处和危害,制作风力玩具,感受风速和风的方向,活动设计抓住幼儿的好奇心,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孩子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学习。活动遵循在学中玩、玩中学的教育理念,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利用游戏放风筝,在知道风筝上天需要风的基础上,了解风帮助人们做事情,也知道风带来的危害,不过随后提示幼儿不要对风产生恐惧,风还是我们的朋友。指导幼儿做一做,玩一玩,让他们去感受风的“趣”。通过对风的了解,再制作动画片时,内容素材多了、树叶在动画片里的飞落再也不是无目的的,而是随着风吹来的方向,进行不同轨迹的飘落,既优美又合乎情理。
动画片的制作是又一次的艺术创作,是充满想象力的艺术。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把幼儿园教育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这表明幼儿艺术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幼儿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动画制作通过观赏、演示、动手操作等多种教学形式,利用剪纸、泥塑、玩具多种拍摄素材,将美工、游戏、故事、技术等多种元素融为一体,孩子们会逐渐感受画面的构图、色彩的搭配、动态与背景的关系,以及配合动画选择恰当的音乐,在孩子们的调整和选择中,培养幼儿对不同艺术表现方式的兴趣,萌发幼儿初步欣赏美、表现美的情趣,促进幼儿情感、知识、智力的健康发展。
《指南》 中指出,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趣,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随着年龄的变化,孩子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也不断加强,已经积累了进行定格动画拍摄游戏的条件和素质。但是动画拍摄需要幼儿的综合能力,文学、艺术、美术表达、对技术的掌握等多学科的整合。因此,在开展动画拍摄时,不能将定格拍摄作为真正的动画制作,而是以游戏方式开展,激发幼儿参与拍摄的兴趣,按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幼儿的需求、能力进行有目的的指导。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利用按需指导的教学模式策略,根据幼儿拍摄内容的需求、孩子能力的“最近发展区”进行不同方式的指导。
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素养基础,对不同年龄、不同素养的幼儿在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及效果评价上施以不同的教育策略。分层教学是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科的特点入手,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动画拍摄重在幼儿的参与,在体验中感受拍摄的过程,幼儿是拍摄的主体,作为教师,应该是孩子在拍摄体验中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在过程中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幼儿通过观察尝试、经验分享、操作试误,达到自主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幼儿拍摄动画是自由分组开展,每个阶段的拍摄内容、拍摄的伙伴都在不断地变化,教师基于幼儿的个性、发展水平,实施分层指导:
幼儿分别来自于各个不同的家庭,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等诸多因素使幼儿获得的素养也不同,在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个性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分层教学之前,首先要了解幼儿的情况,对幼儿的素养进行合理分层。我们通过向幼儿家长和班级教师发放调查问卷表、在日常活动中观察等形式,对每位幼儿进行综合评判,将幼儿分成A、B、C三组。A组幼儿能熟练掌握无稿剪纸以及定格动画制作工具;B组幼儿有在区域中剪纸的经验,在班中尝试过简单的定格动画制作;C组幼儿有过看动画片的生活经历。这样,教师对每位幼儿的能力有所了解,以便在实施分层教学中,对不同层级幼儿施以不同层级的指导。合理层级的划分,为分层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依据。
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与能力各不相同,在活动中的表现也各有差别。分组活动使幼儿通过同组伙伴之间的相互学习、比较,发现自身优势,得到发展。能力较强的幼儿通过分层活动中进一步的要求获得发展,能力中等的幼儿通过组内练习、教师指导,鼓励他们向更高的水平迈进。能力稍弱的幼儿通过教师的鼓励,激发幼儿探索兴趣,树立自信心。
教学目标的制定,为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方向性的要求。在传统的活动中,由于教学目标整齐划一,用一个标准衡量所有的幼儿,常常出现不能满足不同能力幼儿需求的情况。在实施定格动画的活动时,我们首先把教育目标分层定位为:发展目标、预备目标、基础目标。A组幼儿定位为发展目标,是一种提高性的目标,目的是为该组幼儿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B组幼儿定位为预备目标,是幼儿在教师引导下可以达成的目标,目的是让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C组幼儿定位为基础目标,是每位幼儿均可达到的目标,目的是让全体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
提问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会在分层教学中巧妙抓住提问这一环节,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每位幼儿都在不同范围内进行思考,有机会回答问题,有效地推动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适宜的活动材料是促使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所以在投放材料时,我们会对材料进行分层,尊重幼儿自己的选择,并加以适当的指导,使每位幼儿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
对幼儿的动画作品进行评价是活动的重要环节。对不同组别幼儿进行展评,采取教师讲评、师幼共评、同伴互评等方式对幼儿作品进行评价。在师幼共评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他人作品,鼓励幼儿互相学习、借鉴。在同伴互评中,启发幼儿相互交流、自我评价。在评价中,教师积极寻找幼儿的闪光点,进一步落实幼儿的主体地位,保护不同层次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真正让每位幼儿都能在原有水平上有所发展、有所提高。(如图1)
图1
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发展方面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是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创设环境可以激发幼儿相应的体验,创设良好的美术教学环境应先考虑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有了经验幼儿才能在基础上进行创造。
在动画拍摄中,环境、材料同样发挥着重大作用,而“创造”这个词使用频繁,指老师的构思与材料的运用,是意识创造与物质创造的结合。环境创设离不开创造。有了新的想法,要依靠材料这个媒介加以实施,这个过程既是环境更新的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环境与创造相互作用,环境的价值通过创造得到提升。在拍摄区,孩子收集喜欢的动画卡通形象,不同动画片的表现形式,经典动画故事内容,激发孩子对动画片故事情节、形象的多种感知,在和孩子创设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地改编故事情节、设计新的动画形象,为拍摄动画进行了前期的经验准备。
每一次动画制作完成后,都要为孩子提供作品介绍环节,分享在拍摄时的经验,以及遇到的困难,这样的分享可以有助于制作者增强自信。利用角色区的小剧场,播放自制动画片,可以让更多的孩子分享经验,也能够得到同伴的赞许和帮助,激发孩子再次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发到家长微信群,让更多的家长欣赏到孩子的作品。例如,孩子根据共享单车连停乱放的社会现象,制作了《小黄车》的动画片,让大家知道共享单车的方便,如何爱护和按要求停放,通过动画片,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孩子们建议发到爸爸妈妈的手机上,让爸爸妈妈也遵守规则,提醒更多的人关注社会问题。
我们不能确定未来生活究竟需要什么技能与知识,但STEAM促进孩子的领导力、创造力、适应力,我们将STEAM与社会、环境进行充分联系,突出学习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通过大量的游戏与实践,培养科学探究和解决真实问题所必备的技能、策略和思维方式;在实践学习中,逐步理解基本概念。
尽管我们的STEAM教育目前还处于初始阶段,但是我们建设的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完成他们感兴趣的、和他们生活相关的项目,从过程中学习各种学科以及跨学科的知识。STEAM其实是对基于标准化考试的传统教育理念的改变,它代表着一种现代的教育哲学,更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