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俗
最近,有知情人解密一条尘封多年的轶闻趣事:湖北省著名楚剧演员、人称“女神”的张巧珍曾“走穴”砸了场。
20世纪80年代,演艺界在体制改革“断奶”期,为探索生存之道,曾一度迷茫、彷徨、焦灼、浮躁,并逐渐刮起一股“走穴”风。后来有人提出“文艺搭台,经贸唱戏”,才使濒临解体的戏曲文艺团体有了活路,日漸从困境中走出来。也使一些名人一夜之间成了香饽饽。
张巧珍当时的政治地位高,社会名气大,自然成为“能人”们的“众矢之的”。
那年正月十七,她家突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张巧珍与丈夫李鸿钧破了例,因为来人自称是她故乡昹旺镇(原沔阳县1951年划归汉川)一亲戚介绍而来,说的有名有姓,有鼻子有眼。人家特地带来几大包沙湖刁子鱼、沔城的藕、郑场的豆豉、范关酒等仙桃十大特产。还给张巧珍的儿子塞了个红包,一再声明“拜个晚年”。
李鸿钧对巧珍娘家人一贯殷勤备至,热情地端茶递水,问长道短,还置办丰盛酒饭,盛情款待。
酒过三巡,这位出手阔绰的老板看了一眼墙上“认认真真唱戏,清清白白做人”的条幅,开始自我介绍。他是汉川人,现在仙桃市承包了一家演艺集团公司,选定正月十八举行开张大典。有人叫他去武汉市楚剧团搬名演员姜翠兰,但父老乡亲不同意,对他强烈要求说:“一定要看‘活李双双——张巧珍的戏,她唱的甜蜜蜜,甜在人心里,比喝鸡汤还舒服。”
所以,这位老板好不容易托人找到巧珍脉南村的亲戚帮忙,弄到了地址,张巧珍听罢,一喜一忧,喜的是,几十年舞台打拼,受到广大观众厚爱,父老乡亲仍旧没有忘记自己;忧的是,剧团刚唱完灯戏回汉,原打算利用3天假期好好陪陪家人,补偿对丈夫和孩子们的亏欠。自己顺便去医院再看看病。更为难的是,剧团领导为考虑全体员工身体,强调停止一切演出活动。
出人意料的是,这位老板十分通情达理。说不必打扰剧团领导,只特邀张巧珍一人,最后双方达成口头协议。演三天,三出戏:《白扇记》、《李三娘》、《打金枝》。来人豪爽地丢下一笔定金,感激涕零而去。
深夜,巧珍翻来覆去久久不能入眠,虽说团里尚未明文禁止“走穴”,但自己是党员,恐影响不好。想到这里她赶紧拿起家里的电话与那位老板通话,毅然提出退钱停演。
老板虽口气平和却柔中有刚地说,甲乙双方不论口头或书面,一旦说定又付了定金的协议就生效了。如果甲方单方违约意味着要向乙方双倍赔偿,那对张姐的损失就太大了。最后对方还信誓旦旦地说:会注意影响,不打广告!巧珍一听,哑口无言,只得勉强同意。
翌日一早,张巧珍蹑手蹑脚溜出剧团大院,与之同去的还有乐队文武场2人,一行3人登上前来迎接的小车,悄然无声地出发了。
仙桃市张灯结彩,“热烈欢迎著名演员张巧珍领衔主演”的巨大横幅标语扯满大街小巷。下了车,张巧珍3人在前呼后拥下被迎进四星级宾馆豪华套间,受到高规格接待。张巧珍神色凝重,对那位老板严肃地低语命令:“赶快给我撤下那些标语广告,一条也不留!”
晚上,第一场演出开始了,前面由当地剧团演出两出小戏。张巧珍压轴演出《白扇记》。此戏由名师张云侠亲授于她,演出不计其数;先后由省市、中央电台和电视台录音、录像播放,又由福建省人民广播电台录音,专门对台湾播放。张巧珍还曾赴京专为晚年毛泽东录制电视片。无疑,今天的观众定会大饱眼福。
谁曾料到,当剧情演到黄氏女与她的儿子胡金元痛诉家史,即“血海的深仇不得不讲”核心唱段时,台词应是:“二任官做到了六年之上, 娘在任所生下了乖巧儿郎。 我的儿叫金元不叫鱼网……”唱到此时,她的眼睛余光无意瞟到黑压压观众席的后方,不知是她出现幻觉,还是真实发现,反正多年后张巧珍回忆到,她隐隐约约看到“欢迎张巧珍”的横幅标语一闪,顿时,她感到不寒而栗,后背发凉,同时一种受骗的怒火直冲头顶。一走神,她把“我的儿叫金元不叫鱼网”一句完全搞反,竟唱成:“我的儿叫鱼网不叫金元。”
史载:江汉平原一带素有民谚:“五里三台戏,不离《白扇记》”,“不唱《白扇记》不是花鼓子戏”。其中《鱼网会母》(又名《当铺认母》)为全剧重场,无一道白,一唱到底。在五百余句唱词中将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经历代艺人千锤百炼成为传统经典。乃楚剧、荆州花鼓戏、东路花鼓戏等剧种有名的唱工戏。曾风靡荆楚大地,经久不衰。
当张巧珍这“不叫金元”的腔一唱出口,台下立即有人脱口而出“错了”!紧接着埋怨声、叹息声,夹杂着“退票”声此起彼伏,如同开了锅。
与张巧珍同去的文武场二位同志正在台侧全神贯注伴奏,见此情形脸色发白,瞠目结舌。
张巧珍毕竟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相当的应变能力,遇乱不惊。在4∕4节奏缓慢的音乐过门中,她定了定神,神态自若,临场发挥地现编加了两句词,再倒回去几句,既十分艺术地向观众赔了礼,又不露声色地修补了眼前的差错。她是这样唱的:
“母子相逢心激动适才胡乱讲,
请谅解再容娘细说端详。
二任官做到了六年之上,
娘在任所生下了乖巧儿郎。
我的儿叫金元不叫鱼网。”
在正常情况下,按说这里会报以掌声,那是大度的观众对急中生智的宽容与谅解。今天虽无效果,但那股嘈杂鼓噪声还是逐渐平息下来,使后戏得以演完。大幕似发出一声沉重叹息地降落下来了。观众散场时什么声音都有,唯独没有历次的鼓掌和赞美声。张巧珍自出道以来遭遇了她舞台艺术史上的“滑铁卢”。
岁月更迭,韶华易逝。
时隔数年,湖北省楚剧团送戏下乡巡演又途经仙桃市。不再年轻的张巧珍率团旧地重游,昔日羞耻记忆犹新。她对自己的砸场耿耿于怀,做梦都想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她没有丝毫犹豫,毅然谢绝当晚演《打金枝》的建议,独上《白扇记》。同样的地方,同样的演员,同样的观众,同样的戏。不同的是,“热烈欢迎著名楚剧表演艺术家张巧珍领衔主演”的巨大横幅标语布满全城,市区各电视台隆重推出她惠民巡演的信息,全天候滚动播放。
主演与大多数观众心里明白:今天有一场好戏看!
当张巧珍主演的《白扇记》又演到黄氏女与她的儿子胡金元痛诉家史,即“血海的深仇不得不讲”核心唱段时,张巧珍聚精会神、纵情地唱道:“娘在任所生下了乖巧儿郎。我的儿叫金元不叫鱼网。”
巧珍这句迓腔尾音刚一唱罢,台下爆发出的掌声、喝彩声、尖叫声不断,经久不息。掌声排山倒海,震荡楚天,仿佛是对一笔久欠的债务进行加倍补偿。后台众人大吃一惊,十分纳闷。几个青年人议论纷纷:“奇怪!这里从来没有效果的呀,奇怪!哎呀,只怕是喝倒彩,反效果吧……”
当年曾参与张巧珍“走穴”的国家一级演奏员、打鼓佬杨启旭听罢,看了看台下人潮中带头鼓掌的那位老板,也望了望张巧珍柔韧的侧影,不禁发出会心的微笑,意味深长地道:“伢们,我跟你们张老师伴戏大半辈子,今天算是看懂了,这才叫真正的‘唱(戏)做(人)俱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