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研究生分类培养课程教学改革中创新教育探析

2018-10-23 06:23
关键词:研究生医学课程

刘 静

(蚌埠医学院研究生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一、医学研究生分类培养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没有强大的研究生教育,就没有强大的国家创新体系”[1]。国家在培养高层次尖端人才中,研究生教育是创建创新型国家、启动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研究生教育质量体现了人才与国家的科技竞争实力。研究生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其在国家科技创新进程中起到了倍增器的作用,在高精尖端人才培养中起到了聚集器的作用,在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起到了推进器的作用。特别是医学研究生教育在当前“大健康+互联网”背景下备受国家社会的重视,关系到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全局。

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实质是让具有医学研究兴趣和潜力的人成才,改革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创新教育,提高培养质量,让医学研究生能在面临供给、需求、竞争和资源条件等方面变化时,主动适应并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着眼于从满足国际前沿、国家政策、社会需求、主体责任和人才质量创新五个维度,把医学研究生按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开展分类培养,依据个体差异确定培养目标,体现个体差异性,与不同高校的学科特色和历史传统结合,符合现实需求,完成由单一型向多层次市场应用型转变,实现了医学教育本身价值的回归与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高水平的医务工作者,保障了社会对高水平应用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创新教育如果能在医学研究生分类培养课程教学改革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将有效深化教育改革,更好地全面贯彻国家关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的任务。结合“十三五”期间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国际化机遇期、发展速度与理念转变的换挡期、供给侧改革、结构调整的攻坚期、“综合改革”方案的消化期和“双一流”建设的推进期五个特殊形势,充分利用创新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将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运用到医学研究生分类培养课程改革实践中,使课程设置合理化、规范化、适应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紧跟医学模式和卫生服务模式转变,切实提高培养质量和综合育人水平,使医学研究生尽快成长为高精尖创新型医学人才,服务国家社会和人民,是分类培养课程改革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医学研究生分类培养课程教学改革中创新教育分析

医学研究生分类培养过程中课程教学是重要环节[2],通过系统授课学生能处理好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间的关系,可以获取知识积累,训练自我专业技能,塑造健康完善的人格。如能建立起医学研究生分类培养课程改革创新体系,将有助于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但实践中,创新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一个长期探索和实践的过程,目前仍存在许多不足,体现在:

1.课程设置中学科交叉、专业交叉不足

近代科学发展史显示,学科交叉、专业交叉体现了不同学科专业知识的相互交织,每一次交织都充满相互渗透融合和未知,偶然的学科边缘的碰撞或交叉,产生的新发明、新理论、新工程和新技术,不断促进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伴随科学发展综合性趋势日渐明显,传统学科界限日益消退,各门学科正在不断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科学知识体系,不断揭示新奥秘,开创新的实验技术,形成新的理念,并在观念上导致人类对整个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刻变化,对社会实践的影响很大。但目前医学研究生课程学习中涉及到的学科交叉、专业交叉非常不足,学生本身学业压力大,更愿意把时间用于科研或临床,而不愿花大量时间“恶补”本专业外的基础知识,同时,在培养过程中引入国际化理念的创新程度也比较薄弱。

2.课程分层设计体系未构建完善

课程体系设计不科学,没有层次性,部分课程与本科授课内容相同,存在本科化情况,没有拉开层次;课程设计中创新理念不足,医学专业知识的精度、广度和深度以及学科的前沿性没有体现;课程学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结构比重缺乏合理性,必修课多,选修课少,学分设计不合理;有些课程围绕教师设置,因人设课,不科学,课程内容缺乏研究导向,个别授课教师研究水平局限性,影响学生创新思维学习。

3.课程教材内容缺乏前沿性

医学研究生教材内容应与医学研究生培养目标一致,需要紧扣世情、国情和现实需要,适时更新教材内容,引领前沿学科知识,体现创新意识。现实中医学学科前沿知识高速发展,但高校医学研究生的教材更新速度明显落后,滞后于学科前沿知识发展,不能紧跟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学习的需求,教材建设存在延续性缺乏问题,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4.课程教学手段方法理念滞后

课堂教学是开展研究生创新教育的重要平台和主阵地,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3]。但“讲座式”、“研讨式”、“启发式”“创造式”等灵活新颖的教学模式还没有在医学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广泛推广开来,没有激发并发挥好课程教学对医学研究生创新性的引领作用,课程内容、授课质量及考试方式没有体现对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课程教学辅助体系不完备

实验室作为高校创新主平台,有些还没有实现对医学研究生的开放性、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培养要求;现实教学中创新的理念不足,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不足,没有充分发挥网络载体的优势,没有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让医学研究生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学习交流。课程以外学生参与的学术活动监督机制不健全,没有对学生课外学术活动进行有效评价,浪费了优质教学资源。

三、启示

课程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质量决定了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创造力的形成,研究生一旦缺乏创新意识就谈不上创新思维,通过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创新教育,合理设计安排课程教学,其课程体现分类培养的区别,根据医学研究生分类培养课程教学授课对象比较进行区分(见表1),避免趋同,提升课程学习效果,可以将课程学习作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主要环节,在熟练掌握坚实医学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从“非常规思维”和想象力入手培养创新思维,通过运用专业原理和技术方法有助于研究生增强创新性认识、理解和评价研究领域学术成果,揭示前沿知识和有争议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医学研究生通过课程中的创新教育实现对医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力和掌握力。

表1 医学研究生分类培养课程教学授课对象比较

通过比较发现影响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体有学校、教师和研究生本身,影响因素有学校的管理及条件、教师水平和学生本身,建议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医学高水平人才、多样性人才的需求:

1.强调跨学科培养,重视相关学科课程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医学学科在综合的大趋势下呈现出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特点,资源共享和科研导向特征非常突出,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世界一流大学纷纷设立跨学科课程,通过一级学科贯通,学科课程共享,学分互认,教师跨学院跨学校授课,多学科、跨学科、跨学校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学习教育,定期组织多种学术交流活动,以跨学科研究中心、实验室和研究小组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理念与能力,使不同专业和领域的研究生人员与医学研究生围绕不同的研究问题进行沟通学习,教师和课程的复合性多样性易于研究生掌握专业新进展和动态,有利于学习和掌握跨学科的知识,增强其沟通和表达能力;加强国际化培养,促进多样化的人才需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可以通过人文知识和道德修养不断融合积累,加强医学生人文知识的研究学习,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2.尊重人才培养规律,优化课程设置

尊重医学研究生自身规律,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以“提高岗位胜任力”为指导原则,优化课程设置,制定较为合理的课程体系[4],将课程改革中的创新培养纳入到一个科学、规范和合理的轨道。针对医学研究生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特点,结合临床实践学习环节,注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如通过降低硕士总学分要求,减少公共课学分,精简课程门数、缩短课程学习时长,开展科研创新项目列入学分等,确保学生有更多时间投入到科研。同时,强化导师责任制,以创新理念来教育和引导医学研究生,并严格对其他培养环节的要求,细化其中的各方面设置,实行学术活动学分纳入课程必修环节,包括学生参加学术讲座、作学术报告、预答辩、文献综述、资格考试和中期考核等,旨在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3.提高教材质量,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

医学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应反思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深入教师和学生,了解需求,明确导向,借鉴国内外好的经验做法,深入思考解决办法,并在课程教材建设改革中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认真规划,加强管理,深化改革,确保改革实效,要把教师队伍建设和研究生教材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在创新理念指导下的医学院校研究生课程设置,一要鼓励教师敢于创新,消化吸收国外原版教材和国内优秀教学教材精华,跟踪前沿科学,通过讲授前沿科学开拓医学研究生学术视野;二要鼓励教学经验丰富的和实践经验丰富的研究生教师,及时出版能体现教学改革创新思路和反映医学新进展、新方法和新技术,与科研成果转化密切相关,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相适应的教学实践研究新教材。

4.重视教学方法多样化,调动学习主动性

在课程教学方法上要结合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的特点,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和创新意识的培养[5],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可考虑采取多种方式:如加强模拟训练,以计算机辅助教学法(CAI)、教师点评(LPC)和标准化病人模拟教学法(SPL),从心理上解决医学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难于直接对病人操作实训的问题;采用非课堂教学方法,以启发式、研讨式和以问题为导向的讲座和研讨会、阅读和研究相结合的互动、计算机模拟等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开展体验式教学,开设座谈会、案例教学、临床病例讨论,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独立操作的能力;以研究与启发,情景,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促进信息化教学;改革考核方法等,充分调动医学研究生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度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5.合理安排授课时间,完善课程教学辅助体系

一是实验室作为医学研究生科研和教学实践基地,是开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课堂,具有直观性、实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点和优势。高校在实验室的基础上搭建平台,加强实验室的管理,提高实验设备使用效率,充分利用实验室的有利条件,提高实验室的开放程度,增加和完善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和内容,使学生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在课中和课后,全面锻炼医学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二是为不占用研究生日常的临床实践训练,要合理安排授课时间,课程建设中充分发挥网络在教学中的优势,部分内容可采取以网络为载体,创新开展“慕课”教学,学生获取知识更便捷有效,不再受限于时间和空间。三是学校成立由权威专家组成的课程指导委员会,根据社会需求、学科发展程度和学生特点,加强对课程的组织选择,创新教育评价,开展评估、指导和监督,使课程教学效果得到保障,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猜你喜欢
研究生医学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医学的进步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医学
医学、生命科学类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