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丽娜
摘 要: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同时也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现在,依然在全球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这足以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文章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两方面来论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建立的科学的学说,它由三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从广义上说,不只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学说体系,后人对它的继承和发展都属于马克思主义。本文探讨的是狭义上的马克思主义。
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总是与产生这种理论的社会历史条件分不开,并与时代的需要紧密相关。同样的,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有其经济社会根源和阶级思想根源。当然,这也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个人成长有关。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
1.社会历史条件
其一,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早在14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开始孕育成长。15世纪末美洲大陆的发现,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代封建生产关系的进程进一步加快。特别是兴起于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使得资本主义进入新阶段。
其二,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和暴露,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急需科学理论的指导。伴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工场手工业、雇佣劳动制度对封建生产关系的取代,社会日益分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业革命创造了资产阶级的同时,也创造出了无产阶级。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者数量迅速扩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在社会中日益尖锐。工人的生活境遇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成为机器的附庸。
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进一步暴露和激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已经从自发的经济斗争发展到自觉的政治斗争的新阶段,其标志是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的著名的三大工人运动:从1831年开始一直到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因为要求提高工资遭到资产阶级政权拒绝,举行罢工示众并组织了两次起义。虽然起义失败了,但法国里昂工人显示了无产阶级改造旧世界的巨大力量。1836年至1842年,英国爆发了工人阶级为争取政治平等和政治权利,實现“人民宪章”的宪章运动。这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工人运动,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却是英国无产阶级向资产阶级政权发起的一次大的冲击。在德国,1844年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武装起义,目的是反对降低工资。起义者不仅同资产阶级的军警展开血战,而且提出了“反对私有制社会”的口号。这三次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以独立政治力量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他们的目的是要摧毁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进而创建新世界。但当时支配着工人群众头脑的是各种资产阶级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无产阶级迫切需要能够代表自己利益、指导自己运动的革命理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恩格斯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作为指导,科学的理论也只有以实践的经验为基础才能形成。正是顺应了时代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了。
2.科学前提
自然科学领域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可能。18世纪末19世纪初自然科学的新发展,特别是科学上的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和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前提。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结构的统一性和共同发展规律。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证实了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动都可以表现为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不断转化的过程,而运动的总量保持不变。这就证明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物质运动的永恒性和绝对性。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公开发表,系统揭示了生物进化的规律,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的观点,证明了有机界中的全部动植物和人都是由最简单的蛋白质、单细胞生物经过漫长的历史长期进化发展来的。这三大发现,说明了自然界中各个领域之间以及各个领域内部过程之间的联系。
3.思想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是18世纪到19世纪前半叶由康德开创的,在黑格尔的发展下达到高峰。黑格尔建立了一个包罗万象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第一次全面地阐释了辩证法,以唯心主义的形式把整个自然、历史、精神的世界描绘为运动发展的过程。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最终也被其唯心主义所窒息。19世纪40年代,德国唯物主义兴起,费尔巴哈批判了基督教教义和宗教神学,还严厉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主张哲学从抽象的思辨回到现实的自然,从幻想的“天国”回到“人间”。他最大的贡献就是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是,他在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同时,把辩证法思想也抛弃了。而且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仍然是不彻底的,他的社会历史观也未能跳出唯心主义的窠臼。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特别是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起来,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政治经济学方面,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思想。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贡献表现为: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部联系的研究,提出了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商品在生产中耗费掉的劳动时间这个重要原理,进而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但是,古典经济学家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研究问题的,必然会掩盖资本剥削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批判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错误观点,继承了它的正确观点和合理成分,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上自己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入研究,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在科学社会主义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思想。19世纪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是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最高阶段。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了当时资本主义制度显现出来的种种弊病,揭示了资产阶级的腐败和残暴,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所遭受的经济上、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剥削、压迫和奴役,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为此,他们认为应该有一个合理的美好的社会制度替代资本主义制度,并提出很多积极的猜测。虽然如此,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仍然是不成熟的。他们只是从头脑中产生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从社会中来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深入研究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摒弃了他们的唯心史观和对未来社会的种种幻想,批判地吸收了他们思想中的合理成分,依据唯物辩证的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在现实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变为科学。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突发奇想出来的,它有着深厚的思想理论渊源,是在继承了优秀的人类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也是全人类精神文明的光辉不朽的伟大成果。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
有了前述的客观条件,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创造出新的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之所以能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还有他们个人的主观因素。
第一,他们都有着崇高的理想。马克思在他的中学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提到他的志向:“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1841年大学毕业后,马克思发表多篇论文,积极为贫苦群众的利益进行辩护;当他由青年黑格尔派成员向共产主义者的思想转变时,自觉地站在了工人阶级的立场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进行了有力的鞭挞。马克思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就是实现了他17岁时立下的伟大抱负。恩格斯虽然出生于一个富有工业者的大家庭,但却没有按照他父亲的规划按部就班地走,而是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他一开始想当诗人,看了很多文学作品,在看这些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他开始同情人民。恩格斯在看待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关系的时候,开始站在工人的立场上看问题。1842年,恩格斯来到曼彻斯特的工业区,和那里的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搜集了很多工人生存状况的资料,写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本书,形象地描绘了英国工人遭受资本家压迫和剥削的悲惨情形。
第二,他们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他们博览群书,深入钻研,掌握了丰富的經济、哲学、历史知识以及自然科学知识。他们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伯恩笔记》里,评述了自古希腊罗马以来许多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德谟克里特、伊壁鸠鲁、斯宾诺莎等),特别是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深刻的分析。而且马克思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晚年仍在坚持,他保存的摘录笔记就有250本之多。正是在前人的优秀的科学思想文化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创造性地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学说体系。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积极组织并参与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实践,这是其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参加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事业,并评价马克思是一个革命家。
19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马克思、恩格斯和当时的革命青年知识分子一样,被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所吸引,很快就投入运动中。他们参加工人组织的活动,研究工人阶级的生产生活状况,总结工人革命运动的经验教训,回答现实斗争提出的种种问题。这一切都推动他们同劳动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站在历史和时代的前列,运用所掌握的渊博知识,以非凡的理论勇气和创造才能,和当时盛行的各项错误理论进行斗争,创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出版,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诞生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张森林,孙 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4]内蒙轩.马克思靠谱[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
[5]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白 江.现代科学技术呼唤人文关怀[D].长春:吉林大学,2007.
[7]霍 艳.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中国妇女解放和发展的道路[D].兰州:兰州大学,2010.
[8]杨晓东.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当代诠释[J].天津社会科学,2008(2):50-54.
[9]王 军.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社会公正[D].济南:山东大学,2007.
[10]戎 军.如何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资本”范畴[J].教学研究,2004(3):235-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