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目标、现状与制度安排

2018-10-22 07:01黄彦智
商业经济 2018年8期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制度安排发展现状

黄彦智

[摘 要] 新常态下构建以市场为主的现代化具备制度弹性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是促进劳动力合理高效配置,提升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措施与有力保障。我国现阶段发展与转型并存的特殊国情使得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发展必须兼顾多重影响因素,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灵活与安全三对关系是新时期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目标。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制度下,劳动力市场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劳动力市场制度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制度体系,目前普遍意义上对劳动力制度的构成可以分为规范就业关系的制度、规范产业关系的法律以及社会保障法三类。此外,部分临时性的政策制度也对该市场产生影响,构成更加广泛意义上的制度。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建设目标;发展现状;制度安排

[中图分类号] F4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8)08-0134-03

劳动力市场良好运行对于提高我国就业质量,实现经济新常态下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具有关键且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进入产业结构升级与发展模式转型的新常态,进一步优化我国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提升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与整体素质,需要构建兼顾多方因素,具备制度弹性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一、劳动力市场发展目标

相较于经济发展初期,我国现阶段发展与转型并存的特殊国情使得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发展必须兼顾多重影响因素,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灵活与安全三对关系是新时期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目标。

(一)市场为主,政府参与

市場经济体系的运行与发展需要政府重视并维护劳动力市场机制以促进其效用的有效发挥,从而实现市场对于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我国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建设应当与经济体制改革保持一致和同步。政府对于市场的影响应当遵循有限原则,立足于宏观层面的支持与调控,充分鼓励劳动力市场体系下竞争机制的产生和良好氛围的营造,利用市场自身的运行规律与来满足劳动力供需双方的实际需求。

(二)提高效率,保障公平

劳动市场有利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确保社会经济财富的增长。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与社会成员的双重身份使得对于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与利益分配的公平显得愈加突出。市场环境下利益关系的复杂化趋势迫切要求加强劳动保护,构建公平合理的市场分配机制,确保在提高劳动效益产出的同时也能相当程度保障公平,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三)增强灵活,统筹安全

增强市场的灵活性有利于提高就业量、劳动投入、劳动成本等要素对于市场信息的反映能力,及时调整以实现最大效益,增强社会创新与发展潜力。保障市场安全性不仅能够确保社会经济体系的安全稳定,也是实现劳动者个体收入增长与有效风险应对的关键举措。我国需要在增强市场配置劳动要素灵活性的同时也要统筹相应的安全机制建设。

二、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现状

相较于产品市场,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非对称特征。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制度下,劳动力市场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一)劳动力市场供需现状

1.劳动力总量下降,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随着我国老龄化与低生育率进程的加快,我国人口红利的优势正在消减。至2017年底,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已经连续六年减少,减少总量已经达到2500万人。中国目前正处于“人口机会窗”的中后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人口优势已经不再突出,经济发展面临着愈发凸显的供给矛盾。

2.劳动参与率偏高,制度保障不够充分

通常而言,高收入国家的平均劳动参与率较低,低收入国家平均参与率偏高。中国虽然已经处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但我国劳动参与率依然较高,女性劳动参与更加突出。这也反映出经济转型过程中制度建设的滞后与不完善。

3.就业结构不合理,制约需求能力

我国劳动力市场需求在就业结构上的不合理分布主要体现在产业机构与不同所有制企业两个层面。虽然我国产业结构经过调整转型已经极大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该产业的就业人口在2012年便已经超过其他产业(2012年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分别为34.8%、29.5%、35.7%),但相比于发达经济体,我国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口的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此外,在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结构下,市场主体呈现多种成分共存的格局。国有企业和集体经济由于体制原因不仅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较为有限,还在进一步缩减员工规模,私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就业结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劳动力市场运行结果

1.高就业率与低工资水平并存

根据统计,2012年以来,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年均超过1300万人,2016年末就业人员总量达到7.76亿人,超过欧洲人口总数。就规模而言,我国就业率维持在稳定的较高水平,失业率处于有效的控制范围,但登记失业人口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形势不容忽视。我国就业人群的工资水平呈现较低水平,内部收入差距问题也比较明显。

2.劳动力市场差异化分割

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主要体现在城乡、所有制以及产业三个层次。

首先,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农村劳动力在向城市流动的过程中面临户籍政策、社会保障、就业技能培训等多方面的政策制约与观念差异,由此极大束缚了人口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造成了严重的隔阂。

其次,不同所有制下的经济主体对于劳动力的吸纳标准与实际吸纳人数也存在明显差异,公有制经济主体存在着严格的准入门槛,受到国家用人指标的严格控制,垄断了部分劳动力市场。相比之下,私营企业则吸纳了较多的劳动人口。

再有,产业结构下我国劳动力的产业分割也较为明显,特别是在城乡二元制下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限制影响了劳动人口在不同产业之间的自由流动。

3.就业矛盾呈现结构性特征

在新的发展阶段下,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已经开始取代原有的数量矛盾。不同特征的劳动对象具备差异化的劳动力市场制度与社会保障需求,城乡就业人口、不同产业劳动力工作性质要求的差异,大学生群体对于高质量就业的强烈渴望使得劳动力市场格局的分化趋势愈发明显,利益关系更加错综复杂。

4.劳动力市场化水平有限

虽然经我国已经在劳动力市场中引入市场调配机制,然而现有市场化程度仍旧偏低,制度体系尚未完善并导致了該市场的无序现象发生。衡量劳动力市场化的主要指标就是劳动力价值在市场体系中的调节作用。劳动者在就业方面缺乏平等与自由的选择权利,处于相对弱势一方。制度体系的弱化与缺失使得劳动力市场存在侵犯劳动者权益、企业失信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偏差等问题。

三、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安排

劳动力市场制度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制度体系,目前普遍意义上对劳动力制度的构成可以分为规范就业关系的制度、规范产业关系的法律以及社会保障法三类。此外,部分临时性的政策制度也对该市场产生影响,构成更加广泛意义上的制度。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制度框架

在法律层面,1994年我国颁布的《劳动法》在就业决定与工资形成环节以法律的形式正式引入了法律机制。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形成包括最低工资制度、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社会保障制度、就业促进法等在内的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进一步强化了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及劳动争议的预防及处理,法治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制度层面涉及范围更加广阔,包含相关的所有公共政策。从整体来看,积极的就业政策是我国就业市场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国政府一直以来的政策重心。配套制度领域,我国与此相关的政策主要有户籍政策、社会保障制度、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以及不同所有制下工资形成制度。

(二)新时期我国劳动力市场制度的发展对策

我国劳动力市场制度发展需要紧密结合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现实国情,正确处理好对相关影响因素的控制与平衡,发挥制度建设的后发优势。

1.确保市场机制的基础地位

确保市场在劳动力实际配置中的作用发挥是制度建构的根本思想。劳动力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发挥需要市场机制的作用,最大限度体现效率。政府要立足于宏观层面的规范管理,合理控制好对于劳动市场的干预程度,避免由于规制束缚而导致的劳动力市场僵化。在《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指出,要落实清单管理制度,增加市场的自主选择权。

2.明晰市场参与主体的责任

明确界定劳动力市场中各参与主体的责任是规范市场运行的首要前提。由于劳动力市场中参与主体的多元与利益关系的复杂错综性,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需要对个人、企业、社会进行合理的责任划分。结合国际经验以及现实国情,由社会承担基本的保障职责,企业与个人通过内部协商提供高水平的劳动保护与福利能够有效兼顾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与安全性的发展需要。

3.消除市场分割的制度安排

进一步规范制度设计,消除制度层面影响劳动力自由流动与公平待遇的因素是制度建构的关键举措。制度建设的关键在于进一步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构造统一的就业管理体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平等的城乡就业制度。要加强户籍制度改革的力度与政策设计的科学性,逐步取消该制度带来的附带福利,或者使相关的福利政策均等化。

4.完善并落实社会保障政策

社会保障政策的完善与有效落实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劳动力市场制度的重要保障。我国社会保障建设仍应坚持“低水平,广覆盖”的基本原则和共识。政府要履行其责任主体的义务,加大财政投入,合理分配政策资源,引入市场机制,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基础之上提供更加丰富的社会保障产品服务。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广泛覆盖能够加强对劳动力的就业保护,满足社会灵活用工的现实需要。

5.统一市场条件下的工资形成机制

统一的工资水平形成机制是激励劳动者劳动积极性与保障收入分配的必要环节。要加快差异化用工制度的消除,防止就业过程中的歧视与不公平现象,统一规范标准。推动政企分开的国有企业改革,实现与市场化改革的接轨,尽快形成统一的市场化工资形成机制。

6.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是市场化前提下劳动力市场机制作用得以有效发挥的有利因素。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要着力解决好在信息提供、技能培训、就业保护等方面的问题。以政府为主体的社会公共服务供给方要搭建起社会化、高效率的就业信息网络,利用电子政务等新兴传播媒介及时传递就业信息,合理引导劳动力流动,确保劳动力市场的公开透明。

[参考文献]

[1]都阳.劳动力市场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劳动经济研究,2014(4):161-192.

[2]易定红.中国劳动力市场:现状、制度安排与未来发展[J].中国劳动,2016(2):4-11.

[3]谭金可.我国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与安全性的法制平衡[J].中州学刊,2013(6):53-59.

[责任编辑:潘洪志]

猜你喜欢
劳动力市场制度安排发展现状
如何完善我国政策性金融监督体系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
城乡劳动力结构变迁影响因素透析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状况紧张的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