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兰,李舒婷,巫丽芬,张 玲,何苹榕
(广东省英德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二区,广东 英德 513000)
危重患者由于自身病症原因常产生诸多不良情绪,且治疗依从性较差,使得患者坠床、拔管、自伤的发生率较高[1],不仅影响患者健康的恢复,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的死亡,在临床中重视程度较高。常规约束护理下尽管对拔管发生率起到了一定的控制效果,但患者满意率普遍比较低,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本研究针对个体化约束在危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下面进行如下内容的报道。
选取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危重症患者共计88例,按照住院先后时间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各44例,其中,气管插管危重患者5例,胃管插管危重患者55例。研究组患者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19-77岁,平均年龄(52.38±10.47)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12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7例,癫痫患者15例,参照组患者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51.68±9.08)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13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8例,癫痫患者1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症类型等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进一步对比分析,且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参照组签署同知情意书实施常规约束护理,即将普通约束带将患者四肢进行约束,每间隔1小时放松1次,每次放松时间为20分钟,与此同时观察患者意外拔管发生情况。研究组签署同知情意书实施个体化约束护理,首先,护理人员告知患者家属个体化约束的相关内容及重要性,然后,护理人员对患者基本情况进行初步了解,如果患者存在意识时,可给予患者普通约束,如果患者情绪不稳定、治疗依从性差时,可给予患者四肢持续性约束,放松方法、时间与对照组相同,可适当给予患者胸带约束作为辅助约束。最后,在整个约束护理过程中,应随时对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呼吸、心率等指标进行观察,一旦发生异常应及时通知主治医生进行解决,同时观察患者约束部位皮肤异常发生情况和意外拔管发生情况。另外,整个个体化约束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每日对患者约束情况进行记录,便于及时调整约束方案,用以给予患者最佳约束护理。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意外拔管发生例数[2],并计算发生率;使用我院自制问卷调查表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3],共计100分,0-60分为不满意,61-85分为一般满意,86-100分为非常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
本研究所得数据先用Excel2010进行录入校对,采用SPSS16.0生物学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根据不同资料类型以及检验目的分别进行t检验法、卡方检验法和秩和检验法等,P>0.05表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研究组患者意外拔管发生率为2.27%,参照组患者意外拔管发生率为13.63%,研究组明显低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
表1 不同组别患者意外拔管发生率对比[n(%)]
研究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为97.72%,参照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为79.54%,经统计学对比分析具明显差异(P<0.05)。
表2 不同组别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n(%)]
众所周知,危重症患者其意识状态不清,且在自身病症的影响下,烦躁、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的发生率也较高,在这种情况下,患者极易出现自伤的行为,因此,临床中多采用约束护理的方式,将患者四肢进行约束,限制其行为,达到保护患者安全的目的[4]。以往临床中仅对危重症患者实施常规约束护理,所有危重症患者采取统一约束护理,患者在意识不清的情况下无法表达不适感,满意度相对较差。随着以人为本护理理念的深入发展,个体化约束护理为危重症患者带来新方向,个体化约束就是以患者为中心[5],针对患者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约束护理方式,极大避免了常规约束护理中意外拔管发生率高的问题,起到了较好的护理效果,且患者满意率较高,逐渐在临床中的应用频率越来越高。根据实验结果可知,研究组患者在意外拔管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且研究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由此可知,相比于常规约束护理来说,实施给个性化约束护理能够明显改善患者发生意外拔管情况,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危重症患者实施个体化约束护理能够显著改善约束不良反应,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