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芳
摘 要:古典诗词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承载了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学教育功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利用古诗词教学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及文学鉴赏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采用导学引思的基本模式,通过引导自学,形成能力;以旧代新,以学定教;联系实际,创设情境,确保古诗词教学能够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文章分析了“导学引思”与古诗词教学的应用关系,提出了导学引思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一直都是弱项,对学生的古诗词文学素养的形成和学习兴趣的提高,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本文提出了“导学引思”的教学理论,并对这种教学理论应用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具体执行对策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解决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薄弱、教学模式固定、呆板的实际问题。
一、“导学引思”与古诗词教学
“导学引思”理论的提出,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导”和“引”。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培养有综合理解能力的人才,在语文学科方面就是体现出较强的自我学习、领悟和反思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上,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做好“导”和“引”,那么就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导”的过程改变了以往教师单纯地说、学生被动倾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仔细阅读课文,了解教学内容,然后根据所需的计划完成相关学习,在此过程中,他们可以对教师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对其他同学提出意见。“引”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教师通过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知道学习了什么和学到了多少。“导学引思”与古诗词教学关系密切,因为古诗词教学就是需要学生产生自我的理解与感受,并通过课堂教学形成对古诗词的热爱,形成自我探究学习古诗词的基本能力。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来安排教学活动,教师的讲授占据主导地位,没有适当地引导学生自学,组织学生思考,那么学生就只会按照教师的步骤来进行诗词学习,永远也掌握不了古诗词学习的精髓。
二、导学引思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1.引导自学,形成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课是积极的思维活动,除了学生应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教师也应使自己的各项机能处于最佳状态。新教材突出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课堂上会拓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向课前课后延伸,尤其学习新课之前,更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学前引导要做到:第一,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前进行古诗词的猜想。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曾经说过:“知识最初的形成就是依靠猜想。”古诗词带给现代人朦胧的语言美,给学生猜想的机会,如白朴的《天净沙·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刘禹锡的《秋词》,这些诗词从题目就应该想到是描写秋天的诗词,然后很多学生反馈想到了很多描写秋天的诗词:“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第二,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古诗词学习的一般过程:题目理解—作者分析—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创诗文。简单来讲就是要理解古诗词题目的含义,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然后进行字词解析体会,并根据作者的经历及其当时的写作情感来领悟诗词的意境,最后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教师让学生明白了这些基本程序,学生在课前的预习过程就能依循这样的程序来自学了。第三,利用网络进行互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诗词,结合工具书理解诗句含义,丰富个人对秋天诗句的整理和收集。教师要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利用工具书来理解古诗词的词义、背景等,同时也要强调古诗词工具书不是权威,根据不同作者创作诗词时不同的时代背景会有很多不同的理解点,要注意区别,理性地对待。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学会自学古诗词,并在精心组织引导下,让学生有较为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将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由学生自学的“学堂”,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以旧带新,以学定教
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经常利用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顺应教学发展的线索,不露痕迹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理解更加到位。例如,在教学《陋室铭》的过程中,“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达自己的节操和情趣的”是教学重点、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教师设计了如下两个活动内容:第一,请学生回忆一下“韵”在古诗词中和对联中的应用规则,学生回答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种“铭”的文体朗朗上口,是不是也有韵律?请找一找。学生会找到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全面理解铭文特点。第二,引导学生回忆“以诗明志”的诗词句子,举手回答。很多学生回答“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教师以此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这篇《陋室铭》是怎样表达作者的情操的。重点请学生分析:很多诗词都是在重点段落展现作者的情操,那么这篇文章的重点句是哪句呢?进而师生共同分析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里“馨”字就是画龙点睛之笔,它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总之,以旧带新,以学定教,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课堂上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行为,从每个学生的细微举动中发现其心理变化和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学,组织学生体会古诗词的深刻含义,其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创造性学习、享受学习;方法是坚持教学,以学促教,坚持教师教学与学生自学的统一,教是为了学服务。
3.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二十韵》中就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教学引导,古诗词教学要积极联系实际,创设情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认为古诗词距离自己真实的生活太过遥远,和实际的生活并没有多少交集,因此不知道应该怎样去理解和运用。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形成感悟。例如,在王安石的《梅花》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来切实展现诗歌中的梅花的图片,让学生领略梅的美。同时,教师借助其他诗词的总结,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暗香”一词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形成古诗词的运用能力。又如王冕的《墨梅》,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现水墨画梅花,再配上古诗句表达和现代汉语表达两种方式,让学生体会古诗词中精练的语言,重视创设意境,形成无法言说的魅力。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从实际出发,在情境感悟、内心感受方面做出了引导,引导学生更好地吸收古诗词的精华,让学生在情感上与诗人产生共鸣,在吸收养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综上所述,古典诗词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承载了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学教育功能。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利用古诗词教学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及文学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月婷.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激发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17):151-153.
[2]朱 慧.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漫谈[J].亚太教育,2016(18):136-137.
[3]宋晓路.古诗词教学让语文课堂更精彩[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07.
[4]赵秀平.对古诗词教学的新探索[J].学周刊,2014(24):58.
[5]张 忠.初中古诗词教学探微[J]. 中国校外教育,2014(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