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锦霞
摘 要:一堂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即引领学生品味语言。针对学生不善于品字酌句的问题,教师应抓住关键字词句段,巧妙品析,创设情境,激趣诵读,能生发出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唤起热爱之情。
语言文字是人们长期生活经验总结,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告诉我们:“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引导学生体会课本中语言文字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培养民族情感,应是教师最基本的任务。如今的教材大都是名家名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文词优美、意境深远,对引导学生充分体会语言的含蓄,感受文字美感起着重要作用。
一、激情引趣,唤起对语言文字之爱
学习是学生的自主行为,教学就是要唤起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我觉得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书是知识的宝库、知识的海洋,要获得丰富的知识,教师的引导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去探索知识的根底。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师们的真知灼见无不告诉我们: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语言文字怀着美好的期待,才会对语言文字有兴趣、有鉴赏。《桂林山水》这篇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诗意,虽然学生对实景不能目睹,不能亲身体验感受,但教师可以通过间接的手法把学生带入胜景。开课之始,我先用简洁语言讲述:“‘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山水是人们非常向往的旅游景点,凡是游玩过的人,无不流连忘返、贊不绝口。你们虽然没有去过,但如果看过我们拍下来的照片,精读过课文,定如身临其境。”接着我将自己去桂林游赏时拍下的照片做成一个小短片,配上文字,以精美的图文呈现在学生们眼前,使学生们有向往之感,然后让个别曾游览过桂林山水的学生来谈一谈感受,描一描最难忘的一处风景。我自己也讲旅游之感。最后学生自己读文,交流感受。这样创设,一幅山秀水美的山水画便悠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更有兴趣学习课文。正如朱熹云:“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也。”这不仅为学生成为学习主人做了铺垫,还让学生期待读语言文字,享受文字之美。
二、品悟字词句,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语言文字的美主要包括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美和艺术美,无论是哪种美,都不能脱离其外壳——字、词、句独立存在。因此领略词句运用的方式、技巧,以及词句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是非常重要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如何去品味语言文字呢?
(1)以导引为先。我们教师只有从形式到内容,再从内容到形式去体会词句,感悟课文内容及其艺术之美,心领神会了,才能传道、授业、解惑。若教师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去领略其内涵、深蕴,那么学生的感悟就会浅薄、单纯,缺乏深度。在教学《桂林山水》前,我是这样构思的:①弄清编者的编排目的;②分析文章的写作结构;③体会深究字词句段;④感受文章内容的意境……
(2)以品赏为重。在教学中,指导阅读方法,学生理清条理后,引导用多种方法品读,激发学习兴趣,如理解词义、换词、添词、减词、变换词序、扩句、缩句等。如教学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我先让学生说意思:甲,常指第一,这里作动词“居……第一”。接着我将句中“甲天下”换成“天下第一”,对比试读后,学生觉得“甲”用得更好,有双关之意,它巧妙地概括了桂林山水的特点,又把读者带进了美景之中。在品赏“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一句时,我采用了减字词方法,把“波澜壮阔的”“水平如镜的”删去,让学生去发现没有这几个词就会显得局限,在“大海”前面加上修饰词就显得大海更壮观,在“西湖”前面加了修饰词就显出西湖美景独特、引人入胜,这样写更突出了漓江水的独特与神奇。用这种方法品读学生能更深入地体会到用词的巧妙、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祖国文字的魅力、学习的韵味。在排比句教学中,我采用切割的方式,把第二、三自然段中排比句的每一个分句后半部分删掉,品读品悟,读后,学生都在议论:“删掉排比句后半部分感觉太平淡了,如读着‘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眼前自然会有一江静水,是那么清澈、那么透亮,感觉非常舒服、无比的美,如身临其境,总舍不得离开。缺少排比句的后半部分,衬托不出水的静、清、绿,山的奇、秀、险的特点。”听了议论后,我给予引导:“本文是一篇极为优秀的作品,从选材、构思、修辞等作者都做到了淋漓尽致。作者用通俗、生动形象的语言围绕主题进行描写,文中第二、三自然段都是用同样的排比手法描写桂林的水和山,排比句前半部分是写水与山的不同特点,后半部分用了精练、生动、确切、形象的比喻补述了水和山的秀丽迷人,胜过壮观的大海和雄伟的峰峦。”可见,这样品读字词句与文章的理解是紧密联系的,充分体现语文教材中词语运用的精妙,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调动了学生用好词和选好词的乐趣。
教师恰切的指导、巧妙的分析、精确的品评,使文字的美油然而生。学生不但对文字不感到枯燥,还会运用文字,使文字生成美。如学完《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学生不禁情怀舒畅:“西湖的水真静啊,静得像一面镜子;西湖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湖底的小鱼在嬉戏;西湖的水真绿啊,绿得像被岸边的绿树染过似的。”学生用心地斟酌语言,品悟真情,似诗人般边赏边诵。诗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学生读后,激情高涨,畅谈自己的所感:船在漓江上行驶,抬头望两岸绿树青翠,群峰独特;低头望江中,水清如镜,映着青山绿树,真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啊!我陶醉,我快乐,我歌唱!文字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文字表达了自然的美,文字展现了其自身的魅力。
三、诵读感悟,享受语言文字之乐
古人讲求吟诗作赋,今也离不开“吟诵风雅”。教师可引领学生在充满情味的朗读中受到美的熏陶,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理清作者的思路。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技巧方法(重音、停顿、语速、音量、语调……),引导学生多形式地朗读(齐读、自由读、分组读、配乐读、赛读、接力读、角色读、话剧表演……),鼓励学生充分感受文字的语感,凭借语言文字去展开想象,使课文中描述的人、事、景物在学生头脑中浮现出来,激发学生背诵热情,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词汇,还可以使学生提高想象力,增强文字鉴赏力,强化语感。如《桂林山水》是一篇美文,我让学生先自由读,然后范读,让学生听重音、停顿、语速、音量、语调……再导读。比如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翡翠”,我首先让学生听“啊”的读音,“啊”在这三个分句中读法不同,接着让学生悟“静、清、绿”的读法,为了让学生读好,我让全班学生安静,感受静,再读。学生带着感受和想象去读,很深情地读出来了。学生读中解意、读中悟情、读中想象,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书是知识的结晶,是开启思维、提高智力之法宝,它那一个个活泼可爱的“文字孩子”就是我们教师那群“纯真孩子”的朋友,如果教师用心地把他们联结在一起,学习的快乐就无穷,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美便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美芳.小学语文字词句教学方法探讨[J].考试周刊,2015(8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