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政治冲突与2014年政变

2018-10-25 12:39:26巴拉帕珀西哈
南洋资料译丛 2018年3期
关键词:政变集会合法性

[泰]巴拉帕珀·西哈



泰国政治冲突与2014年政变

[泰]巴拉帕珀·西哈*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探究:(1)泰国政治冲突危机是政变原因;(2)政变合法性的借口;(3)政治危机中军队的角色。笔者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分析了2010-2014年政治危机期间的文件、报告、研究成果、专著、报纸以及其他出版物,并采访了能够提供重要资料的相关政治人物,并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研究发现,政治冲突的产生源于政府提议《大赦法案》草案造成各方不满,于是集会抗议施压政府,进而导致社会动乱、暴力冲突,最终军队出面发动政变。军队利用政治冲突作为政变合法性的借口,而政府缺乏政治合法性使得政变更具合法性。此外,军队的角色在政治危机期间随着政治局势的发展而转变,军队根据社会局势和环境的发展调整自身的角色,以便能够通过政变干涉政治。

政治冲突;合法性;政变

引言

2013-2014年期间泰国发生的政治冲突使得军队能够干涉政治,政治危机导致军队在2014年5月22日发动政变,以巴育·占奥查上将为首的国家维护和平委员会掌权,这是泰国历史上的第十三次政变。国家维护和平委员会宣布此次政变时说:“曼谷和周边地区以及全国多地发生动乱局势,造成无辜百姓死亡、受伤以及财产的持续损失,且局势尚有蔓延之势,有可能会发生暴乱影响到国家稳定和全体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像一如既往热爱团结的人民一样,为了使上述局势尽快回复正常,为了改革政治、经济、社会及其它领域,为了使各方具有合法性,由陆军、泰国军队司令、海军、空军及国家警察局组成的国家维护和平委员会有必要从2014年5月22日16点30分起接管国家统治。”

使国家维护和平委员会借口合法性发动政变的原因是因为政治冲突日益加剧,在“人民民主改革委员会”带领下从2013年11月起到2014年5月对政府进行抗议,抗议起因是《大赦法案》草案,它将大赦从2004年起犯错的政治家而受到多方的反对,一方是以素贴·特素班和民主党为首,另一方是“反独裁民主联盟”以及部分“红杉军”。反对政府的《大赦草案》开始升级为政治冲突进而导致动乱,此外,持续的抗议给泰国经济和社会造成损失。最后,为了结束政治冲突,军队发动了政变。

从国家维护和平委员会2014年制造政变合法性的主要原因以及当时的政治局势可以看出,就像几乎每次军队夺取政权一样,军队都要借口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条件和形势干涉政治。因此,笔者对政治冲突与2014年政变很感兴趣,旨在研究政治冲突导致动乱以及给社会造成损失,而正是此时为军队发动政变创造了合法性。

研究目的

(1)研究泰国政治冲突危机是发动政变的原因;

(2)研究政变合法性的借口;

(3)研究军队在政治危机中的角色。

研究方法

此项研究,笔者收集(资料的)主要方式是文件研究(Documentary Research),采访(Interview)相关人员,同时分析材料是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的方法之一。还对自2010年起一直到刚结束的政变为止的这段时期与政治危机有关的文件、报告、各种研究成果、专著、报纸以及各种出版物进行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Research),并为了获得能够证实假设的材料,笔者限定了可提供重要材料的有关人员,采用针对性采访方式对其进行深度采访(In-depth Interview)。

研究结果

通过研究《政治冲突与2014年政变》可以看出,2006年政变之后,泰国政治形势并未朝缓和的方向发展,当人民力量党被解散以及颂猜·翁沙瓦离任总理,政治矛盾依然存在。颂猜离任之后便选举总理,结果阿披实·维乍集瓦当选总理,阿披实总理的任职引发了政治冲突。

“反独裁民主联盟”集会抗议阿披实·维乍集瓦政府,因为集会者怀疑泰国军队是解散人民力量党背后的主谋,“反独裁民主联盟”宣布大规模集会给政府施压,政府通过谈判并希望(集会者)归还所占之地。到了2010年4月10在通天桥和拉差丹纳隆的舞台上发生冲突,军警对进入政府清场的区域使用催泪瓦斯和橡胶子弹,政府要求归还占地造成集会者受伤包括士兵死亡,警察同样有受伤和死亡。

4月要求归还占地之后,集会者仍旧进行集会示威,继续给阿披实政府施压。当政府表现出要封锁“反独裁民主联盟”所在的拉差巴松之际,最终集会者与军警再次爆发冲突。政府从2010年5月14日开始收缩范围,称此次封锁为“收缩领地”,指出(行动)步骤将由松到紧并将使用真子弹,集会者与军队发生冲出,场面混乱,有多次枪响和爆炸声。从军队开展收缩集会者的领地一直到2010年5月19日,“反独裁民主联盟”核心领导人上台演讲决定结束集会,同时向国家警察局自首。从2010年4月到5月政治集会的解散,共死亡94人,可以说又是一次有大量人员死亡的政治事件。

自2010年集会解散以后,民主党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为泰党获胜并任命英拉·西那瓦为总理。英拉提出的紧急措施是制定和解政策,制定路线图并提议(出台)与《大赦法案》和解的草案。

政治冲突始于政府将《大赦草案》提交给国民议会审议,由于怀疑《大赦草案》的出台是为了帮助前总理他信·西那瓦回国,使得多方不同意该草案,在素贴·特素班的领导下举行集会抗议,表明人民的全力反对,以致政府认为集会示威会扩大,撤销了《大赦草案》。

虽然《大赦草案》没有在上议院通过,但是素贴丝毫没有停止集会示威之意。同时,为了将抗议级别提升到把政府赶下台,素贴成立“人民民主改革委员会”,以致英拉总理宣布解散议会同时规定在2014年2月2日选举。即便如此,为了动员给政府施压,素贴再次提升集会规模,即在2014年1月13日至2014年3月2日采取“封闭曼谷”战略。(最终)英拉辞去总理职务,她还提议在全国议员大选前对各个领域进行政治改革。

图1 表明发生政治冲突是政变合法性借口的原因

(选举)监督员提交给宪法法院的案件指控2014年2月2日的大选违反选举委员会规定,属违宪行为。监督员将上述请愿书提交给宪法法院,让其判决2014年2月2日的大选是否无效?宪法法院判决结果是2月2日的选举无效,理由是由于受到集会者的抵制未能举行全国大选。加之2014年2月7日看守总理英拉·西那瓦被宪法法院判定其将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长他汶调任总理顾问一事违宪,使得政治局势更加动荡不安,政治冲突进一步加剧。

动荡的政治局势,包括社会的动乱,由于集会者中不怀好意者的破坏,无论是将炸弹藏于集会者中,还是集会者与不怀好意者之间的冲突,都造成了损失。最后,为了控制社会上的动乱局势,2014年5月20日巴育·占奥查上将宣布戒严令。同时在5月21日召集冲突各方代表谈判以求出路,(自己)担当中间人调解政治冲突问题。

2014年5月22日,巴育上将再次召集冲突各方代表谈判以求出路,谈判结果是各方坚持己见,未能达成一致。谈判失败促使巴育决定通过“国家维护和平委员会”发动政变。

从发生的政治冲突事件可看出,2010年的政治冲突不同于2014年的政治冲突,在于2010年的集会示威缓解了局势,持续时间不长,加上阿披实政府有充分的合法性管理国家,这不同于英拉政府。此外,政变的发生不仅仅是政治冲突而已,还包括其它因素,可从图1中的关键因素予以解释。

从形势图可以解释政治冲突引发的危机是政变原因的关键要点:

政治环境

如果观察2013-2014年发生的政治冲突可以发现,政治冲突的起点是政府需要的与反对集团不同意的《大赦草案》,目标定位(goal oriented)各异常是冲突的原因。按照Lewin Coser Kewin和Elies Boulding的冲突观点可看出,政府需要政治和解,为了大赦曾经发生的政治过失,英拉·西瓦那政府于是提议《大赦草案》,然而刚好相反,为了和解政府提交给议会的《大赦草案》反而成为冲突的开始。在素贴·特素班领导下举行集会示威反对《大赦草案》提议,民主党议员当时也举行集会演讲反对《大赦草案》,以致演变成大规模集会示威反对上述《草案》。无论是学生、商人还是像“反独裁民主联盟”这样的政治团体,也不同意这份《草案》。多方出来反对是因为出台《大赦草案》是赦免2006年9月19日政变之后至2011年5月10日的集会者和人民(皇家学术院),这有可能会使上述期间有案件的政治家受到惩罚,因此多方不同意。结果造成各方游行抗议施压政府努力出台的《大赦草案》,集会抗议施压政府不要出台《大赦草案》取得了成功,政府公布不再将《大赦草案》提请议会审议,同时上议院也表决不接受这份《大赦草案》。尽管《大赦草案》不再被谈及,但集会者并未停止政治集会,反而将反对《大赦草案》的集会升级为推翻他信体系,同时(要求)进行国家改革,集会示威的升级使得由政治环境引发的冲突转而被观念环境所取代。

观念环境

政治冲突不仅仅是政治的事,它还转变成观念上的冲突,正如阿拉姆西·西里攀对观念的冲突解释说,由于人有自己的观念,可能来源于教育或经验,各自有坚定不移或易变的理想信念,每一方都为了要战胜另一方,观念环境产生于意识形态(ideology)、态度(attitude)的综合。集会者将集会示威提升至推翻他信体系并要求国家改革之后,政治环境就向思想观念冲突转变。集会者认为英拉政府是前总理他信的代理人,英拉担任总理是因为她是他信的妹妹,以及其民粹主义政策与他信时期并无二致。英拉担任总理使得集会者相信他信体系会给国家管理带来失败,会像曾经的他信时期一样产生贪污腐败。即便如此,仍有支持政府的人,例如“红杉军”,也出来集会支持政府,于是演变成在思想观念各异的,要求推翻他信体系、国家改革者与支持政府者之间的冲突。冲突造成的社会分裂与2006年的政变相似,当时的“政治极化”极其明显,政治极化的焦点是要不要他信,进而导致政治冲突演变成社会冲突。

社会环境

政治冲突扩散到社会冲突,为军队发动政变打开了大门。Samuel Finer关于政治干涉的观点认为,军队在政治中发挥作用,即社会面临冲突和严重的政治动乱造成社会危机。研究结果发现,政治冲突源于有人出来反对《大赦草案》以致演变为大规模集会示威游行给政府施压,再到将集会提升至(要求)推翻他信体系和国家改革。这一局势造成集会者的冲突,有人袭击集会者,无论是在拉差蒙克拉体院馆的冲突,还是在Big C①前面、“人民民主改革委员会”集会者附近、拉差巴松对面十字路口的爆炸。即使有人向“人民民主改革委员会”集会者的聚集地、民主纪念塔附近用M79发射炸弹和枪击事件,也不知什么原因。这些事件导致社会暴力的发生,(集会者的)受伤及死亡,造成社会动乱,社会动荡不安,冲突开始蔓延扩散。最后陆军司令巴育·占奥查发表军方对政治局势的立场,表示军队将介入政治:如果局势进一步激化以致有暴乱趋势,军队有必要动用武力缓解局势,如果任何人或集团或武装分子反击报复军队或加害无辜百姓,将被军队采用法律措施坚决镇压并有可能不计任何代价。(军方)发表的公报包括社会上发生的动乱导致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全,进而军方出面解决产生的冲突问题。

除了泰国政治冲突危机是政变的主要原因外,发动政变也需要合法性,为了使发动政变具有充分的合法性,发动政变合法性的借口需要有有利于合法性借口的因素,有利于合法性借口的因素有:

民选政府不具合法性

军队介入政治,政府的效率与合法性也是军队介入的部分(原因),即当政府缺乏效率与合法性,此类形势是军队介入政治的最好条件。因此,政府缺乏合法性是一个有助于军队发动政变合法性借口的有利因素。特别是英拉总理的政府内阁存在合法性问题,因为她因将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长他汶调任总理顾问而被判定有罪,(她)为了自身利益而调任公务人员是干预、干涉行为,英拉政府没有合法性(的原因)由此产生。也就是说,民选政府在行使职权和权力时,为了让自己的朋党上位而调任职位,这是不合法的,导致人民对政府不满,同时政府的信誉对人民而言也有所下滑。造成政府没有足够的合法性管理国家,结果有利于军队介入政治,因为军队“不喜欢”政治家,认为政治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身利益,没有为国家利益做什么事。当不具合法性的民选政治家管理国家时,军队就被教导说军队是“为国家服务而不是为政府服务”。于是(军队)不听从肮脏政治家的命令,使得军队(随时)准备着通过政变介入政治。

领导人的个性

从政治冲突到社会动乱,人们就会产生混乱,出现这样的政治条件如同给军队打开了介入政治的“机会之窗”,军队会尽力把自己装扮成“白马骑士”的形象来铲除腐败,或是作为“英雄”来消除民选政府所造成的苦难时代。此类案例可从巴育·占奥查上将发动的政变可见一斑,军队就像结束冲突的英雄,与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政治合法性概念中所谈到的具有超凡魅力是合法性借口相符而成为英雄,让巴育的政变看起来好像是来解决问题,成为解决社会冲突、动荡的英雄。加之巴育的个性,如(他是)高层领导、态度强硬、严肃、认真、稳重等,使得巴育值得信赖。同时个性也是有利于合法性借口的因素,对英拉与巴育的个性进行比较,巴育的个性看起来要比英拉更值得信赖,可能是因为他态度强硬、认真,而且也没有所谓的滥用职权,这使巴育发动政变具备了充分的合法性,人民也没有出来反对。

包括军队在政治危机期间扮演的角色,研究展现了军队在政治危机期间扮演了何种角色。军队介入政治的概念将军队介入政治分为3类:军队扮演调解人(Moderators)的角色;军队扮演维护者(Guardians)的角色;以及军队扮演统治者(Rulers)的角色。可从以下几方面解释军队的角色:

(1)军队扮演调解人的角色(Moderators)

政治集会示威引起冲突同时造成社会动乱使得军队能够发挥作用。为了不被指控干涉政治,之前军队尽量保持政治中立,不干预政治,但是当社会发生冲突动乱,军队便扮演中间人的角色调停冲突,军队作为中间人召集政治冲突双方开会协商(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为了结束冲突,使社会和国家恢复稳定与安全,军队作为中间人召集各方代表共同协商,让各方提出(解决)途径,听取各方意见。(军队)作为中间人调解问题使得紧张的政治局势和冲突有所缓和。

(2)军队扮演维护者的角色(Guardians)

军队担当中间人调解冲突问题,(由于)各方坚持己见,(通过)谈判寻求解决之道未果之后,导致军方夺取政权和发动政变。军队的角色转变成维护者的角色,因为军队认为各方坚持己见,冲突不会结束,会造成国家缺乏稳定与安全。通过推翻原政府并建立新政府,军队于是将自己从调停者的角色调整为维护者的角色。可从巴育利用“维护和平委员会”之名对英拉政府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同时通过改革国家并制定改革框架路线来管理国家看出。

(3)军队扮演统治者的角色(Rulers)

当军方委员会夺取政权推翻原政府,建立新政府之后,军队在政治危机期间的角色再次发生了变化,军队扮演着统治者、控制人民自由的角色。当“维护和平委员会”建立政府管理国家,由“维护和平委员会”建立管理国家的政府在表达意见上限制人民的权利和自由,要(人民)“调整观点”或要求调整自己的政治视角,无论是政治家还是学生、活动家出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都会被请去根据政府引用的“模板”调整观点,可以看出人民的自由权利比起民选政府受到了更多的限制。

当分析军队从扮演调停者到统治者的角色可以看出,军队在努力地调整自己的角色以介入到正在发生的政治局势之中,军队学会了逐渐地介入政治,从担当中间人开始进入政治角色,接着夺取政权,推翻民选政府,(最后)作为统治者管理国家,控制权力。

因此,从始于2010年的政治冲突到2014年5月22日政变可以看出是持续的冲突,可以说2010年的冲突仅是源头,因为(当)政治冲突以及政治冲突达到极点,一切政治陷入绝境,军队便通过政变干涉政治。

研究结论

从政治事件研究政治冲突是政变的原因,通过指出政治问题产生的情况,能够证实符合设定的假设。研究结果表明,政变发生的原因是政治冲突,即问题源于为了解决政治冲突,实现和解,政府想尽力出台《大赦草案》而引起的政治冲突。但《大赦草案》反而导致各方不满并联合起来反对该草案,通过联合起来集会抗议给政府施压,最终《大赦草案》流产。但是起初的集会从反对(政府)演变为推翻他信体制的集会,政治冲突进一步扩大,不论是“人民民主改革委员会”还是“红杉军”都出来集会抗议,变成各方坚持各自集团观点的观念冲突,于是变为意见的分歧。政治冲突造成冲突范围扩大,与此同时集会者之间或集会者与政府之间爆发冲突以及发生伤害集会者的事件,给社会带来暴力、动乱,结果军队出来发动政变。除了政治冲突是军队发动政变的借口外,政府缺乏合法性以及军队的角色也有助于军队发动的政变具有合法性,即政治冲突导致动乱,最后军队出来夺取政权,利用发生的暴力事件作为发动政变,可以为发动政变找到合法性的借口,正好民选政府缺乏合法性,与此同时军队在政治危机期间的表现也有利于政变更具合法性。

政治冲突期间军队的角色为军队介入政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重要。军队的角色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改变,政治事件始于提议《大赦草案》,进而造成社会的暴力和动荡,加之民选政府缺乏足够的合法性为(政变)合法性创造了有利因素,因而使得军队能够介入政治。军队是有步骤地介入(政治的):通过担当调解人的角色作为中间人为冲突双方提供谈判桌,军队开始是充当调解的中间人,可能是由于军队认为政治危机还不成熟就(干涉政治)会使军队失去威望,(所以军队)对介入政治持谨慎态度。一直到政治陷入绝境,有要求军队结束危机的呼声,结果使得军队刚开始就作为中间人介入调解,这有别于以前军队不想介入调解的态度,因为如果军队干涉政治,军队就会夺取政权。

当调解失败,问题得不到解决,军队就会调整成维护者的角色,因为军队认为社会的暴力和动荡局面,加之政府缺乏合法性且政治已陷入绝境,为了结束冲突军队便发动政变。这不同于2010年有冲突发生但军队没有发动政变的政治事件,因为当时民主政府依然有合法性,且政治尚未到绝境,因此2010年的事件没有造成政变。当军队装扮成维护者角色,夺取了政权的军队将自己的角色调整为统治者,军队分析(局势)后认为要解决政治问题,为了完成计划好了的改革路线,军队自己必须是统治者。可以说政治冲突使得军队也随之改变角色,而军队介入政治也有步骤,已不同于以往的干涉政治,军队根据社会事件和环境调整自己的角色直到能够介入政治。

此外,2014年5月22日的政变类似于以往的政变,但不尽相同,因为此次政变有不同于以往政变的地方,即军队的角色。军队调整了干涉政治的(方式),2014年利用合法性发动政变。军队通过慢慢调整自己的角色(使其)符合发生的政治形势来干涉政治,这有别于以往的政变:如果发生政治冲突军队会立刻发动政变,不像此次政变调整角色,军队通过中间人调解转而到维护者最后成为统治者,逐渐地介入政治。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2014年5月22日政变的形式与以往的政变一样,但也不尽完全相同,政变形式的不同点在于军队的角色,此次政变军队调整了自己的角色以获得充分的合法性,军队才夺取政权发动政变。

建议

笔者从政治冲突与2017年政变研究发现,当出现政治危机或发生冲突问题时,军队在介入解决问题上会扮演重要的角色,发生冲突问题以致范围扩大会造成社会暴力以及缺乏安全和稳定,因而使得军队借口合法性发动政变。

因此,为了解决不让军队利用政治问题创造合法性条件干涉政治,各方应合作解决政治冲突,划分各方各派各色②可能会很难,但不是不可能,(各方)应举行会谈和解协商,提出冲突问题的解决之道,不应培养(敌对的)想法或增加彼此的仇恨,仅需谈判或会谈寻找对各方都好的出路,例如制定和解计划的途径来解决和解或制定中立的计划,和解应挑选人来监督,所选之人应是各方都能接受的人选。和解的关键是各方都接受和解,同时要心胸开阔,且不要纠结于以往的冲突,因为如果依旧固执和心胸不够宽广,达成和解恐怕很难。

政治机构、政治家、政党是冲突产生的部分原因,以致军队借口合法性政变的理由即是政治机构、政治家、政党。政治应培养政治家不贪污腐败的意识,政府应有效管理国家,解决经济问题。社会挑选合适的人民代表是去管理国家而不是为自己及其朋党谋利,政府应监督专职公务员使其按政府规定行使职权,不应干涉或调任自己的亲信去取代。政府贪污或调任违法会造成政府的脆弱性,当政府存在不合法性问题就会使军队干涉政治。此外,应强化政治机构,有真正代表人民的政党机构,制定适当的意识形态和政策,不走极端,(否则)会产生冲突。2017年宪法尽量使政党民主(化),努力扩大党员基础,让党员参与候选人选举。为了使政党摆脱大财团控制,应增加对会员政党的资助,或提议政党说明资金来源,以及为了预防给国家造成损失的政策,如之前的民粹主义政策,需说明政策的价值(意义)。因此,政党是否民主,宪法在强化政治机构、政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为泰国政党的基础一直都是建立在宪法的基础之上。

军事机构是泰国重要的机构,因为军队是强大的机构而且是王位的守护者,维护(国家)安定,同时自1932年统治改变以后在政治上扮演着(重要)角色。预防军队未来干涉政治或政变的途径,有两条路可选:第一是改革军队,不让军队干涉政治,改革军队使军队朝新型(军队)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使军队处于政治或政府控制之下,建立真正的职业军队,缩编军队、武装力量规模,使之规模适中,然后给军队培养职业军队的观念,培养职业军人的观念应从理解军队的职责开始,军队的职责是保卫国家不受外部威胁。第二是采用混合制,即政治与军队并行,军队能够发挥制衡政治的作用,政治不去过多干涉军队,也不让军队拥有太大实力以至于能够干涉政治。这两条途径可能被评论说是真正的民主和半民主,第一条路曾经使用过了但无法建立职业军队,第二条路在炳·延素拉暖时期曾出现过。因此,两条路都有可能产生,取决于每一条路的强大或弱小,(以及)那时军队又有多大程度的民主。

现在的媒体、政治媒体以及个人媒体或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都会在复制或动员发动暴力、冲突上发挥作用,传播仇恨言论(hate speech)或有害信息(harmful information),尤其是为了某一政治集团而建立的政治媒体,不让媒体复制或动员发动暴力进而造成冲突的途径是通过媒体将各方的意见全面报道出来,控制媒体不让其成为动员暴力的工具。此外,媒体应保持中立,不受制于任何势力集团,因为如果媒体保持中立,专业媒体就能掌控信息的质量,但是如果媒体不保持中立就会被国家权力控制,媒体不能控制自己,因为媒体已被政治权势集团所掌控。因此,媒体、政治媒体及个人媒体需要发展并控制自己,不让自己受制于财团,并在报道消息时真正做到保持中立。

(原载泰国农业大学《政治评论》2017年(7-12月)第2期)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马银福 译

①泰国超市连锁店店名——译者注。

②指的是“红杉军”“黄衫军”等所代表的颜色——译者注。

*作者为朱拉隆功大学政治学院政治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政变集会合法性
组织合法性的个体判断机制
Westward Movement
人员最“杂”的集会——玉山雅集
艺术品鉴(2019年11期)2019-12-27 09:06:24
土耳其历年政变简史(下)
海外星云(2016年17期)2016-12-01 04:18:39
土耳其政变为何以失败告终
海外星云(2016年15期)2016-12-01 04:18:13
汪精卫“七一五”政变“武力清党”之商榷
浅谈汽车养护品生产的合法性
建筑工程垫资承包合法性研究
The Prettiest Angel
百鸟集会
娃娃画报(2009年13期)2009-11-13 03: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