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淳
摘 要:自从2016年4月开始,哈尔滨大剧院就以国际化的艺术品位和专业化的运营模式不断引进中外各类经典舞台剧目,使身处北疆的哈尔滨民众也分享到了颇为丰盛的文化艺术大餐。其中,由波兰华沙新剧团打造的《阿波隆尼亚》就曾在2009年参加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被媒体评为“惊世之作”、“波兰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最伟大的戏剧杰作”。
关键词:波兰华沙;剧团;《阿波隆尼亚》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3-0059-01
《阿波隆尼亚》虽然饮誉世界剧坛,但对于国内一些观众而言,它却是一个非常另类,甚至是枯燥乏味、晦涩费解的剧目。由于戏剧观念和美学追求的不同,它与我们国内绝大多数戏剧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表达方式都有着相当大的距离。
关于文本,该剧导演格日什托夫·瓦里科夫斯基作为“陆帕门徒”、“波兰中生代导演新星”,他追求“去文本化”“去情节化和去人物性格化”,也就是说,摒弃那种以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故事情节与矛盾冲突的演绎为主要任务的传统表达方式,以素材拼贴的方式结构现实世界,再以独特的情绪线索和独到的哲学思考重新结构剧作,使观众在貌似支离破碎、闪烁不定的舞台演出中,不断认知、思考、判断……直至进入一种更加深刻的从外观到自省的思辨境界中。
《阿波隆尼亚》就是这样一个由诸多不同时代、不同文本的片段拼贴起来的戏剧,其中包括古希腊戏剧《阿伽门农》、《阿尔刻提斯》、二战时期波兰女人阿波隆尼亚救助犹太人的真实事件、库切的《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安徒生的《母亲的故事》、卡夫卡的《致科学院的报告》以及乔纳森·利特尔改编自《阿伽门农》的小说《善心女神》等。
但全剧占比较大的只有三个事件:第一个来自古希腊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的《阿伽门农》,牺牲者伊菲革涅亚,是古希腊迈锡尼国王、特洛伊战争的发动者阿伽門农的长女。阿伽门农在出征时得罪了狩猎女神阿耳忒弥斯,要以女儿伊菲革涅亚作为祭品去换取战争的胜利。为了家国利益,伊菲革涅亚甘愿献祭。十年之后,其母克吕泰涅斯特拉为她复仇,伙同情人刺杀了凯旋的丈夫阿伽门农。此后,伊菲革涅亚的弟弟俄瑞斯忒斯又杀死了母亲,为父报仇;
第二个来自古希腊剧作家欧里庇得斯的《阿尔刻提斯》,阿尔刻提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费拉亚国的贤君阿德墨托斯的妻子。阿德墨托斯寿命将尽,希望找一个人代替他去死,而他年迈的父母都拒绝替儿子去死,只有她心爱的妻子阿尔刻提斯毅然决定用自己的性命交换丈夫的性命,条件是将他们的孩子抚养成人,并终生不得再娶。而后英雄赫拉克勒斯与冥王搏斗,救回了阿尔刻提斯并将其送给阿德墨托斯,但只告诉他,这是自己在和人比武时赢回的一位女性,不明真相的阿德墨托斯欣然地接受了;
第三个故事来自二战时期发生在波兰的一个真实故事。一个叫阿波隆尼亚的波兰女人,把25个犹太人藏在了家中的谷仓里。另一个犹太女人为自保,揭发了阿波隆尼亚,而那些被她救下的犹太人也惨遭杀害。审讯阿波隆尼亚的德国军官想给她一个机会,表示如果她年迈的父亲能为女儿承担罪责,就可换取她的性命,但她父亲拒绝了这个要求。最终,已怀有身孕的阿波隆尼亚被处决。1997年,当年被阿波隆尼亚救下的唯一生还者丽芙卡作证,以色列的犹太人殉难博物馆授予阿波隆尼亚“国际义人”称号,阿波隆尼亚的大儿子萨维卡替母亲接受这个称号。令人意外的是,他并没有表现出对母亲英雄行径的骄傲,而是朗诵了波兰犹太裔作曲家、钢琴家安杰伊·柴可夫斯基的诗歌,以此表达了对母亲的愤恨,因母亲为了陌生人而死去,却不是选择活下来和她的儿子一起生活。他继而质问:救他人的命是英雄,救自己的命就不是吗?你有牺牲的权力,也有不被牺牲的权力;也就是说,阿波隆尼亚有为他人牺牲的权力,而她的儿子也有让自己的母亲陪他成长的权力。
正如该剧的戏剧构作者格鲁茨辛斯基所说:“如果要我用一句话说《阿波隆尼亚》是关于什么,我会说《阿波隆尼亚》是关于人为什么牺牲自己生命的问题,牺牲在我们的戏中就是讨论三个女主角的故事”。他这样解释:“把二战的悲剧与古希腊悲剧联系起来,把经典戏剧与真实事件联结,是为了检查或证明,古希腊悲剧或古希腊的处理方法能帮助我们理解、触碰真正的悲剧”。
有人说:“波兰戏剧向来强调剧场和教堂具有同样崇高的地位,都是净化提升精神领域,为了实现人类精神的解放,正视自我和世界的关系;跟随格洛托夫斯基成长起来的导演们强调剧院是属于高文化圈的文艺沙龙,演出则是演员同观众之间的哲学对话,演出的最后效果应该是观演双方在艺术的感召下共同经历的一次精神净化旅程。”
总之,《阿波隆尼亚》被认为是近年来最重要的当代戏剧演出之一。《世界报》称其演出“带来了审美上的巨大冲击,并解构了人们对于人类历史上的暴行与牺牲的普遍设想。”
近四个小时的演出,历史,现实,古典,新锐,反思,拷问,惊悚,血腥,焦灼,绝望……被一一切片入锅,爆油翻炒,分盘巧装——最后,呈献给观众的,就是一席拒绝娱乐的思想豪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