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睿
[摘 要]本文通过对津桥独立学院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意向问卷调查,结合社会资本理论,通过数据处理具体分析社会资本对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期望和就业过程的影响,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社会资本;就业期望;就业过程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14.088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8)14-0-03
1 研究背景
美国学者科尔曼(James Coleman)对社会资本的定义与表现形式给予了具体描述:所谓“社会资本”,就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它明显区别于其他资本形式,例如常被用来作为研究对象的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它拥有自己独特的本质特征。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研究都集中于就业过程中大学生人力资本的影响因素,因为传统观点认为,高校毕业生具备的学历高低、专业类别、技能水平等人力资源特征,决定了就业情况的好坏。但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毕业生人数激增,未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不断积攒,单一的以人力资本作为研究主体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研究,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求,不能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发挥更好的指导作用。随着对社会资本理论学习研究的深入,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已经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再经过高考进入大学,生活和学习的环境较为单一,与社会网络接触较少,拥有的社会网络资源极其有限。高校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其社会资本基本都是来源于家庭和学校。来源于自身家庭的社会资本称为先赋性社会资本,其定义为:社会资本中,依靠血缘、遗传等先天因素或不可改变的生理因素产生和维持的那一部分,主要包括性别、生源地、家庭背景3项。与之相对应,来源于学校以及工作后社会关系的社会资本称为自致性社会资本,其定义为:由自身后天努力,通过各种方式投资而获得和维持的社会资本。在大学生的自致性社会资本中,特征较为明显,且与就业联系相关度较高的有学生的政治面貌、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和社团负责人。
2 样本选择
此次调查以津桥独立学院2016届毕业生为对象,共随机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74份,其中有效问卷154份。其中男生90名,女生64名。问卷是根据社会资本理论和相关假设结合此次研究目的所设计出来的,问卷主要由学生个人情况、家庭背景、学生就业情况3大部分构成 。因问卷发放时间为学生毕业前期,处在学生办理相关毕业手续的高峰期,学生事务较多,因此问卷回收率为87%,有效率为77% 。
3 社会资本对就业期望的影响
就业期望是指高校毕业生基于对自身实际情况的客观评估,结合自身掌握的就市场综合信息,对将要获得的就业岗位、就业地区以及薪水标准等工作特征预先设定的最低标准。虽然某个工作的特征包含许多因素,但就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来说,就业期望的3大主要因素指区域期望、行业期望和工资期望。
3.1 对就业区域期望的影響
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区域的选择,是基于对待选择区域的就业政策、户籍制度、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综合条件的考察之上。
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后发现,高校毕业生更期望到经济、社会环境优越,工作、生活条件保障更充分的省会城市和地级市就业。分析其原因,与我国城乡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均衡是密不可分的。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区域时,首先基于在不同劳动力市场就业的经济利益比较,在比较中选择利益最大化的区域。在我国,在户籍制度、财政分割体制、社会福利保障等关系民生的主要制度方面,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区域差异,使城乡之间、各区域之间无法平等分享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改革红利。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经济较为发达,劳动力市场需求大,特别是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大,不但就业机会多,而且能获得较高的劳动报酬。而这种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的差异,是导致绝大部分大学毕业生愿意到省会城市和地级市工作的根本原因。
为了分析性别对就业区域的影响,调查对象包括90名男生和64名女生,有80%的男生期望在省会城市和地级市就业,女生中这一比例更高,为90.63%,其中女性期望到地级市的百分比为48.44%,明显高于男生的36.67%。显然,女性毕业生比男性毕业生更期望到工作环境更优越、社会保障更全面的大中型城市就业。
从生源地来分析,生源地为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的毕业生,都更期望留在省会城市和地级市,基本不愿到县级城市、乡镇或农村,而生源地为县级城市、乡镇或农村的毕业生,虽然有一部分选择到生源地的县级城市、乡镇或农村就业,但同样也更期望到省会城市和地级市就业。期望到省会城市就业的比例,随着生源地城市发展程度的降低而降低,而期望到地级市、县级城市、乡镇和农村就业的比例,随着生源地城市发展程度的降低而升高。
以家庭背景分析,父母亲工作单位对就业地区的选择影响有限,只有父母为“务农”的大学毕业生,对期望工作的地区选择较为宽泛,不局限于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父母亲的学历越高,大学生期望到经济发达、劳动力市场较为完善的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的比例就越高。家庭收入低的大学生期望到县级城市、乡镇和农村就业的比例较高。
从自致性社会资本分析,154名学生中正式党员仅为5名,所占比例较低,数据较为单一。但有65名学生担任过学生干部,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比例高达42.21%。 而在期望就业地区的选择上,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影响不大,通常认为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政治觉悟都要强于非学生干部,但这种差异并没有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明显体现出来。
3.2 对行业期望的影响
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行业期望,是指高校毕业生对即将从事工作类型的向往,即期望从事某类型工作的态度倾向。大学生在进入大学选择学校和专业时,已经蕴含着对某项工作的期望。例如选择报考医科大学的学生,肯定期望自己通过大学期间的学习,毕业后到医院或者相关医疗单位工作。本文研究的行业期望,主要侧重对期望就业的工作单位类型,例如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到属于卫生类事业单位工作,也可到个体民营开办的私立医院工作。
行业期望是对工作单位类型的期望,不仅代表了对在不同类型工作单位获取不同经济报酬及工作环境条件的期望,而且代表着对个人声望的期望。调查对象中,期望到国家党政机关工作的比例最高,达到37.66%,选择其余各项的百分比差别较小,在6.49%~14.94%。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高校毕业生一方面期望得到较为稳定的工作,国家公务员被他们认为是最稳定的行业。
从性别来看,男生和女生最期望的都是国家党政机关,选择这一项的比例分别为41.11%和32.81%。女生比男生更青睐其他事业单位,女生选择其他事业单位的比例为20.31%,高于男生。不论男生还是女生,首先考虑的是稳定。国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机会一直被称为“铁饭碗”,本次调查中,男生和女生选择国家党政机关、教育科研卫生类事业单位的比例分别为55.55%和62.50%。
来自不同生源地的毕业生,期望到国家党政机关的比例都是最高,但随着生源地城市由大到小,比例逐渐变大,可以说,生源地城市越小,来自该类城市的毕业生更期望得到稳定的工作。传统观念中,国家党政机关都是权力机关,作为国家公职人员,声望也最高,来自小城市的毕业生更期望用行政权力改变自己的生活。
从家庭背景分析,父亲的单位对期望工作单位类型的影响表现为毕业生期望的工作单位类型与父亲工作单位类型相同的比例较大,而母亲的工作单位对期望工作单位类型的影响则表现为不论母亲工作单位是何性质,期望到国家党政机关工作的比例都是最高的。
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与期望得到的工作单位类型中,比例差异较大的是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更期望到教育科研卫生类事业单位;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更期望到个体民营企业或自主创业。
3.3 对工资期望的影响
在参与调查的154名毕业生中,期望工资收入在2 001~
4 000元的人数最多,为109名,达到70.78%,其次是期望月收入4 001~6 000元的人数有21人,占13.64%。选择1 000~
2 000元以及6 000元以上的分别为8.44%和7.14%。也就是说在工资期望方面,数据出现了“极化”现象。因此,分别从先赋性社会资本和自致性社会资本对工资期望的影响进行分析的意义不大。
4 社会资本对就业过程的影响
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总会受外部环境条件变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在报考国家党政机关公务员时,在满足报考条件的情况下,部分毕业生并不急于报名,而是观察自己初始期望的岗位报名人数是否过多,竞争是否过于激烈,结合自身条件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报考岗位。大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再对自己的就业选择进行调整。这些外部环境因素通过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来影响他们的就业选择。
在我国,面对开放程度有限的人力资源市场以及不够透明和公开就业信息,社会关系网络、社会资源就显得更加重要。人力资源是求职硬件,但即使是“千里马”,也需要遇到赏识自己的“伯乐”。就业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毕业生掌握的就业信息量的多寡以及社会关系的强弱。
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认识到社会资本对就业的影响。在154名毕业生中,54名学生认为社会关系对其就业有决定作用,占35.06%;42名学生认为社会关系对就业有很大作用,占27.27%;仅有9名學生认为社会关系对就业没有作用,占5.84%。绝大部分大学毕业生认为,通过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大学生认识到大学不但是学习知识、技能,更多是积累人力资本,而且要走入社会,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因此,不论社会关系对就业的作用大小,调查中有94.16%的大学毕业生认为社会关系对自己就业是有用的。尽早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有效途径逐渐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网。因此有84.41%的学生认可利用社会关系或家庭背景找工作。同时,96.75%的学生参加过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不断提升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切身体会人脉、关系等与社会关系、社会资本有关的概念在社会实际中的存在。
5 社会资本对就业的积极影响
5.1 有利于获取就业信息
大学生实现就业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获取可靠的就业信息。目前,招聘单位与大学毕业生之间缺少一个范围广、有影响力的就业信息交流平台,从而直接导致就业信息不对称。大学生缺少有效途径将自己的人力资本、就业期望等信息传递出去,而招聘单位的准确招聘信息发布范围窄、影响力小,二者的不对称大大降低了就业的成功率。千百年来,“关系”“人脉”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有时,人们为了维护良好的社会关系甚至放弃了原则。而大学毕业生通过社会关系网络不但可以获取准确、真实的就业信息,而且可以通过社会关系网络将自己“推荐”给招聘单位。这样,自己专属的信息交流平台就建立起来了。
5.2 有利于直接获得就业机会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现在大学毕业生的问题是准备好了,却很难获得机会。除了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等少数招聘做到公开透明,很多招聘单位都拥有独立自主的人事权。在竞争激烈的选聘过程中,符合条件的大学毕业生不在少数,假设大学毕业生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有成员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就可在这些社会关系、社会资源的帮助下获得就业岗位。
5.3 有助于提升就业质量
就业质量是反映就业机会获得的可得性、工作稳定性、工作的声望和尊严、个人发展、机会平等、工作环境与安全等有关方面的综合概念。大学毕业生通过自身社会关系网络获得就业机会之后,在工作中可继续通过这层社会关系与招聘者保持一定的关系,这样更容易融入工作单位,更便于与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获得较为舒适的工作环境。同时,已有研究表明,同等人力资本条件下,家庭背景较好、 社会关系多的毕业生更容易找到高薪的工作,而在工作之后也更容易得到职位晋升的机会。
主要参考文献
[1]Coleman J.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8,94.
[2]郑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一个社会资本的视角[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3]卢曙光.社会资本与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关系及对策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6.
[4]文东茅.家庭关系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