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协同性的区域差异分析

2018-10-22 07:01顾菁赵星
商业经济 2018年8期
关键词:国际物流区域差异协同发展

顾菁 赵星

[摘 要] 长三角地区的国际贸易规模庞大且较其他经济圈发展稳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国际物流规模较大,但存在着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为更好地理解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之间的关系,制定适合长三角两省一市经济协同发展的战略,致力于研究长三角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协同发展的区域差异。为量化长三角地区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的协同发展度,利用SPSS软件对两省一市的外贸货物吞吐量和进出口额等相关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定性分析,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做进一步分析,运用Eviews回归分析,比较得出长三角地区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间确实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即存在着较强的协同发展的关系。结合差异形成的原因,提出促进长三角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更好地协同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长三角;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协同发展;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 F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8)08-0030-04

一、绪论

(一)研究问题的背景及意义

2010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将上海、江苏和浙江确定为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此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交流地、国际门户网站、先进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长三角经济实力雄厚,每年都引领中国经济发展,其经济占中国GDP的20%。2017年上海地区生产总值达3.01万亿元,江苏省GDP达8.59万亿元,浙江省GDP达5.18万亿元。江浙沪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该地区不仅商品和服务贸易发达,是中国最大的外贸外资进出口基地,而且三地区港口数众多,水陆交通运输极其便利,国际物流在近十年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2017年,上海、江苏、浙江分别完成国际贸易进出口32237.8亿元、40022.1亿元、25604亿元,两省一市外贸货物吞吐量达4亿多吨。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在中国对外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际贸易对国际物流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具有深远意义的影响,同时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体现出不同层面的巨大影响力。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长三角地区的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的协调发展将更加深入。当然,由于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在地理位置、经济发展上的差异,三個地区的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协同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差异。因此,研究长三角两省一市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协同发展的区域差异显得尤为重要,两省一市可以在明晰差异的基础上调整战略,更好地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协同发展。

(二)文献综述

1.协同论

协同论是研究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协同理论(Synergetic)是由著名物理学家霍曼.哈肯(Hermann Haken)提出的开放系统,实际上是一种研究处于非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进行事物或能量交换时,如何利用自身的内部协调作用,自发地在时间、空间和功能上进行有序结构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协同效应是其中最重要的原理。协同效应是指由于两者之间存在协同作用而产生的结果,是指复杂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

2.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相互关系

杨长春(2007)理论分析了国际贸易促进国际物流的产生和发展,高效的物流体系相应的成为进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他率先得出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结论。杨长春(2008)又进一步通过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的关系做实证分析,发现二者确实互为因果关系。张诗瑜(2016)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背景下,着重分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在境外投资和运营安全、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协同及物流与贸易企业发展等方面存在不足,结合当前“一带一路”合作倡议,通过抓住战略发展机遇,提升合作倡议实施意识,创建协同发展最优环境及加快物流和贸易企业国际化形势发展等措施来实现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协同发展。

3.各省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协同发展

张良卫(2015)以“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为背景,在对广东省进出口贸易与物流全球化协同发展的问题及现状分析基础上,得出广东省的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之间确实存在着高度协同发展的关系,且呈现为正相关关系,并提出了促进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协同发展的对策。陈宸(2014)和沈言言(2016)都对上海市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陈宸通过对1995-2010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上海市国际物流产业的发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增长;沈言言则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下,得出国际物流推动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而出口贸易推动国际物流市场的发展,进口贸易不是国际物流发展的原因。王志杰(2011)利用逻辑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浙江省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之间的关系,证明两者之间存在着协同发展关系。王雪娇(2017)通过对江苏省2001年-2016年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和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数据进行曲线估计回归分析,得出江苏省国际物流业发展在一定层面上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但是驱动效应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措施。

二、长三角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发展现状

(一)长三角地区国际贸易规模及其竞争力

上海、江苏、浙江三个地区在工业基础和商品经济发展方面不相上下,每年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根据表1所示,自2002年至2016年的短短15年间,长三角地区的国际贸易规模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贸易总额提升了14.21%,整个长三角地区占全国比重超三分之一。可见,长三角地区的国际贸易规模庞大且较其他经济圈发展稳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分不同地区来看,上海市作为我国的经济先锋,一直引领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其国际贸易的发展程度相对于我国其他省市来说更加稳定成熟。江苏省人口众多,在这15年间国际贸易规模庞大,进出口总额在长三角地区占比最大,在全国占比也超过上海和浙江。同时,浙江省国际贸易规模虽然不如上海、江苏庞大,但国际贸易发展速度惊人,15年间占全国百分比由6.76%上升到9.12%。由近五年数据分析可得,江浙沪的国际贸易规模出现了轻微的下降,但在全国占比出现上涨趋势,说明长三角地区外贸发展状况良好,出现回升现象。

(二)长三角地区国际物流规模及其竞争力

作为连接各行业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重要环节,物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被视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之一。2017年,上海港口货物吞吐量为7.5亿吨,同比增长6.9%;江苏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25.7亿吨,比上年增长6.4%,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4.9亿吨,增长8.7%;浙江省2017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6亿吨,同比增长12.8%,其中,宁波-舟山港作为浙江大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0.1亿吨,同比增长9.5%。

长三角地区的物流运输系统发展快速,如上海的洋山深水港拥有发达的集装箱运输,与保税物流园区相互协作,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浙江的宁波-舟山港也是长江三角洲综合运输网的重要节点。总体来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国际物流规模较大,但还是存在着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

三、长三角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协同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和数据

为量化长三角地区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的协同发展度,先利用SPSS软件对两省一市的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数据进行定性分析,再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行进一步分析说明。

1.变量的选择

在变量的选择上将上海、江苏、浙江三地区的进出口商品总额作为被解释变量,表示三地区的国际贸易发展水平;将上海、江苏、浙江三地区的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为解释变量,表示三地区的国际物流产业发展水平。毋庸置疑,进出口商品总额是一个地区国际贸易发展水平的最佳标志,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样,港口外贸吞吐量代表了某一地区国际物流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国际物流产业还应包括国际物流仓储、配送业的经济数值,但根据中国国际物流业发展的情况,货物的运输仍然占据着国际物流业的一大部分,且海运仍是主要的交通方式,因此选用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作为国际物流发展水平的标志十分具有说服力。另外,为了达到统计单位的一致性,将进出口额数据全部换算成为亿美元,港口外贸吞吐量数据全部换算成万吨。

2.模型的选择

由散点图图1、图2、图3可作出初步判断: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三个地区的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和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之间呈现较明显的线性关系。模型拟采用常见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来深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为

其中,u是误差项,b0、b1为待估参数,且0

(二)实证检验

所选取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为上海、江苏和浙江2001-2016年的进出口商品总额和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样本容量为16,数据来自《上海市统计年鉴》、《江苏省统计年鉴》、《浙江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的2002-2017年的进出口总额和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

进行实证所需要的数据为时间序列,时间序列在分析时容易造成“虚假回归”现象,因此在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做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2所示,上海和浙江的原始序列数据均为平稳序列,江苏省的原始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但江苏省Inx与Iny的一阶差分的P值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ADF检验,可见d(Inx)和d(Iny)是平稳的,因此和是一阶单整的,如下表2所示:

1.上海市模型分析

由于上海市的原始序列数据为平稳序列,可直接使用OLS法对其进行一元回归分析,实证结果如下:

如上表所示,得到上海市模型表达式为:

其中,In代表上海市国际贸易总产值,Inx代表上海市国际物流总产值。判定系数R2为0.9902,表示该方程的拟合度非常高,该方程能够非常好的解释进出口总额和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之间的关系,且常数和自变量Inx的P值均通过了5%的显著水平检验,因此,上海市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协同发展关系。

2.江苏省模型分析

由于江苏省的数据Inx和Iny是一阶单整的,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因此接下来先做Inx和Iny的OLS回归,回归结果如下:

从表5可以看出,模型拟合优度较高,回归系数全部通过t检验,残差序列e的ADF检验结果可知殘差项是平稳的,因此Iny和Inx存在协整关系,可直接用表4的江苏省OLS结果。系数下方的第一行数据表示t统计量。从上述方程可以看到判定系数为0.8789,表示该方程的拟合度较好,该方程能够较好的解释进出口总额和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之间的关系,自变量和常数的P值均通过了5%的显著水平检验,因此,江苏省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之间存在着协同发展关系。

3.浙江省模型分析

由于浙江省的原始序列数据为平稳序列,可直接使用OLS法对其进行一元回归分析,实证结果如下:

如上表所示,得到浙江省模型表达式为:

其中,In代表浙江省国际贸易总产值,Inx代表浙江省国际物流总产值。从上述表达式可以看到判定系数为0.9735,表示该方程的拟合度非常高,该方程能够非常好的解释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之间的关系,且自变量和常数的P值均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因此,浙江省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协同发展关系。

(三)结论

经过对江浙沪地区1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长三角地区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间确实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即存在着较强的协同发展的关系。但同时,江浙沪地区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协同发展上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相较于上海市和浙江省,江苏省对数曲线模型结果显示,江苏省进出口额和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拟合度为87.89%,上海市和浙江省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的协同发展度略高一筹,说明上海市和浙江省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更加相互依赖,共同促进发展。

四、长三角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协同发展区域差异的原因分析

长三角地区拥有快速发展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的社会经济条件与独特区位优势。其中,上海作为我国和全球的经济中心,拥有许多发展进出口贸易和全球物流业的有利条件,正是由于这些有利条件,使得上海市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发展速度都快于江苏省和浙江省,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协同发展度也高于江苏省和浙江省,但浙江省近五年来表现出了惊人的发展速度,相比之下,江苏省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发展水平保持低速平稳。长三角地区出现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协同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港口物流基础设施差异

由上图可得,上海、江苏、浙江三地区在港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上明显存在差异。上海港2017年完成港口外贸吞吐量4110万吨,同比增长7.99%,由于上海强大的港口货物吞吐能力,上海市99%的货物进出口都经由上海港,上海港在近五年的港口吞吐量一直保持较平稳的速度并且保持吞吐量大。浙江省2017年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完成5010万吨,同比增长9.84%,并且近五年以来浙江省国际物流业以快速的发展速度在发展着,2016年较2011年增长33%。江苏省虽然港口数众多,但除苏州港外其余港口规模都较小,吞吐能力小。由图6可以得出,作为江苏省的主要港口苏州港,近五年吞吐量规模不及宁波-舟山港和上海港,发展程度局限性很大。江苏省港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较上海、浙江出现不足,与江苏省国际贸易发展速度不相称,江苏省的发展不平衡在很大层面上限制了江苏省进出口物流业的发展,因此,江苏省进出口总额和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的之间的协同发展度会处于低于上海市和浙江省的水平。

(二)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协调发展度差异

由表1数据可知,江苏省国际贸易发展最为迅速,其进出口额在全国占比连续六年突破15%,发展状况优于上海市和浙江省。但是,由图5和图6数据可以明显的看出,江苏省的国际物流发展水平包括港口物流基本建设明显落后于上海市、江苏省。这一原因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江苏省对数曲线模型结果拟合度明显低于上海市和浙江省的实证结果。上海市和浙江省的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发展程度基本匹敌,因此上海市和浙江省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的协同发展更优。

(三)国际物流信息化水平差异

总体来说,上海、江苏和浙江的国际物流信息化水平较发达国家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也就是说,长三角地区整体国际物流信息化水平不达标。其中,上海市较江苏、浙江来说,国际物流信息化水平发展良好,上海在部门与企业间已使用EDI,但还未得到全面推行。江苏省和浙江省在国际物流信息化水平上更加欠缺,两省也应该全面推行EDI,有助于提高贸易与物流领域的便利度。EDI就好比外贸开拓领域的阿里巴巴平台,综合展示供应商、物流商、购买商的信息,提高了运作效率,信息化水平越高,越能够与国际贸易领域同步发展。

五、促进长三角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协同发展的对策

(一)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完善贸易、物流、金融、保险协同服务体系

“一带一路”倡议将有利于我国与邻国的经贸关系的发展,尤其是建立以中国为核心的新型全球化模式,以争取中国与周边邻国的共同发展。这种新型全球化模式不仅能够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我国物流全球化的发展。因此,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处于重要战略地位的长三角地区可以促进其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的发展。当然,长三角地区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贸易和物流融入到一个整体中,同时将金融和保险融入到这一整体中来,使之加入到整个进出口贸易和全球物流中,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金融加入进来,能够为供应商、购买者带来多方位的融资方式;让保险融入其中,有助于环节上的各交易方在跨国贸易和全球化物流运作过程中降低风险、减少损失。贸易、物流、金融、保險协同服务体系的完善将帮助长三角地区实现贸易体系一体化和物流体系一体化的发展,能更好地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的协同发展。

(二)加强贸易型和物流型人才的培养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更加高度重视对高新技术和实战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借此来促进我国经济环境的发展。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的大环境里,高新技术人才和实战型专业人才同样是促进发展的原动力。培养贸易型人才,有助于解决我国出口产品附加值低的难题,从而提高我国的国际贸易出口竞争力。培养物流型人才,有助于为长三角物流体系注入新的活力,一定程度上丰富物流方式。企业应该多从国内外各大高校招纳物流及贸易领域的综合性人才,同时注重对在职员工进行定期职业培训,以确保他们接触与学习新兴技术。

(三)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以适应贸易发展

由上述分析可得,长三角地区国际贸易发展良好,近几年外贸处于回升状态,但在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上处于不平衡状态。上海、浙江、江苏同样处于长三角地区,拥有良好的地理区位优势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但上海和浙江在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上明显优于江苏省,江苏省在这一方面明显处于落后状态。江苏省虽然港口数众多,但发展规模有限。因此江浙沪地区要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江苏省,要努力发展重点港口如连云港、苏州港的建设,可以效仿上海建设港口物流园区,完善港口功能,提升港口服务能力。江浙沪地区还要加快大数据、“互联网+物流”等新兴技术在物流产业的应用,这样才能进一步地推动国际贸易的纵深发展,从而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良卫.“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协同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财经科学,2015(7):81-88.

[2]王雪娇.江苏省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促进关系研究[J].中国商论.2017(1):68-70.

[3]张诗瑜.论“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协同[J].中国商论.2016(4):120-122.

[4]王志杰.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物流技术,2011(1):89-91.

[5]孙阳.长三角地区国际贸易竞争力现状及策略[J].时代金融,2017(10):48-49.

[6]俞雅乖.现代物流与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浙江省1986-2009年的数据[J].国际贸易问题,2012(1):99-107.

[7]杨长春.论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关系[J].国际贸易,2007(10):28-31.

[8]图4数据来源于2017年长三角地区港口经济运行情况及形势分析报告[R].

[责任编辑:纪晨光]

猜你喜欢
国际物流区域差异协同发展
我国城乡居民财产分配现状及区域差异研究
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区域差异分析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下珠三角地区国际物流人才培养探究
刍议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互动
高职国际物流人才职业素养现状分析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城镇化、商业化与农村金融
基于因子分析与层次分析的中国区域差异综合指数的构建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