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与贬的背后:以涉外婚姻个案研究为例

2018-10-24 00:04:09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6期
关键词:大嗓门文化冲突婆婆

孙 鑫

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导语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使世界上的各种文化在相互接触、碰撞和融合下形成多元文化共存的局面。跨国境、跨文化交际,已不只是少数涉外部门人员的专属。便捷的交通使出境旅游、出国留学成为新常态,开放的网络环境也让“和地球那一边的人聊天”不再是天方夜谭。由此,各国人民纷纷加入到与异域文化交往的过程之中,享受着其中的新奇与乐趣。然而,不断增加的跨文化交际机会伴随着更多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因此,认识和掌握不同社会价值体系之间的差异及其对应规律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导向作用,学习并理解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打交道的实际技能,从而解决和避免交往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冲突与障碍,对跨文化交际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吸引了大批外国人前来工作、生活,因此涉外婚姻的比例也逐渐增加,“洋女婿”、“洋媳妇”的数量呈指数上升。涉外婚姻又称为“跨文化婚姻”、“跨种族婚姻”,涉外婚姻的当事双方通常属于不同的种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甚至持有不同的语言。在涉外婚姻中,夫妻双方在亲密的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接触到与固有文化不同的思想或观念冲突,在生活习惯方面也会屡屡遭到挑战。因此,通过对涉外婚姻案例的调查分析,可以更加直接地探究不同的文化在接触中产生的矛盾以及矛盾产生的原因。而在不同文化互相冲击、彼此磨合的过程中,出境的一方对入境国国家、人民以及习俗的不同态度可以反映在日益融合的国际环境下,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对其他国家所持有的文化的理解与思考。

二、“洋媳妇”Jocel yn

Jocelyn来自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郊的一个普通家庭,她在大学期间结识来美国留学的中国男生Jun Yu并组建家庭,随后跟随丈夫来到中国开始新生活。Jocelyn是一位作家,她在写作之余在网上创办了个人博客“Speaking of China”,以便向外国人分享她在中国的所见所感。许多外国人也会在讨论区就Jocelyn所描述的话题展开热烈的讨论。本文通过选取Jocelyn在2016年1月至6月的所有个人感悟类文章,探析Jocelyn在与中国丈夫、中国家人相处中的感受,从她对中国文化的赞扬或贬斥的态度探究背后的原因。

通过梳理,笔者发现2016年上半年期间,Jocelyn共写博客19篇,其中对中国文化表达积极态度的共有9篇,表现消极态度的共有7篇,持中立态度的有3篇。在表达积极态度的9篇文章中,不乏有文化冲突的问题出现,但是Jocelyn采用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的方式化解了尴尬,并使用积极的态度悦纳中国文化与习俗。在7篇表达对中国文化的质疑与贬斥的文章中,Jocelyn也没有“一棒子”打死自己尚不理解的中国文化,而是通过亲身经历尝试理解中国文化与自己所拥有的美国文化的不同点。对Jocelyn的博客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已经对中国有所了解的美国人对待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问题的客观态度,对于加强两国间的交流与理解有现实意义。

三、对Jocel yn博客的案例分析

(一)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在某篇文章中,Jocelyn集中讲述了她与公公婆婆在杭州农村的老家一起生活时自己感到十分尴尬的四个方面,即“婆婆坚持为全家人洗衣服”、“婆婆每天为全家人做饭”、“婆婆以各种理由用钱资助我和老公”、“与公公婆婆在一起住的时间过长”。作为一个地道的美国人,Jocelyn从小被教育自食其力,除非特别邀请,父母从不会主动承担家务。而在中国的家庭中,她的婆婆总是不经过她的允许直接帮她做家务。为此Jocelyn感到不能理解。

Jocelyn之所以有这种感受,是因为一个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家庭和亲缘关系是中国人交际的起点,人们在潜意识里对集体或群体怀有很强的归属感。中国文化向来看重家、国、天下的利益,注意群体关系的和谐、群体目标的统一和群体利益的维护,强调个体包含在整体之中,以维护整体利益为宗旨。婆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泡大,自然将集体主义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婆婆认为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洗衣服做饭等杂事自己理应承担。在儿子和媳妇在经济上遇到困难时,她应该义不容辞地伸出援手且不求回报。与之相反,个体本位的意识是西方人交际的出发点,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是与他人完全不同的、唯一的、特殊的“自然基本单位”,更加看重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以及个人利益的追求。西方文化高度肯定个人独特的个性和爱好,充分鼓励个人奋斗和参与竞争,极力维护私人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在美国,父母和子女可以直呼其名,可以相互竞争。因此Jocelyn会在和婆婆的相处中感到不自在。

(二)中国人的大嗓门

Jocelyn的一篇探讨中国人嗓音大的文章激起了外国人的热烈讨论,其中很多外国人都对这篇文章产生了共鸣。Jocelyn无奈地表示每当丈夫在老家和家人或朋友说话时,她总是误会他们之间在争吵。一位名叫Ava的女士也表达了对中国人的大嗓门的强烈不满。她承认中国人的大嗓门关乎文化,但是她希望中国人在说话时要考虑一下身边的人。

中国人的大嗓门长久以来受到外国人所诟病,近年来很多中国学者与作家也在反思中国人的大嗓门背后隐含的不文明与低素质。笔者承认公共场合的确不应大声喧哗,但是对于中国人的大嗓门这一现象不能全面否定,而应在文化中找其根源所在。中国人之所以嗓门大,有以下几个原因:1.城市人口密度极大导致城市中环境嘈杂,为了保证沟通的有效进行,对话者必须提高音量;2.在中国的某些山区,由于交通不便、地势陡峭,人们互相交流时往往需要通过喊叫才能传递信息;3.相比于英语,汉语在发音时需要用到更多的气音,此外,汉语讲究抑扬顿挫,不断变化的语音语调也会给人带来嘈杂繁复的感觉;4.中国成语中的“声如洪钟”、“铿锵有力”、“振聋发聩”等皆用来形容说话声音洪亮、底气足的褒义词,而“气若游丝”、“声若蚊蝇”、“低声细语”等多为贬义词。此外,声音大不仅意味着说话人健康自信,同时体现对听者的重视。因此“大嗓门”在中国文化中备受推崇。然而在博物馆、餐厅、景点大声喧哗必然是不文明不礼貌的低素质表现。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中国人说话声音大没素质”不应成为外国人看待中国人时的刻板印象。

(三)Jocelyn眼中的中国传统节日

在Jocelyn于2016年上半年所写的19篇文章中,与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文章共有5篇,其中4篇与春节有关,1篇与清明节有关。Jocelyn称中国的春节治好了她的“一月焦虑症”(January Blues)。因为在遥远的俄亥俄州,每到一年中的一月份,她的家乡遍地是白茫茫的积雪和枯萎的树枝,再加上刚刚度过热闹的圣诞节,一月份对于她总是意味着疲劳、沉郁。然而与美国不同的是,在中国,一月份不是一个节日的结束,而是另一个假日——春节——的开始。中国新年又被称为春节,人们在春节期间走亲访友,表达对家人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待到正月十五过后,没过几天便大地回暖、万物复苏,Jocelyn的“一月焦虑症”还没来得及复发就已经被治愈。除此之外,Jocelyn分别介绍了她的婆婆在春节和清明节时会准备的传统美食,她从美食的名称解读到食材的准备过程,详细地还原了中国传统美食制作的台前幕后,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文化传播大使。

四、结语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无论是国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还是两个人的跨国婚姻,都伴随着“碰撞——适应——融合”的发展变化过程。通过对“洋媳妇”Jocelyn2016年上半年间的博客的文本分析,笔者看出尽管Jocelyn在中国生活了六年之久,但是仍然会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碰撞。不同文化间的碰撞是一件好事,没有碰撞就不可能有灿烂的火花闪耀。Jocelyn在全面充分了解入境国文化背景、生活习俗以及社会规约后,提高了对跨文化交际中差异的敏感度,并且能够在面对文化冲突产生的矛盾时积极换位思考,培养了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除此之外,Jocelyn从不排斥入境国的文化与习俗,对待自己不能理解的风俗习惯时仍能保持对他人的尊重,可以说Jocelyn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比较成功的典型,值得其他从事跨文化交际工作的人学习。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只有在全面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避免因习俗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交际障碍或误解,保证交际的高效进行。

[1]蔡丹,崔华勇.现实语境下的中西方婚姻文化碰撞与交流[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6).

[2]丁金宏,杨鸿燕,周少云,周吉祥,林克武,张玉枝.论新时期中国涉外婚姻的特征与走向——以上海市为例[J].中国人口科学,2004(3).

[3]胡文仲.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

[4]贾继南.冲突·渊源·融合——解析《刮痧》中的跨文化交际[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3).

[5]邵彤.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1(1).

[6]邵彤,隋鑫.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文化冲突与融合[J].社会科学辑刊,2013(3).

[7]翁里,俞姗姗.论涉外婚姻中的外籍人员管理[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2).

[8]祝吉芳.冲突、碰撞与趋同下的中西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大嗓门文化冲突婆婆
大嗓门的爸爸宝贝呀!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大嗓门乐乐
幼儿园(2020年18期)2020-12-30 11:58:04
别把婆婆当成妈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26
妈妈的大嗓门
大嗓门爸爸
中英礼貌用语对比及跨文化冲突——以《喜福会》为例
献给婆婆
小说月刊(2014年5期)2014-04-19 02:36:46
《空山》不空——多重文化冲突下的诗性反思
阿来研究(2014年1期)2014-02-27 06:18:45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裸体模特之争与文化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