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技能大赛的一些思考

2018-10-24 15:31谭志存
科学与财富 2018年26期
关键词:技能大赛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摘 要:本文对目前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层面进行了阐述,然后提出了自己几点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人才培养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自从2008年第一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召开以来,高职的技能大赛引导着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推动着课程改革,对职业教育起着引领和促进作用。在日益高涨的技能大赛高潮背后,我们应当有些理性而认真的思考。

一、高职技能大赛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高职技能大赛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层面。

1.学生层面

(1)技能大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

目前职业院校的学生基本都“90后”末期甚至“00后”,与以往相比,大多家境不错,他们自我约束力不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比较安于现状,对自身要求不高,对未来的追求不够明确。同时大多数高职学生的高中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差,没有多大的学习热情与动力,很多学生认为只有那些学习成绩很好的少数同学才能在竞赛中获奖,自己并不愿意为那极低的获奖概率而为之积极地去学习。因此,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参加技能大赛仅仅是极少数学生的“专利”,与自己无关,所以技能大赛并不能很好达到“以赛促学”的目标。

(2)影响参赛学生平时的正常学习。

被推选出来参赛学生的训练期一般在一年左右,相当于在校学习期间一半左右时间,学生是在“应赛教育”中度过。学生中存在“以赛代学”,“以赛代考”的观点,导致他们有着无限的优越感,不去学习备赛以外的正常学习知识。甚至有些高职学生从新生大一入校便开始参赛选手的选拔与训练。这一系列情况导致参赛学生脱离了正常的学习,很多理论知识跟不上实际操作技能,造成理论与实操的严重脱节。再高水平的技能如果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发展也会遇到瓶颈,也不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2.教师层面

(1)技能大赛指导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与技能大赛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不一样,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型的应用人才,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需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实践经验来源于一线企业工作经历。近些年,高职院校大多从普通高等学校直接招聘高学历的年轻老师,理论功底不错,但缺少实践工作经验,不具备“双师”素质,在指导学生技能竞赛的实际操作中难以胜任。

(2)指导教师的功利性太强。

高职院校为了使指导教师有足够的动力指导学生在技能大赛中获得奖励,进而提高学校的知名

度,往往会设立重金奖励,同时在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特别是在职称评聘方面有很多优先条件。在这种丰厚的“名”与“利”的激励下,指导教师会有极大的参与热情,不惜牺牲所有休息时间来指导参赛学生的训练。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甚至占用正常的教学,备课时间。这种一心只为名利而战的极端功利化倾向,导致应赛教育的误区,高职教育也会变得扭曲。

3.学校层面

(1)校内技能大赛行业参与者较少,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有些高职院校为了让学生有技能大赛参加,不管自身条件,各专业均开设相应的校内技能大赛。

具体表现在:很多专业没有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训基地,没有相关行业的最新标准,岗位技能要求无法渗透到竞赛内容中,也无法真正评价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同时缺少企业参与,也会失去将企业文化、团队精神等因素的考验融入到大赛之中,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打折扣。

(2)创新性不够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如今科学技术,先进生产力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提升学生个

性化的发展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技能大赛中,赛项的设置无法让学生的创新性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也就是说学校对开放性,综合性,创新性的技能大赛设置不够,无法把创新思维和创新性展示融入到学生的评价成绩中去。

二、对高职技能大赛的建议

上述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层面阐述了技能大赛存在的一些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提出个人的几点建议供参考。

1.建立技能大赛的激励机制与管理制度,既提高学生参赛的积极性,又保障正常的教学质量。

根据学院及学生情况,为学生制定奖励机制。可以尝试为获得奖项的学生以及进入一定级别参赛

资格的学生提供物质及精神奖励,同时给予他们相关课程的学分或免修资格。这样让同学们知道,只要自已尽力了,即使没有在大赛中获得名次,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奖励与收获,让那些犹豫不决的同学也积极参与到大赛中来。有了健全的制度保证,技能大赛与一般教学相互促进,解决“面对个体”与“培养群体”之间的矛盾。

2.提升指导教师的实践业务能力,加强技能大赛管理制度建设与教学制度的监控。

技能大赛的指导老师应该是教师队伍中相对突出的,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为顺应大赛的要求,学校应鼓励与创造条件让指导教师去相关企业一线锻炼,积累各方面经验。在教师层面的技能大赛管理制度建设中,对教师既有一定的奖励,让他们积极参与指导竞赛,同时也要有对他们的约束机制,不能拥有特权,更不能“唯竞赛侍从”,保证正常教学质量不受影响。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充分合理安排竞赛的輔导时间,比如周末、寒暑假等。同时强化日常教学管理监控,做到竞赛与教学协同发展。

3.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大赛的实训条件水平。

让企业参与到技能大赛中来,是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要方面,高职院校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利用各种资源,善于开拓渠道,强化与有关企业的合作,争取技能大赛实训条件的改善。比如由企业赞助设备设施、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实现校企共赢。另外,寻找兄弟院校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4.赛项设置及训练须有助于学生创新性的发挥。

高职院校不是培养理论型人才,更不是培养技工型人才,技能大赛应该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学校应积极开展开放性、发散性、创新性的大赛,指导教师在训练中也要充分挖掘学生这方面的潜力,在评价阶段也要充分考虑学生创新性思维与创新性展示。促使学生往创新性思维品质的高素质人才、创新性的技能型人才方向发展。

三、结束语

高职技能大赛在高职教育的发展中地位日益重要,是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技能大赛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新问题,我们唯有不断认识、分析、总结,才能充分发挥技能大赛对高职教育的引领作用,才能使技能大赛走得更远、更好。

参考文献:

[1] 吴丽梅,程显峰.对高职院校举办技能大赛的研究 [J]. 北方经贸 2011.5.P91-92.

[2] 李岩.对高职院校技能大赛的理性思考 [J]. 职教培训 2013.6.P88-89.

[3] 张卿.高职院校举办技能大赛的实践与探索 [J]. 教育与职业 2009.10.P180-182.

[4] 张霞.高职院校校内技能大赛的探索与实践 [J]. 教育与职业 2014.8.P173-174.

作者简介:

谭志存(1982-),男,硕士,主要从事信号与信息处理方面研究

基金项目: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14069JG2017101).

猜你喜欢
技能大赛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以赛促学、赛教结合”的工程造价教学改革
理论知识点、国家技能鉴定、技能大赛与教学产品相结合的研究
从世界技能大赛看职业院校竞赛培训制度的建设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