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勇
[摘 要] 高校是我国科技人才与科技资源的汇集地,作为科研成果的最大输出方,对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有重大意义。通过从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概述出发,分析了我国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加强科研经费的审计监督、建立科研信息共享平台、严格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制度等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从而推动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的科学与精细化管理。
[关键词]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8)08-0185-02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时代主旋律的情形下,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具有学科门类齐全、学科基础深厚、创新人才集聚、创新平台设备完备、创新氛围浓厚等优势,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应该大有作为。
伴随高校创新地位越来越突出,高校科研经费呈现不断增加趋势,高校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积极性不断增长,但与之伴随而来的是更多的科研腐败案例频发、科研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等现象,这对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建立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中央高校内部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升科研经费管理服务水平,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不仅有利于促进高校科研事业健康发展,更有利于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概述
高校科研经费指由政府拨入,由社会、企业和个人投入的用于高校科研活动的资金,包括货币与非货币性资产。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是指对高校科研资金的日常管理,包括从科研课题立项到科研课题结题整个科研过程中科研资金的日常管理。我国高校的科研经费主要分为纵向科研经费和横向科研经费。其中纵向科研经费为政府由上到下拨入部分,而横向科研经费多为因校企合作而由企业或个人投入部分。比如高校通过向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咨询服务,科研成果转让等相关技术支持,与企事业单位互利互补,通过科研合作的形式获取的科研经费。
三、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经费来源单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首先,现阶段政府的财政拨款构成高校科研资金的主要来源,企业、社会、个人等方面的科研资金来源所占比重较低。我国每年度科技研究资金的投入有65%用于985、211工程院校的科研建设,这导致了地方高校科研资金的缺乏。其次,我国政府和企业对于科研投入重点放在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而忽视基础研究,致使基础研究一度受到资金阻碍。最后,高校作为科研成果的供给方,创新成果的孕育基地,但与市场需求脱节严重,存在大量科研成果重复、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现象。
(二)科研经费的监督不到位,管理不科学
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往往周期很长,从立项到结题少则一年,多则五年,大多数高校在项目启动后只是由课题负责人来管理,尽管会有相关审计部门定期进行复核监督,但监督力度是远远不够的。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监督的缺失,造成高校科研腐败频发、高校科研经费资源浪费严重。另外,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部门集中在高校科研处、财务处等职能部门。科研项目主管人员需要对资金的具体拨付承担监督管理的责任,但不排除某些项目主管人员缺乏相应的预算管理知识,尤其是在我国科学研究课题制度的基础下,高校课题项目繁杂,管理水平落后,导致很多课题资金被高校科研人员轻而易举的套取出来,造成高校科研经费滥用、挪用,极大的降低了高校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不通畅,科研信息公开度低
新形势下高校在对科研项目审批及经费管理中,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还未能实现有效的步调统一,未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导致网络化、信息化办公水平较低。因此,应该搭建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实现实时提供服务的信息管理網络平台。高校教师获取科研信息渠道单一、科研信息不对称等现象严重,极大影响了高校教师科研的积极性。由于信息无法共享、公开不及时,财务处等科研服务部门无法及时提供针对科研经费特点的财务管理专业化服务。
(四)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不严格,预算制度形同虚设
高校科技工作者往往受自身知识范围所限,对于预算编制与财务报销等业务了解甚少,由于双方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导致高校科研经费一直以来都是粗放式管理。实践中,较多的做法是总量控制符合标准,明细数凭经验判断,导致做出的预算与实际脱节而成为摆设,预算执行进度缺失,甚至于经费支出乱象丛生,预算制度形同虚设。据报道,全国科研经费的60%都用在了出差、开会。一些单位甚至挪用科研经费购买与科研无关的用品,比如图书、办公用品等。甚至有的科研经费不按进度支出,导致为避免在最后结题时产生的大量结余经费而突击花钱的现象。
四、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一)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虽然近年来高校科研经费不断增加,但仍以政府拨款为主,高校横向课题资金来源太少,尤其对于自身科研能力有限,无法申请到更多的国家科研资金,严重影响高校科研水平,导致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高校要立足实际,从内外部拓宽科研经费来源,扩大校企合作,争取到更多的横向课题资金。同时高校还要吸引那些公益机构或个人出资支持高校的科研项目,这同样是高校拓展资金来源的渠道之一。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广泛的合作,争取更多科研资金,促进自身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提高。
(二)加强科研经费的审计监督,严格财务内控管理
近年来高校科研腐败案件频发,与高校科研经费监督、管理不到位直接相关,给了腐败分子可乘之机。由此看来,高校科研经费的内外部审计监督一直不是很完善。这不仅与高校科研方面审计人才缺乏有关,还与高校审计往往重视教学、后勤、基建等方面,而忽视科研方面有关。高校一方面可以实行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以我国的相关科研管理规章为基础,结合高校的科研项目执行流程,做到及时发现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制度漏洞和执行缺陷,提高对高校的科研资金的监管效率。另一方面高校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高等学校内控规范指引》、《高校经费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文件,建立较为规范的、相互制衡的内外部稽核制度。
(三)建立科研信息共享平台,避免重复投入研究现象
随着大数据、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已逐渐被用于各项工作中。由此,如何做到科研资源信息共享便成了高校实现信息化的主要内容。高校科研、财务等职能部门应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沟通、相互协调,搭建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实现实时提供服务的信息管理网络平台,实现信息、数据共享。依靠科研信息平台,项目负责人可以随时查看科研项目资金收支情况,主动根据项目进展调控开支内容。依靠科研信息平台能够及时更新科研信息,避免信息滞后对人员的使用造成误导,浪费高校教师宝贵的科研时间和高校宝贵的科研资源。
(四)加强预算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科研经费预算
应加强研究领域基层人员的参与,加强预算制定的准确性。在高校科研课题预算的编制过程中,须由科技部门、财务部门人员配合科研工作者研究制定本项目预算。具体预算内容中应清晰的列明经费所需使用项目,及各项目对应的额度,同时可规定额度适度上下浮动,尽可能的加强预算的灵活性、全面性。在预算实施报销过程中,财务人员应对科技工作者进行全方位指导,履行告知义务,同时对于不符合规定的报销票据,坚决不予报销,应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确保高校科研工作在预算范围内顺利完成。
科研经费是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校发展的“助推器”。给予高校科研工作者一定的科研课题经费,不仅能调动其积极性,更能增强其获得感。对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探索并非一蹴而就的,我们要学会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发展中解决,逐步建立起完善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推动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迈入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吕海蓉,张海平.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商业会计,2014(6):33-35.
[2]佘惠敏.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体制改革综述: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N].经济日报,2017-09-24.
[3]杨雅斯.我国高校科研经费制度改革的研究[J].经济师,2015(5):18-20.
[4]周琳.我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深层次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3(4):33-35.
[5]罗娜.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教育财会研究,2017(3):13-14.
[6]黄永林,李茂峰.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政策与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建议[J].教育与经济,2013(3):3-8.
[责任编辑:高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