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及路径优化

2018-10-23 08:21李华吴欣遥
学理论·下 2018年1期
关键词:路径优化创新创业互联网+

李华 吴欣遥

摘 要: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政策的重视与发展,“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浪潮不减。文章以“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切入点,针对现实问题提出优化路径如下:延深拓展和全面落实国家创新创业扶持发展政策;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推广普及和更新发展社会创新创业思想理念;锐意进取和完善提高自我创新创业内在动力。

关键词:创新创业;“互联网+”;路径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1-0209-03

“互联网+”意识不断融入人们的生活,标志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互联网+”的感召以及创新创业的影响下,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趋势得以上升,热衷于利用互联网创业形成的社会浪潮愈发激烈[1]。“互联网+”和创新创业紧密相连。在国务院相关的通知文件中明确表明,要积极扶持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支持通过网络创业带动就业[2]。現如今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到底还存在哪些现实瓶颈?应该如何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路径?尽管学界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和路径优化做了不少研究,但在“互联网+”普遍盛行的时代下,需要进一步分析新的矛盾和解决思路。

一、“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机遇

(一)国家政策利好,创业环境持续向好

鼓励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中华大地上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自2015年开始举办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连续三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不仅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热情,为其创新想法提供了展示平台,更是当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推动力,成为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关键纽带。促进创业就业规划是“十三五”时期具有战略性、综合性、基础性的指导性规划。“十三五”期间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启动,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优先支持对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资金在“十三五”期间每年拿出5 000万元,支持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二)网络普及加大,网民人数持续增长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51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 992万人,半年增长率为2.7%。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较2016年底提升1.1个百分点[3]。中国互联网行业整体向规范化、价值化发展。网民也不仅局限于年轻群体,中老年网民数量也急剧增长,互联网俨然成为全民普及的休闲娱乐方式。随着网民人均互联网消费能力逐步提升,在网购、O2O、网络娱乐等领域人均消费也均有增长,网络消费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力逐步显现,互联网的发展与人们的衣食住行联系不断紧密,这为大学生创业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三)学生自我完善,创业信息获取及时

“互联网+”背景下创业的优势在于信息资源的及时便捷,在创业过程中,谁掌握的信息丰富准确,谁就占有了制胜的先机。而大学生作为新兴事物的快速接收者,无疑可以更加轻松地获得所需的资讯信息[4]。企业信息的公开透明,传播及时,打破了传统企业对信息的垄断,为普通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业信息和更加公平的就业机会。网络的实时沟通、直播讲座、在线授课为有想法的大学生提供了稳固的技术支持,让大学生在学习道路上更加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素养。

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政策根本性解读和全面性落实不到位

1.政策根本性解读不到位

我国创新创业处于发展的初级探索阶段,为使大学生无后顾之忧,国家为其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不可避免的是部分创业优惠政策过于笼统,缺乏全面性、针对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具体表现为:创业资源与政策过度集中于互联网创业领域和一二线城市,创业资源区域分布失衡;就业创业如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创业与就业之间的“旋转门”没有打通,当大学生选择了创业,之后的再就业将面临派遣证、三方协议、工作履历、户口等问题;“休学创业”在创业成功后并不能回学校继续学习拿到毕业证等[5]。

2.政策的全面性落实不到位

对于国家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变更、颁布的指导性和纲领性文件,部分高校落实不及时、执行不完整,致使在校学生的创新意见未能及时与现有情况对接;更多的普通高等学校对于创业教育只是浮于表面,开展的创业教育流于形式,游离于人才培养体系之外。主要表现为:按照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创业基础课程较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操作仅限于创业计划大赛,即使浅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讲座也并非面向全体学生,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作用不明晰,未发挥其应有职责等。

(二)高校创新实践与人才培养未统一

1.高校创业教师师资匮乏,师资专业化水平低下

为增加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储备,满足实际发展需要,拥有一支高资质、全方位发展的教师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必不可少的因素,师资力量的贫乏俨然成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顺利开展的一大“瓶颈”。高校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学科、专业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高校教师倾向于“学术性”研究,虽然拥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但缺乏创业方面的实践经历,教学方式上只能照本宣科,教育教学中不能有效地融入创新创业实操经验。显然,纸上谈兵的创业课程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名存实亡[6]。

2.高校创业教育内容狭窄,教育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的创业教育更多的是课堂教育为主,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单一无法满足大学生实际操作的需求。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创业实务的训练欠缺,互动体验的实训方法和手段不足,对学生实践创新过程的学习亟待加强[7]。当前的创业教育往往孤立于现有的学科教育和专业教育之外,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的激情和动力。

(三)社会思想现状和舆论压力未完全开放

1.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固守不前,盲目鼓励创业

高校的某些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片面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仅是针对部分学生所实施的创业教育,没有科学地理解和透彻地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和理念。固然,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核心,传道授业解惑是高校老师职责的根本。但是,创新创业教育将成为专业技能发挥最大效用的施展载体,二者相辅相成。相较于创业,创新意识往往是被忽视了的,由此形成的“创业鼓励有余、创新鼓励不足”的窘境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发展。并非所有学生都适合创业这条路,盲目地鼓励有创业热情和想法的学生去创新、去创业是理想却不理智的。

2.社会固有观念根深蒂固,“唯有读书高”与创新创业形成矛盾冲突

高校的创业创新教育如同义务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自古按部就班的满腹经纶比起特立独行的天马行空更令国人称赞。受现代社会环境的影响,自主创业并不被看好,社会的矛盾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学习是为了更多的分数与证书来寻求稳定而安逸的生活,创业者以发挥己长收获的丰厚果实,二者殊途同归,创业却被认定为“不正经想法”[8]。在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中国社会,历来实例证明,创业是少数人的破釜沉舟;而西方教育,似乎更多的是思想自由激发出的兴趣爱好,从而使个人明确目标,扬长避短[9]。

(四)高校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素养后劲不足

1.缺乏创新思维、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我国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以照本宣科代替抛砖引玉,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对新型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不到位,致使大学生在生活中缺乏思考,缺乏全面部署与整体规划。创业是一个不断求索的艰苦过程,急于求成、好高骛远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现阶段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往往是家庭经济状况好的,父辈商业经营攒下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为其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大减少了创业阻力;而相反,有很多有想法、有热情、有实力却苦于现实条件的大学生望而却步,使其创意想法扼杀于摇篮之中。

2.缺乏市场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高校关于大学生创新培养教育少,所以他们大多选择较容易的传统行业进行创业,新兴产业涉及少。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投资少、门槛低、见效快”的第三方平台,规模小,模式单一,不了解市场,在市场过度饱和的条件下,盲目跟风创业会打击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10]。再加上大学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学生被动接收已有的理论知识,对于理论结合实际运用的体验少之又少。大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与外界社会接触较少,导致大多数大学生存在社会经验和交际能力不足、风险评估和防范措施不足、奋斗动力和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

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路径优化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是个持久性、系统性的浩大工程,在我国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政府层面、社会层面以及学校层面应多方合作,从政策深化、高校教育、社会舆论、学生完善方面入手,使“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道路更加广阔通畅。

(一)延深拓展和全面落实国家创新创业扶持发展政策

1.切实延深拓展创扶政策

一是认真梳理当前已出台的各项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文件,明确政策中已落实条文、未落實条文、待推进条文、待商讨条文。二是加大创业政策的落实力度,各个区市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对接扶持政策和具体实施意见,应对国家和省里出台的创业就业举措,建立强有力的贯彻实施机制。三是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中小微企业就业和创业,促进创业资源均衡化发展。四是加强创业扶持,建设创业基地,鼓励多方投资,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提供租金低廉的众创空间、用好政府引导资金,进一步减税免费。

2.完善创业基地管理体系

高校作为连接在校学生与社会的桥梁,应切实加大创新创业资金扶持力度,拓展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资助等资金筹集渠道;全面实施国家创扶政策,落实中央下拨款项,做好顶层建筑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创新创业硬件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扶持创业项目,提供创业基金;积极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完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配套设施,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创业信息和高质量的咨询服务;协助推进优质创业项目孵化,切实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二)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

1.建设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

从播下创新创业精神的种子,到培养相关能力,再到启发引导学生们创新创业走向正轨,教师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高校应定期组织相关专业教师、辅导员等参加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培训。此外,还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把科研成果转化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高校应聘请知名学者、创业成功的前辈、企业家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教师,不仅能够为创业学生提供方向指导,还能使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化、个性化[11]。

2.将“创业教育和专业实践‘两张皮拧成‘一股绳”[12]

创新创业教育向传统的专业教育渗透需要有一个探索和积淀的过程,高等院校需要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实践进行系统设计,遵循针对性、发散性、适用性原则,极力挖掘和努力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积极鼓励在校学生在拥有学识能力的条件下开展创业项目。以实践促创新,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同时,创业课程应纳入选修课程,在教育方式上,改变灌输式教学方法,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12]。

(三)推广普及和更新发展社会创新创业思想理念

1.改变传统思想,宣传创新思维

高校应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与时俱进而不墨守成规。高校作为思想相对开放的场所,创新意识的蓬勃生机显得尤为重要。借助各类新媒体的力量开展广泛的政策宣传解读,深入政策宣讲和咨询活动,提高政策知晓度和覆盖面。开设创业宣传专栏、专版,让在校大学生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创业技能[13],切实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内动力和成就感。尊重学生个性,激发自主精神,教师在承认个性的存在及其差异的合理性的基础上因材施教,要将鼓励创业的目的转移到让有创业精神的学生有好的发展上去。

2.克服思维定式,塑造批判精神

教师要引导学生冲破“书本定式”“学术权威性”的传统束缚,鼓励学生培养批判精神,突破传统观念,让学生敢于放开手脚、大胆创新[14]。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指导学生学会思维方法,敢于并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向教师提出质疑,培养学生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让学生敢想敢说,善思多想,积极探索;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创造潜能提供宽松的环境。

(四)锐意进取和完善提高自我创新创业内在动力

1.需要拥有创新创业能力和素养

一方面,把握好学业与创业的关系,只有丰富学业知识,增长技能,才能为创业打下基础,二者相辅相成。既要丰富自身创业所必备的工商、税务、金融、劳动和企业经营方面的知识,学会如何筹措资金和规避市场风险,又要练就游刃有余的社交技巧。另一方面,在新时代下,大学生应该具备“互联网+”思维素质,了解我国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懂得创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创新思维是必不可少的,应有意识地培养创新思维,不断地提高创新策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管理能力,对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

2.需要持之以恒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创业者首先要有平和的心态,不要急功近利,做好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创业是一个长久性的持续性工程,需要脚踏实地地进行创业计划,有坚韧不拔的毅力。立志创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业意识和品质:确定目标、制订计划、选择方案、执行决定,实现坚韧不拔品质和迎难而上精神的培养。创业者应理性看待创业过程的艰辛和风险,以务实的态度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只有拥有成熟的心理素质、强大的抗打压能力和迎难而上的决心,才能在创业道路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蔡锷,宋扬,李莲.大学生互联网创业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人才,2016(2):73-74.

[2]刘小利,张国磊,刘扬,张卫丹.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学术论坛,2015(26):231-232.

[3]CNNIC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7-08-04].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7-08/04/c-136506155.htm.

[4]劉丁慧,侯盈权,周映君.“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2):7-8.

[5]鼓励大学生创业要在深度上下功夫[EB/OL].[2015-10-09].http://www.gov.cn/zhengce/2015-10/09/content_2943734.htm.

[6]章巧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育教学论坛,2016(5):1-3.

[7]张嘉乐.“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5(10):99-100.

[8]徐欣然,孙玲玲,黄景章.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6):118-119.

[9]咸扬,陈光宇,李雪莲.国外大学生互联网创业对我国大学生的启示[J].商贸人才,2015(8):180-182.

[10]杨海,王晓晓.“互联网+”思维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127-130.

[11]侯晓珊.“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困境与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2016(14):235-236.

[12]培养双创生力军——国务院第三次大督查发现典型经验做法之十[EB/OL].[2017-02-08].http://www.gov.cn/hudong/2017-02/08/content_5166514.htm.

[13]吕宏凌,陈金庆,田兆富.大学生创新创业第二课堂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就业,2016(10):79-81.

[14]肖军,陈柳.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究[J].创业创新,2013(5):56-60.

猜你喜欢
路径优化创新创业互联网+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流通体系路径优化策略探讨
山西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路径优化研究
CVRP物流配送路径优化及应用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基于意义建构视角的企业预算管理优化路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