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 用途径

2018-10-22 11:31钟建平
教师·中 2018年7期
关键词:社会学科品德可视化

钟建平

摘 要: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呈现出心理方面的幼稚、好奇心强、脆弱、自控能力不足、敏感等特点,在学习方面很容易被外界所打扰,不能将注意力完全放在课堂上,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爱做小动作、小声讲话等状况。学生需要教师正确有效的引导才能完成学业,而思维可视化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新型的学习方法与模式,让学生在品德与社会学科学习中得到乐趣。文章首先对思维可视化技术予以概述,然后分析了其应用情况,最后探讨了其应用途径。

一、思维可视化技术概述

思维是人体大脑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的体现,可以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及其间接规律性的联系,从本质上区分动物和人。在日常学习中,思维比知识更重要这是不争的事实。传统的学习模式中,学生学习费力,这是我国传统“填鸭式”教学带来的弊端,重知识轻思维,将学习时间更多地投入感知的记忆层。思维可视化是指利用图示技术的组合把原本不可视的思维,包括思考路径与思考方法完整地表达出来,使其在国家科技力量飞速发展的今天得以清晰可见,拥有更加全面广泛的空间予以发展,运用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对讯息的接收记忆[1]。其主要技术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图示技术即思维导图、模型图、流程图、概念图等;二是生成图示的软件技术,如Mindmanager、Mindmapper、FreeMind、Sharemind、XMind、Linux、Mindv、iMindMap等。思维可视化与知识可视化有本质的不同,知识可视化概念的出现早于思维可视化,强调的是对知识表面特征的可视化呈现;而思维可视化侧重对知识表征背后的思维规律、思考方法及路径的呈现,即在小学教育中思维可视化技术的应用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自主学习能力,对学习拥有自己独特的思维视角。这方面国外优于我国教育模式,更重视学生个体思维能力,而在品德与社会学科学习中需要学生主动运用思维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合理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辅助教学。

二、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1.传统观念束缚思维可视化技术应用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我国传统教学模式培养了大量的应试型人才,在实际教学中课堂常呈现死气沉沉的状况,学生学习兴趣低迷。我国传统教学模式在为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中有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大多进行珍爱生命方面的文章阅读,让学生记其中重点,在课下作业布置方面通常以书面作业为主,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趣味性的培养。教师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对思维可视化技术认识不足,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学模式的更新及思维可视化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

2.教师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局限性

虽然目前科技快速发展,但存在多数教师对科技理解不足、运用不足,导致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存在着生搬硬套的状况,无法根据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应用思维可视化技术,这就使学生在学习时对思维可视化技术的效果感受不明显,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2]。例如,在进行《当危险发生的时候》的教学时,教师无法充分让思维可视化技术与实际情况结合,只是单纯地在PPT课件中放一些有关的图片,使教学突出单一性,局限了思维可视化技术的效用,未摆脱知识可视化技术的局限。

三、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1.课前学习部分的合理应用思维可视化技术

在现代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的备课方面,思维可视化技术可为教师提供新的备课方式,使教师以先进的技术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课堂。在进行备课时,教师可以充分应用电子科技网络技术,从资源共享率高的网络平台获取与本课相关的知识内容,增加课堂知识容量,并且在课前预习部分出示具有创意的思维导图(如树状图等),迎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为良好的课堂学习打好基础。例如,在进行《让诚信伴随我》的备课时,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搜寻有关诚信的故事、图片、小视频等,在制作课件时,适时插入有关诚信的小故事,为学生创造课堂乐趣。比如,教师可以插入学生们都熟知的《狼来了》的故事,并且可以动漫短片的形式播放。在进行课前预习时,教师可以提前将准备好的思维导图呈现出来。比如,在第一课时《请你相信我》的思维导图中,以几大问题或几大重点知识作为树状图的根基,分别衍生不同方面的不同问题、情景设置等,让学生充分了解课堂学习要求。当然,这对教师的能力也有新的要求,学校应引进拥有先进技术应用能力的新型教师,同时开展相关讲座提升原有教师的教学能力,更新教学手段。

2.课堂教学规划合理应用思维可视化技术

在课堂教学规划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专业能力,把控课堂秩序,并懂得以鼠标代替粉笔,进行新型课堂创新教学,在问题设置、知识讲解、引导探究讨论方面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3]。例如,教师在进行《走向文明》的教学时,首先提出:大家认为科技是什么?身边能体现科技的事物有什么?科技是不是一定会带来益处?等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并在课件中适当以图示为学生展示相关的事物,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其次在进行问答设置后,教师为学生展示科技为现代社会带来的更新,如可以展示我国从古至今建筑的演变、交通的演变,以小视频的方式,改变传统想象模式,将思维的事物展示在眼前,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科技有更深的理解。在视频播放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趣味讲解,对学生不能充分理解的部分进行解释说明。最后教师为学生留适当的时间让其自主讨论学习,从而在课堂中为学生解惑。比如,教师让学生思考科技的利弊,讨论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并且将脑中所想、口中所述在纸面上条理清晰地写下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课业布置方面应用思维可视化技术

设置课后作业时,教师必须打破传统书写作业的模式,品德与社会学科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品德行为,做高素质人,教育出懂礼貌、讲文明的学生。比如,进行《不屈的中国人》教学时,课后作业布置可以让学生合理运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参观纪念馆、博物馆等有红色教育资源的地方,自主安排时间,将看到的、听到的事物进行总结,回家后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将感受和自己安排的地点、时间流程以表格或图画的方式表示出来[4];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提升以及现实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主要目标,不单单将学习限制在课堂,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真谛。

四、結语

思维可视化技术为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带来便利,让学生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吸引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及素质,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能力人才打基础。教师在教学中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教师应该积极为学生引进具有先进科技含量的教学,突破固有模式,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全面人才,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

参考文献:

[1]万秀英.思维可视化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成才之路,2014(29):10.

[2]张惠芳.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3(11):117-120.

[3]王爱芳.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小学教学参考,2015(18):69.

[4]陈娟芳.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的思维可视化技术实践研究[J].教育界,2015(2):134.

猜你喜欢
社会学科品德可视化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美国的社会学科教学实践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探究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如何实现开放性学习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