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工作最终要落地在一个个乡村,核心在于带头人和村两委班子。
《决策》:近年来,义安区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尝试和探索,正契合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节拍,涌现出以胥坝乡群心村为代表的示范样板,您认为群心村为何能在乡村振兴中走在前列?
汪发进:按照乡村振兴五个方面的总要求,群心村结合村情实际,勇于探索、大膽创新,可以说逆境突围,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群心路径。总结经验,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推动乡村振兴要选好带头人。乡村振兴工作最终落地在一个个乡村,核心在于带头人和村两委班子。作为带领广大村民发展的领头雁,群心村两委班子成员有着清晰的思路、坚定的决心和担当的意识,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同时,群心村坚持党建引领发展,用好党内政治生活这一“传家宝”,充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
其次,谋划乡村振兴要设计好思路。群心村有着大自然馈赠的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通过进一步的整治和改造,把乡村建美,让村庄景区化。再者,结合“传育立行”,充分挖掘具有群心特色的红色文化和乡贤文化资源,丰富乡村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以乡村旅游为抓手,延伸拓展旅游服务产业链,遵循新发展理念,更多地利用乡村优势资源来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经济,有效盘活全村经济。
第三,落实乡村振兴要聚拢百姓心。乡村振兴要政府搭台还要村民唱戏,群心村在发展过程中广泛动员群众全程参与,各项决策充分尊重民意,构筑“自治网”,建立村民议事、监督小组和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形成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评、事事有人管的乡村治理新格局,真正体现了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是让广大村民的生活更加美好这一核心要义。
义安区地形地貌多样、资源禀赋各异,各村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有不同的路径,但一定要把握好这些共性的关键要素。
《决策》:推动乡村振兴,各地普遍感觉有机遇也有困难,在资源禀赋并不突出的条件下,群心村的探路有怎样的意义?
汪发进:群心村探路的最大意义在于克服“先天不足”,走出一条突围之路。群心村地处江心洲,受制于自然禀赋的特殊性,这里的发展可以说困难重重。就交通而言,直到今天群心村村民外出还需依靠渡船,生活不便。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这里是行洪区,难以布局大的产业项目。发展空间的受限,又导致人员外流十分严重。在这样的条件限制下,群心村能够取得一系列成效殊为不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普遍感觉困难太多,但如何化解是关键。一定要正视困难,深度挖掘自身资源,量身谋划发展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群心村给我们最重要的启迪。
今年是乡村振兴战略起步的元年,走在前列的群心村不仅为义安区乡村振兴起到探路作用,也为其他地方的工作实践提供了启迪和借鉴的引路作用。
《决策》:正如您所说,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如何化解困难至关重要,在解决“钱、地、人”这三大关键性问题上,义安区做出哪些创新性举措?
汪发进:乡村振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核心就是抓住“钱、地、人”等关键环节,推动要素流向农村、留在农村,让农村聚人气、聚财气,义安区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一是促进资本下沉“聚财气”。义安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坚持把可用财力最大程度投入乡村发展,在创新投融资机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与此同时,鼓励各村积极引入社会资金的活水,促进自我滚动发展。
二是盘活土地资源“释红利”。我们聚焦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扎实开展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积极引导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依法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是鼓励人才扎根“汇动能”。义安区坚持广揽英才和自主培育相结合,大力引进各类创新型经营管理人才,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技术支撑。与此同时,吸引农民主动参与乡村建设,造就更多的乡土人才。
《决策》:当前,义安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呈良好态势,谋定而后动,下一步将如何提升发展质量,使之更具生命力和持续性?
汪发进:目前,义安区乡村旅游业发展总体来说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短板和不足。当务之急是产业发展的竞争力有待增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要树品牌。以群心村为例,八百里皖江最大的江心洲是群心村的一个独特的符号,坐船进出是一项独特的体验,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打造出自身的品牌。
二是要聚人气。酒好也要卖吆喝,有好的项目还要进一步做好推广,要通过现代传媒渠道加大宣传,结合市场需求挖掘卖点。
三是要强管理。目前,发展乡村旅游,我们的服务接待能力还是一块短板。标准化、规范化是下一步的重点,要让游客感到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玩得开心。
四是要重长远。要坚持生态发展的定力不变,以保护促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原生态的自然风貌,让绿色经济的良性发展势头成为农民创业增收致富的持久性增长点。
不敢说未来乡村将成为宝贵的稀缺资源和城市的奢望,但相信通过努力,义安的广大乡村将成为农民的幸福家园和城里人的休闲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