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重点区域《中亚地区》的设计

2018-10-24 11:04杨锦兰
关键词:中亚地区中亚学案

杨锦兰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7-228-02

0

一、选课缘由

中亚地区位于亚欧大陆的中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而又作为近年来热门话题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加之高二学生才刚学习西气东输工程的气源地就是中亚地区,中亚的气候地貌环境与我们西北地区类似,所以学生在学习上不至于难度太大。以上方方面面的原因就把题目定在中亚地区。

二、教学目标

1. 掌握中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

2. 理解并能分析中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動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中亚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运用用地理思维来分析中亚的问题。

四、学情分析

1. 高二学生刚开始进入中学区域地理的复习,开始对初中地理的学习内容有了初步的回顾。但是初中地理基础还是非常薄弱,所以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已知的是非常模糊的。但是经过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地理素养,具备了基础的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 高二三四班学生学习主动,学习能力较强,课堂较活跃,但是平时是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作为公开课要充分地调动学生,不能只流于形式,特别是4班就要求关注学困生,在难易设置上有层次性。

五、教材分析

1. 识别教材的内容。中亚地区主要从中亚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特点等,注意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对人文地理要素的影响。

2. 明确教材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中亚》位于中学区域地理教材的第二篇世界地理中的第二章世界地理分区和主要国家中的第四节。在复习了世界地理概况之后对地理分区的逐一学习,作为其中的一个位于亚欧大陆中部这样一个核心位置的区域。

六、教学方法与评价

主要是采用学案导学法和合作学习法,教师讲授法。

采用学案导学法的原因是这样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学习的内容有抓手,课堂上也有抓手,但是学案的设计要避免与教学设计重复。

如何使学生合作探究出有效的成果?

评价方法是为了检验学生在课外预习课堂学习之后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如何。通过填写来检测学生对中亚基本的知识内容,而对于理解和分析部分的能力可以通过题目以及课堂的问题来检测。

七、教学过程

导入:班上两位哈萨克族的同学分享故事——中亚两个家庭的故事

第一部分:中亚的地理特征——检验学生预习效果并完成学案表格的填写。

展开方式:通过问答形式

教师:按小组来按顺序答出学案内容。

1. 填图可以通过教师指图,学生答。快速过。

2. 填表格。提问形式,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提升。(注意呼应导入)

位置——海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的中部,深居内陆,远离海洋(交通要道,古丝绸之路和亚欧大陆桥,我国最近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中亚作为必经之地。)

位置——经纬度位置50E-80E,40N-55N(位于中纬度温带。)

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势东高西低。展示地形区分布。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夏热冬冷,降水少,温差大。(这就是为什么故事讲到他们那里早上要穿棉袄,中午穿T恤。)植被是荒漠草原为主。成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受地形的阻挡。

河湖——主要的河流阿姆河、锡尔河、乌拉尔河、伊犁河。主要的湖泊有最大的咸水湖里海、咸海和巴尔喀什湖。补给方式是冰雪融水补给和降水补给。(水汽从哪来?中亚的哪些位置降水较多?属于哪种降水类型?)水文特征(水文特征的分析方法一般是三量两期)流量小、含沙量大,汛期在夏季,结冰期长,冬季断流。

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煤、铁和有色金属。(油气资源分布在哪里?里海沿岸低地,以哈、土、乌。为了利用这些中亚石油资源的工程?天然气呢?)

工业——工业部门有采矿冶金和军事工业。(中亚发展重工业的条件有哪些?资源、位置、地广人稀、前苏联工业的重要基地)

农业——农业类型是灌溉农业。

小麦:哈萨克斯坦(中亚)北部

棉花:阿姆河、锡尔河沿岸

山地畜牧业:东部山地高原

荒漠畜牧业:中部及南部

第二部分:探究活动

活动一

结合中亚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农业分布格局?

主要受地形、气候、水源、劳动力等因素影响。

活动二

1. 咸海面积萎缩的原因?

2. 请从地理整体性的角度出发,探究咸海萎缩对该地地区带来的危害有哪些方面?请逐一列举。

3. 请提出治理措施。

参考答案:

原因

自然原因:降水稀少,蒸发旺盛人为原因:工农业用水及生活用水量大危害

气候变干旱,温差变大;土地荒漠化,盐碱化加重,形成白风暴;

湖泊水位下降,盐度升高;水生生物减少;自然灾害增多;工农业生产力下降;

人类生活受到影响;交通、居住等环境等变差。

咸海治理对策

控制人口数量;发展节水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分配;恢复植被

六)总结训练:

1. 图6所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因沙尘中含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R1和R2两河的主要补给是,高山冰雪融水和降水影响流量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6分)气温(温度)

(2)图示平原地区侵蚀作用的主要外力是。(3分)风

(3)20世纪50年代,在L湖沿岸地区大规模垦荒,这对土地产生哪些影响?(6分)

该地区气候干旱,垦荒会(使地表疏松,)导致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土地退化)

(4)在开垦的同时,大量引河水灌溉。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简要分析在该地区不合理灌溉对土壤的影响,并说明其发生过程。(9分)

导致土壤盐碱化(次生盐碱化、盐渍化),当地下水位上升至土壤层,因蒸发旺盛,水中的矿物质(或盐分)(在土壤或地表)不断积累。

(5)大量引R1、R2河水灌溉会对L湖产生什么影响?(6分)

入湖水量减少),湖水水位下降,(湖岸线后退),湖的面积缩小,含盐量增加。

(6)分析“白风暴”中盐尘的主要来源。(6分)

“白风暴”中的盐尘主要有两个来源:

一是开垦的耕地及其周围地区因次生盐碱化而在地表和土壤中积累的盐分;二是湖面缩减露出的湖底部分所含的盐分(L湖是咸水湖)。

八、教学过程中可能突发事件

题目难度会不会设置过大?有没有梯度?

猜你喜欢
中亚地区中亚学案
《背影》导学案教学
乡愁导学案
一带一路
“上海合作组织与中亚形势”暨第十八届全国中亚问题研讨会举行
中亚地区与中国气候变化的关系
民国时期新疆驻苏联中亚地区使领馆设立原因
“比例尺(一)”导学案
White Elephant
中国与中亚地区油气资源合作开发模式与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