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倩
(兰州财经大学 外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语法教学是二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的培养都离不开语法规则的讲解与训练。但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只单纯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技能,严重忽视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学生对语法学习也持有极为消极的态度,认为只要能“说”就行,至于句法结构正不正确就无关紧要了。殊不知,这种想法会影响到语言学习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浅尝辄止的学习态度是不可能真正走进二语的世界把握语言的实质。近年来“生态”一词被引入语言教学,掀起了二语教学理念更新的又一浪潮。二语教师借此反思教学方法,改变教学内容,构建生态的教育评估体系,营造生态和谐的课堂环境,努力实现外语教学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意在探讨生态语言学视域下适合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语法教学模式,通过测试和问卷的方式,调查学生语法水平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态环境良好的教学模式下是否能够提高。
随着全球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高效便利快捷的现代生活背景下产生了诸如人口、资源、环境等一系列的问题。语言学者们正是看到了经济高速发展给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社会文化发展带来的各种“副作用”,甚至是“恶果”,开始对经济高速发展环境下的西方主流话语体系进行反思[1]。
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生态语言学由此应运而生,其核心思想是从生态的角度去看语言或从语言的角度去看与语言有关的生态问题。它有两个研究模式。
1.Haogen模式
197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E.Haogen提出,语言的生态是研究某种特定语言和该语言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也称之为“语言生态学”[2],它“着眼于语言生态和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体现了将语言系统复归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认识观”[3],将语言环境类比为生物环境。Haugen模式源于语言环境与生物环境的隐喻类比,主要关注语言多样性、濒危语言、语言进化等话题[4]。Haogen同时指出定义中的“环境”一词既指心理范畴又指社会范畴:研究某种语言与其他语言的关系属于心理范畴;研究语言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社会范畴。生态语言学强调这两个范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如同自然生态学一样,语言或是使用语言的主体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分析语言问题时,必须要考虑到环境因素。
2.Halliday模式
Halliday认为应该从语言出发去考虑生态问题[2],该模式强调语言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社会生态体系会由人类使用的语言产生变化,因此它更多地关注语言系统的生态学分析、环境语篇的分析批评、语言对生态环境的作用、生态语法等[5]话题。Halliday认为,语法是根据普遍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组构的,因此应关注语言系统的非生态特征和生态特征[6]。语言系统的非生态特征主要是指语言所内化的语义、结构等与生态观相背,如对于不可再生资源,英语单词water、air、oil、coal等为不可数名词,从中反映出以上自然资源在人类的潜意识里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有悖于生态观。语言的生态特征则强调,用语言构建生态世界观,而不以人类为中心,使语言能够更客观地体现现实世界的生态关系。
生态语言学教学观是生态学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相结合的产物。社会文化理论的创始人Vygotsky将社会环境因素纳入学习体系,认为它不仅是语言输入的来源,而且也是认知能力发展的基础[7]。之后Vanlier将生态语言学与社会文化理论相结合,并开创性地把它运用于语言教学中,多视角阐述了外语学习中语言、社会环境、教师以及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及作用,将外语教学视为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8]。
图1 外语学习生态结构图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知识体系的整合及完善体现了其消费者的角色;而在借助教材、课堂环境、语言等载体教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又扮演着生产者的角色。对于学生来说,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是一个消费者,而在主动构建语言框架并形成知识内化的过程中又成为一个生产者。总之,外语教学是一个生态的整体,整个教学过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语法课堂是动态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它牵涉到生态环境中的多个生态因子,这些因子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教学环节必须要考虑到各个要素以获得生态平衡。
在微观环境下,需考虑如何保持语法与听说读写译五个因子的平衡关系;从宏观环境来看,需重视教师知识储备、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习规律以及教室环境等因子对语法教学的影响。
1.课堂内部环境自身的平衡
根据生态学的胜汰原理,大学英语课堂系统的资源承受力、环境容纳总量在一定的时空内是恒定的[9]。由于大学英语课堂的人数都在30人以上,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所带专业的班额较大,均超过60人,违背了生态理论的适度原则,教师不能照顾到层次不同的学生,使得课堂内部生态环境失衡。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调整课堂存在的形式,切分大班额,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课堂活动,形成差异,促使竞争,实现发展。
2.教学内容与实际运用的平衡
教学是以教材为根本,一般而言,教材涉及什么内容,教师就教授什么内容。由于四、六级考试直接涉及语法的考查较少,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对于语法的讲解一带而过。学生能以高分通过考试,但却不注重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语法不单单是教科书上死板的条条框框,更是实际运用中科学的方法指导,正确和地道的语言输出离不开扎实的语法积累。有机统一生态系统理论观点认为,任何一个系统必须是开放的,才能实现与外部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生存与发展[10]。因此,要注重课堂语法内容的学习与语言实际运用的关联,以实现平衡。例如,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面临的最实际的问题是能不能看懂英文文本,如产品说明书、与专业相关的英文文献、英文电影,翻译是最直接的手段。教师可以配合教材内容,选取一些篇幅较短的实用性文章或趣味性较强的短文让学生通过翻译把握语言的规律,体会语言的奥妙。
3.课堂主体师生之间的平衡
虽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听说读写的培养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语法教学方面仍然存在“满堂灌”的现象,教师以强调语法规则为重点,学生则形成“死记硬背”语法条目的学习习惯。根据生态学的生克原理,任何一个系统都具有某种利导因子,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兴趣就是直接导致学习效果优劣的因子。因此,教师需要将语法内容联系实际,将授课形式作有趣的变动,设计趣味性较强的语法练习,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语法,发挥教师主导地位,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实现生态平衡。以虚拟语气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场景模拟或角色扮演来引导学生,让学生产生兴趣。汉语是“意合”语言,所谓的虚拟语气是依靠“假如”等词语来实现的,英语是“形合”语言,比较注重形式上的变化,两者的语法体系不同,很难找到对应的语法现象,所以很多学生无法做知识的迁移。那么首先可以告诉学生基本原则即英语的虚拟语气是通过谓语动词的形式体现的,然后通过虚拟情境与共情的方式问最简单的问题,如“我是老师,我会认可作为学生的自己吗?”“我是家长,我会担心作为子女的自己吗?”“我是老板,我会雇佣自己吗?”“我是病魔,我会附上有这种生活方式的自己吗?”这类问题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清晰的解释语法现象,归纳语法规则,使学生学以致用。由于话题贴近生活,很容易让学生不经意间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师生关系的平衡因此得以实现。
4.输入和输出的平衡
语法教学要遵循语言习得的生态规律,Halliday认为“语法是经验的理论,产生于行为并指导行为”[6],也就是说主观意识和客观环境共同作用产生了我们现有的语言范畴和概念,这既是人类经验的反映,也是人类意识的重塑。生硬地讲解语法规则,试图用语法指导语言学习违背了人的认知规律,还原语言本来的生态环境,使语言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而生才能真正掌握地道的英语。语法知识的有效输入才是语言能力输出的重要保障,例如,以听力和阅读的输入促进口语、写作及翻译的有效输出。以教师课堂话语为例,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真实的目标语可理解输入,有效地创设交际情境和机会并激发课堂话语行为。因此,教师课堂话语一定要准确规范,对涉及到的重点语法,可以有意识地重复向学生输入,学生在课堂情景中通过反复地听老师示范,能更轻松地掌握语法规则。
5.课堂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平衡
学生语言的学习仅仅靠课堂内有限的教学时间及固定的学习材料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只重视课堂学习而忽视课堂外的多种学习外语的有效途径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符合生态发展平衡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兴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梳理语法知识、总结语法现象,并鼓励学生更多地使用网络多媒体,通过学习英语新闻、英文电影、英文小说、英文歌曲等提高英语语法水平。
6.学习效果和评估体系的平衡
教学评估在整个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语法学习的学习效果体现在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若评估体系仅侧重单项语法的考查,势必造成学生背诵语法书却不会实际运用的事实,使学和考失衡。因此,不能以学生在某一次考试中语法题的对错率对学生的语法水平盖棺定论,而要建立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即,测试内容涵盖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并要考虑到语言使用的社会环境因素,支持学生课后通过各种方式自学语法,及时询问学生学习语法的困难并给予反馈帮助,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形成一个生态环境良好的评估体系。
1.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来自兰州财经大学两个非英语专业大学二年级的教学班,共119名同学,其中财产管理2班60人,财产管理3班59人。实验以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为前测,满分为100分,对其进行了实验前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显示,两个班的平均分和标准差非常接近,没有显著差异(P=0.318>0.05)。因此,两个班的英语成绩大致相当,两个班的学生英语水平基本相同。实验把财产管理2班作为实验班,财产管理3班作为控制班。
表1 两个班的英语期末考试成绩t-检验结果
2.研究设计
实验班和控制班均由同一老师任教。实验班以生态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开展语法教学;而控制班采用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主要探讨以下问题:(1)与传统语法教学模式相比,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语法教学模式能否提高学生语法水平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2)和谐的语法生态教学课堂,能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
3.研究方法
(1)测试工具:本次试验周期为16周,在实验前、实验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最后采用2017年大学英语四级模拟试题进行测试。问卷全部采用里克特五级量表,包括学生的语法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自信心量表,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五级测量。
(2)数据收集:实验前测时间2017年3月,发放问卷119份,有效回收110份;实验后测时间2017年7月,由于对照班一直使用同一语法教学模式,因此不再重复调查,仅对实验班发放问卷60份,有效回收57份。将回收问卷进行整理,采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统计方法采用方差分析法,分析一个定类变量与另一个定类变量之间的关系,比较样本的均值。
4.研究结果
实验前,通过调查问卷对学生的语法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进行摸底;实验后,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英语水平测试并对试验班的学生进行测后问卷调查。在对两个班的成绩平均分进行对比后我们可以看到,实验班的阅读、写作和翻译得分均明显高于控制班,可以说语法的提高促进了读写能力的提高,且成绩相差较大,总分高出34.42分(见表2)。
表2 两个班英语四级各项成绩对照表
在实验中,新的语法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英语语法的兴趣大增,枯燥的语法点的讲述替换成了结合语境的语法教学;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明显增强,以老师为中心的板书幻灯片语法教学和学生低头记笔记的课堂场景替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语法的课堂;学生学有所用,把语法条目灵活运用于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学生自信心大幅提高(见表3)。
表3 试验前后学习兴趣、动机、自信问卷调查结果
综上所述,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大学英语语法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内部环境的平衡、师生关系的平衡、学与用的平衡,听说读写译五个层面的立体式评估体系使学生在生态良好的环境中体验丰富多彩的语法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和英语语法水平,为提高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态语言学考虑到语言与语言所处环境的相互作用,为构建大学英语语法教学模式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通过这一模式,整合影响学生语法学习的各个要素,促使各个生态因子有机联系,从而创建和谐良好的课堂环境,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法学习兴趣和语法实际应用水平,为今后的大学英语语法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