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雨婷
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根据2017年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所有的语言学习活动都是学生基于一定的语篇类型展开的,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不同类型的文体,以及口头、书面等多模态的语篇,如文字、图示、歌曲、音频、视频等。《新课标》强调,语篇是语言学习的主要载体,即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学习不是孤立地以单词或句子为单位,而是应该在一定的语篇下进行。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语篇能力,以帮助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学习策略学习并理解不同类型的语篇。语篇能力是指语言学习者能够突破传统的以句子为单位的学习,基于一定的语篇,运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等策略去分析句际关系和段际关系,从而获得对语篇的一个整体感知。
以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以下简称“新课标I”)为例,高考对学生语篇能力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听力、阅读理解、短文改错、完形填空以及书面表达等题型上。大概占全卷的百分之九十。
听力材料是由十个长短不一的语篇构成的,考查方式不再是以往的听到什么就选什么的题型。在题型的设计上着重考查学生对语篇的整体把握能力,在考题中加入了同义词替换以及推断等部分题型。如“新课标I”听力第一题What does the woman think of the movie?答案为It is disappointing.而听力原文中出现的却是I was a bit disappointed.此处学生需要理解disapponting与disapponted之间的关系。此题实际上考查同义词的转换。再者,“新课标I”听力第三题What are the speakers talking about?(A.Going out B.Ordering drinksC.Preparing for a party)答案为 C.Preparing for a party.实际上在听力原文中也出现了B选项,但经过分析,B选项只是为了准备派对需要的一种物品。所以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前后句子逻辑关系分析能力。
“新课标I”中第一篇阅读理解为应用文,第二篇和第三篇为记叙文,最后一篇为说明文,由此可见在语篇的选择上遵循了多样化的原则。此外,在题型的设置上也凸显出了对学生获取主旨大意以及分析语篇逻辑关系等能力的考查,如What′s the purpose of the last part of the text?/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text?/How would the author feel about the outcome of the event?等题型。这些题型在文章中是没有现成答案的,学生只有通过对语境的分析才能选出正确的答案。
短文改错与完形填空是最能考查学生语篇能力的题型。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语篇能力才能正确地分析出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改错题中的这个句子:Before getting into the car,I thought I had learned the instructor′s orders,so once I started the car,my mind goes blank.其中应将so改为but,因为前后句子之间为转折关系。)文章的组织方式与结构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完形填空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即建立在语法、词汇等基础之上的语篇能力。
《高考书面表达评分标准》第五档作文(最高档)提出:“有效地使用了语句间的连接成分,使全文结构紧凑”。由此可见语篇能力的考查在书面表达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新课标I”作文部分提出的要求之一也是“注意行文的连贯”。
因此,在《新课标》和新高考的双重要求之下,提出有效的途径来提高学生的语篇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
《新课标》指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处理好语音、词汇、语法与语篇的关系。语音、词汇、语法都是语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理解和建构语篇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语篇的英语教学,并非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上增加一个语篇层次的教学,而是应该以语篇为单位设计和实施教学。”
不论是口头语篇还是书面语篇,它都有一定的主题意义。根据《新课标》,课程内容包括三大主题语境: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要想理解整个语篇,首先必须对语篇的主题进行探究。口头语篇要着重听关键词、实词;书面语篇可以运用略读的策略来找到文章主题。了解了语篇主题之后,再去分析构成语篇的各个段落的主旨大意,逐步细化到句子、词语,最终形成对整个语篇的内容图式(schema)。
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首先应引导学生对语篇的主题进行探究,让学生对语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为下一步的深入学习做铺垫。
在对语篇的内容图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还需要对其形式图式进行探究,即语篇的内容是以何种方式展开的。此时,学生的文体知识,即学生识别英语篇章的不同文体的知识对于分析语篇的整体结构特别重要。心理语言学研究表明:“如果能够得知文章的体裁,学习效果就会大大提高。”(朱曼珠,1990.)。此处以英语阅读课为例,英语阅读的体裁通常包括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三种,学生如果能够在学习之前或者学习中领会各种文体的基本结构,那么在做阅读理解时阅读速度和效果都会大大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点一滴地将文体知识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当中,逐步让学生对各类文体的语篇的基本结构有一定的了解,逐渐形成对每一类文体的形式图式。
任何一篇语篇都不是段落或句子的随意堆砌,它是通过衔接与连贯来构成的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衔接是语篇的外部特征,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是篇章的有形网络。”(邱采真,2001)。衔接包括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连贯是富有逻辑性的内在语义连接手段,体现在篇章的深层结构上,是篇章的无形网络。”(邱采真,2001)。因此,要想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一个语篇,还应该对其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进行分析。但是,同前所说,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对于语篇知识的讲授不再应该是孤立于语篇之上的单纯地知识性输入,而是应该基于具体的语篇。那就是说,教师不用专门地去讲授脱离语篇的语篇知识,而是就课堂上出现的语篇知识进行讲解。
实际上,对于任何一个语篇,最重要的是获取其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而获取的手段就是通过分析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语篇的选择上一定要多加考虑。在选取时,既要考虑语篇的主题意义,又要考虑语篇的组织形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提高语篇能力。
语篇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突破传统的脱离语篇的教学模式,结合最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篇能力的要求与新高考对学生的语篇能力考查方式,进行基于语篇的主题探究和分析语篇的整体结构并将衔接与连贯的知识逐步渗透到具体的教学之中,以期促进学生语篇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