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娅
[摘 要]数学课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已成为常态。这种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只会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只有让学生主动质疑,并提出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才能促进其主动钻研知识,从而深刻理解知识,提升能力。
[关键词]提问;数学课;诱导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9-0036-02
爱因斯坦曾说:“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只需要技巧和方法,发现新问题则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创造力和想象力才是科学进步的原动力,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不竭源泉。”反观现在的数学课堂,学生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大多是粗浅的。那么如何让学生发现并提出富有价值的问题呢?本文以“反弹高度”一课为例进行探讨。
一、说教未动,思考先行
“反弹高度”一课隶属“综合与实践”的分支,本课旨在鼓励学生自主参与问题构建和建模过程,同时在教师不强行干预提问的基础上引进自由思考机制,让学生自发自主地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先观察篮球自由下落并反弹的过程,然后尝试自主提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不少,但所提问题往往笼统、肤浅、模糊、单薄,且提问的角度很呆板。如:①球反向弹射了多高?②篮球第一次落地后,能反复弹跳几次?③篮球反复弹跳持续了多长时间?④篮球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每次跳起的高度会有变化吗?⑤为什么篮球可以自地面反弹? 反弹力来自哪里?⑥篮球什么时候可以停止反弹?⑦首次弹起和第二次弹起的高度差是多少?这个差值会一直变化吗?
比如,问题①既没有说明是什么球,也没有说明球下落的高度以及是第几次反弹,问题的指向不明。鉴于此,我决定用1个课时来教会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揣摩学生提问的角度和立场,然后推送有价值的问题。
二、诱导为纲,教学为本
1.观察现象,亲自操作
教师先示范,然后由学生亲自操作。
【評析:要想发现和提出问题,首先要学会对司空见惯的现象产生怀疑并能深入思考,而这往往取决于学生是否在长久思考问题的训练中能形成问题意识和探究品质。本环节的活动设计对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大有裨益。】
2.结合情境进行提问
师:根据篮球弹跳的现象,你产生过什么念头?
师:请把自己发现的问题写下来。
【评析:鼓励学生将模糊的念头转化为具体的数学问题,为后面的完善问题做好准备。】
3.完善问题
师:你能弄明白其他同学的问题吗?对于他们的问题,你有什么意见?你自己的问题需要完善吗?请着重思考“球反弹的高度是由什么条件决定的?”这一问题。
(展示小组1 的交流过程。小组1一共提出4个问题,分别是开篇提到的①②③⑦)
生1:问题①“球反向弹射了多高?”中不知道说的是哪一次反弹,很模糊。
生2:它说的是篮球首次触及地面后弹起的高度。
生3:这个问题有漏洞,释放的高度不同,反弹的高度也不同。
生2:那我们可以设定一个高度,并且规定为第一次反弹。
【评析:学生开始考虑影响篮球反弹的高度,并且极力完善问题的约束条件,使问题更加严密。此举为学生以后的提问积累了形式上的经验。】
推选小组1的提问。在第一轮小组探究后整合出三个问题:篮球从1米的高度静止释放,自由下落后,反弹的高度是多少?篮球从1米的高度下落到首次触及地面耗时多久?篮球从1米的高度开始下落到彻底静止耗时多久?下面是集中汇报时学生的改进意见。
生1:篮球下落时应无外力作用。
生 2:弹起的高度应该写清楚是哪一次的反弹。
……
在全员参与评议和反馈后,小组1重新修订了其中两个问题:篮球从1米的高度自由下落,首次弹起的高度是多少?篮球从1米的高度开始下落,到静止不动前后一共弹跳了几次?
【评析:在全员评议和反馈的过程中,逐步完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问题的具体明确对于研究的重要性。】 4.问题分类
各小组根据全班评议结果,重新修订问题后汇总提交给教师。教师指导学生将问题进行分类,最后得出四种分类结果,分别是反弹的高度、反弹的速度与时间、反弹的次数、反弹的高度与自由下落的高度。
5.题推选
最后推选最有代表性和最有价值的问题时可集中在三个焦点上:(1)篮球从 x 米自由下落,整个往复反弹过程持续多久?(2)首次反弹的高度与释放的高度有什么关系?(3)篮球弹起的次数与释放的高度有什么关联?
6.反思总结(略)
三、热闹之后,冷静反思
1.在感受中发现、提出问题
学生观察篮球下落弹起的过程,只会在视觉上留下运动的轨迹和印象,而亲自操作则会有感知上的智能反映。通过观察、体验,学生会有朦胧的提问意识,而教师需要耐心等待,等待学生沉淀自己不成熟的、模糊的认知。在课堂上,教师应着重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充分酝酿,深思熟虑,反复琢磨,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在质疑中完善问题
面对形形色色的问题,教师应该及时给予点评。尤其是当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预设范围时,教师更要做出必要的回应。一节课的容量很有限,要逐一评价学生的问题不大现实,这就需要组内评议。对于笼统抽象的问题,教师不妨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认识,使他们在互评中意识到自己所提问题的不足。
3.在繁杂中有序分类、精心推选
当大量问题纷至沓来时,如何引导学生挖掘最有价值的问题呢?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将问题分类讨论,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过滤筛选信息的能力,还能训练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推选问题”不光是为了遴选优质问题,更是赋予学生辨识好问题的特质。而“有意思”“有意义”等都可以成为甄别好问题的标准。
在一节课接近尾声的时候,应不忘反思。让学生经过深刻反思,认识到今后提问时要做到表述准确严密、表意完整系统,能将问题描述清楚,并能多角度分析问题,体会发现和提出问题的重要意义,则是本节课的重点。
[ 参 考 文 献 ]
[1] 代琼芳.浅谈提问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学周刊,2018(12):92-93.
[2] 蒋洁.浅析提高学生数学提问质量的有效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8(Z2):68-71.
(责编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