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婧妮
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总感到数学枯燥难学,无法体会数学的奇趣与美妙。而数学游戏能起到激发兴趣、启迪心智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特点,设计出生动有趣的数学游戏,可以把抽象的、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易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那么,教师该如何设计数学游戏,让游戏教学更有效呢?
小学生好奇心强,容易被一些新鲜有趣的事物吸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有趣味性的游戏素材,设计出多样的、富有趣味的数学游戏活动,让学生想参与、能参与、爱参与,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一年级上册“位置”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贴鼻子”游戏。教师制作两个没有鼻子的小丑图案以及两个鼻子贴纸作为游戏的道具,然后将参与游戏的学生分成两组并分别安排好出场顺序。每组各派一位组员戴上眼罩后,同时从指定位置出发,给小丑贴鼻子。其他组员可以用方位词上下、前后、左右进行提示,比一比哪个组率先贴对鼻子的位置。这样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巩固所学的知识,体验数学带来的乐趣。
小学生好胜心强、爱表现。基于这一心理,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竞争性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例如,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时可设计这样一个游戏:同桌两人为一组,从0~9的数字卡片中任选4张,编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式。两人同时计算,求出商和余数,然后记下余数,就是自己的得分;得分先達到或超过20分者此局获胜;重复以上过程,三局两胜。教师还可借助适当的奖惩措施,使游戏变得趣味盎然,调动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数学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学习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思维拓展训练中,教师可将数学知识隐藏于游戏之中,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游戏情境,让学生通过探索,了解数学知识是如何在游戏中帮助自己取胜,从而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习完“倍”的知识,教师可以设计游戏,巧妙地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于游戏过程中,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游戏介绍:准备一副扑克牌,从中任意抽取20张牌平放在桌子上;游戏双方轮流拿牌,通过“石头剪刀布”的方式或双方商议决定拿牌的先后顺序;从20张扑克牌中任意抽取1~3张扑克牌,谁拿到第20张即获胜。几次尝试之后,学生不难发现,如果自己拿牌之后,桌面上的牌少于4张,则对手获胜。要想获胜,在拿牌的过程中,就要想方设法使自己拿牌之后桌面上的牌不少于4张。思维能力较强的孩子会发现,只要自己倒数第二次拿牌之后桌面上刚好剩下4张牌,则自己获胜。孩子们通过进一步的探索与交流,总结出只要每次两人拿牌的张数之和是4,那么总是后拿牌的人获胜。整个游戏过程中,学生主动进行观察与思考,直至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个富有吸引力的数学游戏并不指向一种结果,就像魔方那样,有很多的答案。教师设计数学游戏时,关注游戏的开放性,可以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欲罢不能,从而爱上数学。
设计答案多样的游戏。例如,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时,让学生玩写除法算式的游戏。学生选择不同的数字卡片就可以编出不同的除法算式,即使选择的被除数相同,而选择的除数不同,编出的算式也会不一样,商和余数会不一样。
设计结果不确定的游戏。例如,在巩固20以内的加减法时,可以仿照飞行棋做一张含有20以内加减法的游戏格子图,加入掷骰子的元素,掷出的点数代表前进的步数。图中还可设计“回到起点”“直达终点”“前进3格”等格子,增加游戏结果的不确定性,使游戏变得更有吸引力。
麦格尼格尔说:“游戏改变世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游戏可改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中适时运用数学游戏,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水平。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