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粹主义的弊害及其防治

2018-10-23 10:51胡发贵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民粹主义平等防治

胡发贵

摘要:民粹主义貌似平民主义,仇富仇贵,盲目并煽动性地认知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差别,并从消极的、对抗性的意义上来鼓吹平均主义,对社会主义平等观的构建有很大的妨害。消除民粹主义的危害,应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平等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并不是固定的、永恒的,也不是绝对的,而是一个有着鲜明经济社会形态烙印的历史范畴;应理性看待当代中国平等建设的成就,国民自豪感和人的价值与尊严的凸显,这是社会平等的更为本质的方面;应大力保障人民权益,解决民生,尤其要关注弱势群体,更好实现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

关键词:平等;民粹主义;弊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D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18)02-00073-04

貌似平民主义和为大众代言的民粹主义,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差异,不是从积极和建设性的角度来理性认知和公平对待、处理这一差异,而是肆意渲染这一差异,并从消极的、对抗性的意义上来鼓吹平均主义和社会阶层的对立,因而对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妨害。

一、何谓“民粹主义”

民粹主义是近代以来的政治哲学中所习见的一个概念,但迄今尚无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精确定义,其内涵与外延都不是很清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对它都有着不同的理解。

民粹主义一词源自拉丁语populus,含有人民的意思,与菁英主义、贵族制、金权政治相对。伴随着英国“光荣革命”与法国大革命,民主制在欧洲渐成潮流。但传统的政治贵族们则认为,人民掌握权力是极为危险的。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就指出,在从众效应下,民众容易丧失思考能力,难以做出正确而合理的选择。到了19世紀,在俄国首先出现了“民粹主义”一词,其词意肯定民众,蔑视精英,因而遭到上层人士的敌视。

在价值信仰上,民粹主义追求人与人之间的绝对平等,但对不同意见缺乏容忍,民粹主义往往以理想和激情代替理性,富有激情和浪漫色彩。在政治上,民粹主义的基本姿态是反对菁英主义,认为政治菁英骄横腐化,拥权自私,他们不可信任,主张由人民直接管理政治事务。故民粹主义通常都诉求直接民主,带有草根民主的特色。平民主义是其基本的政治立场,要义是诉诸民主和平等,反对极权,力求让权力真正掌握在普通公民手里。其最为鲜明的政治诉求一为公投,一为罢免权。

因受国内外多重原因的影响,使得民粹主义在中国有着适宜的滋生与生长环境。从国内方面说,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有着深厚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小农平均主义思想,以及绝对化的君民并耕的平权理想和天下大同的社会愿景,无比渴望天下为公、与民同乐、人人自由平等的理想生活:“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种“大同”理想固然有其追求人民幸福的合理内容,也包含有不满现实的批判精神,但显然也是超越社会现实、是难以实现的一种空想。不过此“大同”所宣示的绝对“公天下”和绝对平权和共富主义,却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

国外方面的因素,则主要是受前苏联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影响。1917年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胜利后,凭着革命的热情,欲彻底消灭资本主义,追求铲除一切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一高大上的革命旨趣,在一定条件下滋润也刺激了民粹主义。这使得以苏联社会主义为蓝本的中国革命,先天就隐含了对民粹主义的亲近因素,中国革命历程中多次出现的左倾机会主义,从历史文化的层面上来分析,不能不说与此因素相关。

当然,当代中国出现的民粹思想,与改革开放以来的急剧社会变革中社会底层所蓄积和涌现的挫折、失望以及不满的情绪也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国强民富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可谓举世无双,令世界称羡;但与此同时,也不能不看到,我们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尖锐的挑战。比如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问题。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但共同富裕还远未实现。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早在1995年就已经达到0.415,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2012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基尼系数为0.474,城乡差距大概有3倍,高收入行业和低收入行业大概有4倍以上的差距。又比如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遭到形形色色的侵蚀,人民办事难,申张权益难,人民的主人翁地位没有真正的落实,不少官员淡薄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反而作威作福,以欺压、渔肉人民为能事,诸如司法不公、暴力拆迁、官黑勾结等问题层出不穷;比如贪污腐败成风,这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政府统治的合法性,也引发了社会对权力的疑虑和敌视;比如权力的嚣张,资本的狂妄,前者以“我爸是李刚”为代表,后者以“老子有的是钱,大不了破财摆平”为标志,其言行公然蔑视公理和道德底线,引发社会仇官、仇富的情绪,加剧社会的不满,而且这种不满在发泄渠道不畅的情形下,很容易恶化、甚至极化为社会戾气。

概要说来,当代中国的民粹主义,有这样几个特点。其一是极端平民主义,排斥、敌视社会精英,鼓吹“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倡导以穷人的是非为是非,而忽视事情本身的是非曲折,不考虑社会的长远与战略利益。其二是要求“均贫富”,宣扬同样是人,有人富甲天下,有人一贫如洗,这太不公平了!它追求的不是发展意义上的共同富裕或共同分享,忽视个体能力差异、奉献大小以及多劳多得之原则,而过度夸张结果意义上的平均化、均等化的合理性。其三是迷恋过去,过于理想主义的怀旧,对历史上曾存在过的“一大二公”现象,大肆浪漫化的渲染,夸张那个时代是穷人的天堂,对当今处处看不顺眼。其四是陶醉于民意和大众,有意强化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对立,宣扬唯有底层的人民大众才是社会正义的代表者,是社会公正的体现者。

总之,当代中国的民粹主义,貌似钟情于社会底层,寄意于普通百姓,但其过度意识形态化的视角和解读,有意夸大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对立,以一种政治正确和道义至上自居,实畏惧改革,害怕竞争。

二、民粹主义对社会主义平等建设的妨害

虽然民粹主义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起到了社会公平化的推动作用,但其绝对化的思维定势以及过于理想化的平等理解,仍不利于真正的社会平等的建设,尤其是对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平等观的构建,更有着极大的妨害。

第一,民粹主义所追求的绝对平等,蛊惑人心,误导公众,滋长一种不符合历史实际,更脱离社会现实的躁进、盲动欲求。民粹主义的绝对化平等理想,引发的是对现实的狂躁的批判,它混淆理想与现实,错乱应然与实然,其结果势必导致对现实的事事、时时的不满与否定,似乎一切都是错误的,一切努力也都是不够的。这既严重挫伤了实践中的平等努力,而且还非常主观地抹杀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国家在推进社会平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建树。

民粹主义对平等的绝对理想化,还将诱发一種不切实际的过高平等奢望,并且还希冀一蹴而就,跨越式地实现其所谓的“社会平等”幻想。过去我们受苏联影响,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急躁冒进,想一下从人民公社直接进入共产主义,其导致的严重社会后果是众所周知的。今天民粹主义的过高的、急进的平等观,因其明显脱离现实,当然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在遭遇现实的挫折后,其大致有两方面的反应:其一是悲观主义,对社会平等建设的未来失去希望和信心,以为不平等会越来越严重;其二是导致向后看的“恋旧”,极度美化过去的时代是所谓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一些生活在社会底层,一些生活不如意的人,则特别愤世嫉俗,特别怀念过去,有一些人竟然还宣扬“没收房地产商的房子无偿分给最需要房子的穷人”“无产阶级群众运动万岁”“再来一次‘文化大革命,打倒走资派”等等极端言论。这类情绪和心理,固然表现了对现实社会弊端的不满,也投射了生活中的挫折,但显然是不利于正视现实问题症结所在,更不利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平等观。

第二,民粹主义所鼓吹的平等,更倾向于结果的平等,而不在意于起点、过程以及程序和规则的平等。本来,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差异是客观世界的常态,人类社会当然也会充满了区别和差异,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由于身体、智力、努力程度以及机遇的不同,发展的结果自然有别。对这些差异,民粹主义不分青红皂白,一律予以否定性的认知,统统加以批判。当今社会上充斥的所谓“仇富”心态,就是显著的表现。对结果的关注当然也是需要的,我们今天提倡共同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提倡共享经济等,都注意到社会发展的普惠性。但是,这种普惠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强调机会的均等和发展成果的共享。而民粹主义的平等要求,只盯住结果,而不问奉献的大小,且不能容忍社会差别,高调要求“一律扯平”。这种平等观表面上同情并为弱势辩护,还有其相当的道德煽动性,但实际上不仅是一种错误的绝对平均主义,还会压抑竞争,抑制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活力,从而窒息社会追求平等的动力;而且这种唯结果平等是问的立场和思路,忽视了对社会规则、程序平等的关注和建设,实是大不利于社会平等的建设,不利于社会平等观的培养,不利于真正的社会平等事业的推进。

第三,民粹主义所包含的激进成分,泛政治化的解读一切,它不着意于接近和了解真相,而是主义优先,立场为大,排拒、攻击其所不满的一切。“炮轰茅于轼”是当代民粹主义流行的一个例证。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曾著文主张保护富人,才能让穷人变富,并提出了“替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的见解。他的这一观点,立即遭到一些网友一片批评和责骂声,一时间以穷人的名义炮轰茅于轼几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还有一个颇为极端的例子,贵州有一官员全家遇害,网上竟然有这样的叫好声:“只要是杀官家,我就举双手赞成!”这种情绪煽动,不可能对现实问题进行理性的认知,冷静的探讨,而陷入“标题党”似的武断扣帽子,几近发泄,而少有冷静、深入的学理辨析,尤其是难以审慎的认知、分析与处理社会平等建设中诸多复杂的问题。因此,激进的民粹主义,固然高举平等的大旗,有着追求平等的激昂的热情和漂亮的言词,但就解决现实问题而言,它近乎是美丽的泡沫,只会妨碍现实生活中平等问题的真切解决和推进。

三、如何化解民粹主义的危害

总体上来看,虽然民粹主义在我国的实际影响有限,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公平,以及一个又一个的“群体性事件”,反复刺激并放大着民粹主义的存在,而互联网更是民粹主义的倍增器,它让民粹主义的富有益惑人心的愤世嫉俗之声以及“均平富”的呼喊,瞬间传遍寰宇,并激起强烈而汹涌的呼应。因此,民粹主义虽远不是我们社会的主流,但却是一股极有煽动性和破坏力的支流,或说潜流,应加以特别的重视,以抑制其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平等观的负面影响。

首先,应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平等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并不是固定的、永恒的,也不是绝对的,而是一个有着鲜明经济社会形态烙印的历史范畴,它决定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经济关系,它只是人们现实的经济利益的主观反应,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人群之间,关于平等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此恰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指出的:“平等的观念,无论是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而这种历史条件本身又以长期的以往的历史为前提。所以,这样的平等观念说它是什么都行,就不能说是永恒的真理。”之所以说“平等的观念”不是“永恒的真理”,因为平等总是在历史中产生和变化的,而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社会条件,都会产生与之相应的平等要求,而何谓平等,又总是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不断被定义和认知的。因此,对平等不应僵化的理解,更不应加以绝对化的期待,客观世界没有一种抽象的平等,平等总是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存在。我们应从中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历史发展水平来把握和要求社会平等,如果无视这一点,而提出过高的平等要求,不仅实际生活中实现不了,而且还有损于社会主义平等的有序推进和扎实建设。

其次,应辩证看待当代中国平等建设的成就。民粹主义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就避而不谈、视而不见,而放大、挑剔社会发展中的欠缺与不足,并泛政治化地加以渲染和解读,似乎改革开放就是背离了毛泽东的人民路线,就是对劳动大众的剥夺;似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及社会客观存在的贫富差距和发展的不平衡,就是权贵资本的统治,就是精英对大众的欺压。民粹主义过于情绪化的平等理解,将当下社会发展和治理的不足,夸大为政治对抗、甚至是阶级迫害,而且更有意忽略了国家整体发展进步中,社会事业的建设成就、人民衣食住行的改善、生存状况的提升、国民自豪感和人的价值与尊严的凸显等等,这都是社会平等的更为本质的方面。可以说民粹主义对平等的呼喊,偏执于表象和局部,而忽略了本质和全局。

再次,保障人民权益,解决民生,关注弱势群体。民粹主义之所以滋生,其绝对化的平等观之所以有市场,确实也有其得以存在的社会土壤,这就是广大的底层民众。虽然总体上说,他们在国家的进步中也获得了改善生活的机会,但相对来说,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得到的较少,而付出的则较多,显现出相对的贫困化;尤其是制度不完善而造成的体制性的遗忘和市场竞争的严峻排挤,更使得底层民众容易滋生被剥夺、受欺压的感觉。正是这一特殊情形使得民粹主义有了共鸣的回应场,也使其平等的说辞和呼喊,有了广泛的市场。因此,要扼制民粹主义对社会主义平等建设的负面影响,则要清除其群众基础,真正做到使改革成果让全体人民分享,大力维护人民的权益,改善民生,特别是要注重底层民众的福利,让他们活得有体面有尊严,使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平等和正义的阳光。

编辑:王芳

猜你喜欢
民粹主义平等防治
民粹主义的产生机理与有效引导
西方民粹主义专题研究
小学教育中转化差生之我见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一种巴洛克式的民粹主义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