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宁 白鹏飞
摘 要:马克思认为现代性的困境根源于市民社会的内在矛盾,提出最终要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解”为目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判断,为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新方向,在坚定中国自信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人依然自省,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新特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中国找到了一条走出现代性困境之路。
关键词:现代性;批判;社会主要矛盾;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9-0058-02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生产效率全面提高,城市数量增加、规模加大,交通运输和通信手段日新月异,人的思想观念充分更新。在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富裕的同时,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产生了各种问题和重重危机,在此背景下,人们开始关注和思考现代化背后的“现代性”问题。马克思从黑格尔现代性批判的思想中汲取精华,找到了现代性的内在“分裂”问题,提出现代性的困境根源在于市民社会的内在矛盾,最终要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全面“和解”为目的,开辟了一条市民社会批判的现代性批判道路。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大会上,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做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的发展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途径,在坚定中国自信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人也清醒地认识到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一、新时代中国新矛盾的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如今,经过四十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需求和社会生产两个层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将发生变化的表述进行对比不难发现,一是由“物质文化需要”变为“美好生活需要”。美好生活需要源于物质文化需要,又高于物质文化需要。物质文化需要是基础、主体性的、是刚性需求,美好生活需要是更多层面、更加全面的需要,是软性的需求,例如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是较高发展阶段。二是由“落后的社会生产”变更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如今,我国的社会快速发展,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国情,新的社会发展问题已经出现,社会生产由落后发展起来,而发展后出现的种种问题,大多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造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事物是运动的,矛盾是发展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特征,折射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在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社会主要矛盾的问题体会中指出:从社会需求看。我们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只讲“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真实反映人民群众变化的需求。从社会生产看,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也已经不符合实际了。从原来讲的“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这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反映了发展的阶段性要求,也反映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点要求。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紧紧地与人民站在一起,怀揣殷切初心、执政为民,坚持把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奋斗目标,不懈努力。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变化依据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矛盾主体和矛盾客体发生了变化,首先,人民群众在一般性的物质文化需求方面已基本满足,现如今更多地在公平正义、民主法制、生态文明、安全稳定等更高层面的美好生活方面诉求强烈,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矛盾主体发生变化的原因。其次,我国如今已经是世界工业大国、世界贸易大國,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相去甚远,而发展的领域和范围纬度的不平衡与发展层次和质量纬度的不充分更能真实反映现如今我国的国情。
现代性被人们关注主要是因为“现代性问题”的形式表现居多,矛盾在一定意思上即为问题,而社会主要矛盾,很大程度上就是社会主要问题的突出表现。现代社会的问题太多,以至于很多学者将现代社会称之为“风险社会”。现代社会的实质其实还是人的生存意义问题。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问题的批判中主张的是变革现实世界的实践中构建新的理想的生活世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如今,“不平衡”体现出的贫富差距、城乡差别、东西部发展差距、资源衰竭、环境恶化、人民心理健康发展等现代性问题无不困扰着我们,要打赢这场无硝烟的绿色环保脱贫攻坚战,我们的任务还非常艰巨。“不充分”体现出的人民在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社会公共服务方面质量不高,社会文明、社会生产和生态文明、民主法制等建设水平在有待提高,这也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不变的原因。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愿望,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繁荣背后所深藏的问题,对现阶段我国主要矛盾及时做出准确判断,找出日后发展的着力点,确定了奋斗目标。
三、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思想
对于现代性,就是现代社会不同于传统社会的根本规定性[1]。黑格尔曾指出:“现代世界的原则就是主体性的自由”[2]。原本现代性的核心观念——理性及主体性就是取代了上帝成为现代世界的标准。“理性”实际上就是人的内在本质、“主体性”的代名词,但是思辨启蒙将“理性”偏激的发展为“绝对理念”,以人的自由为最终价值追求最终走向“虚幻”的自由。马克思主义是对市民社会价值规范的批判和发展,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是确立在“人类化社会”的未来社会基础上的。对市民社会价值规范的反思和批判鲜明地体现出了其“反现代性的现代性”立场。资本主义社会中,所谓的自由不过是资产阶级少数人的自由,他們的自由是建立在剥削和压迫大多数人的自由的基础上。这种所谓的现代性的自由追求本质上是虚幻的,自由是人的类本质,马克思对现代性批判和反思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自由”这一现代社会的最高价值追求。这里的自由是个体自由和他人自由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相互统一的。
“社会化的人类”是马克思批判西方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马克思从市民社会批判的切入点对现代性问题进行批判,提出人的本质概念,“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既有思想层面的反思,更重要的是探究更深层次的根源问题,即社会生活方面。马克思从市民社会的批判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揭示现代性问题的本质并通过对人的物质生成状况及社会关系的剖析来寻求解决途径。所以要彻底解决现代性困境,必须实现人的真正自由与解放,必须改变束缚人全面发展的社会生成方式和生成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关键在于建设好现代经济体系,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等。
新时代中国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我们党把解决矛盾的目标确定为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以民为先,以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为价值追求的担当。
四、主要矛盾变化后现代性困境超越路径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是以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社会,最终无法真正实现人的自由,马克思认为必须破除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社会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面对新形势下我国出现的新矛盾,必须继承和发展推进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扬弃那些使人“异化”的生产关系、价值追求、推进社会变革,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大通过的新党章中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唯物辩证法认为,社会充满各种矛盾,其中的主要矛盾起着决定作用,它规定和影响着其他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找到主要矛盾,就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中共十九大对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就是我党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体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思维达到了新境界的体现。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矛盾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就要求改革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改革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推进体制改革,促进生产力发展。主要矛盾中蕴含着根本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初,落后的社会生产是当时社会的根本问题;解决根本问题是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完成根本任务就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从那时起,我们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和任务都是为了集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这也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特别指出,要深刻学习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依据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从全局上谋划党和国家发展的工作重点,正是唯物史观方法论的生动体现。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副院长赵周贤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做出的重大判断,抓住了新时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主要特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这一重要论断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野,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一切工作重点和根本任务,就是把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解决好。首先,要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提高各个要素的生产率,构建现代经济发展的产业体系,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其次,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大力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人文环境,民众素质。着眼于解决这个社会主要矛盾,中共十九大明确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即2020年至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2035年至2050年,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我们坚信,社会主义社会将要迎来大发展,中国的前途无限光明。
参考文献:
[1]徐国来.市民社会批判与现代性困境的超越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7.
[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29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