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龙海,周晓影,冷 静
(1.长春师范大学工程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2.长春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吉林长春 130032;3.中交第四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北京 100022)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新工科概念的提出更是明确指出高校人才培养要立足市场,符合社会需求。在此概念的引导下,各高校分别调整自己的办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从市场实际需求的能力出发,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立足自身专业的实际情况,展开对高校人才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1-2]。
伴随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人才需求内容不匹配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新工科”概念的提出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为我国工程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方向、新思维。
新工科概念自2016年提出。从“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到“北京指南”,新工科理念越来越成熟,内涵越来越明晰。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已成为时代赋予新工科的内涵。新工科不仅仅是指新的工科专业,更是指对工科的新要求,而这种新要求简言之,就是要定位市场需求[3-4]。
随着国家工业水平的不断提升,作为国家支柱产业的制造业飞速发展,正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用人市场也随此变化,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发强烈。具体的能力需求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1)专业技能;(2)非专业综合能力;(3)行业岗位技能。
2.2.1 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是围绕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定位而产生的能反映专业特色的技能。譬如美术绘画专业的绘画就是其专业技能;软件专业的编程也是其专业技能;机械专业的二维绘图、三维建模以及识图和图纸转化实物能力都是其专业技能。专业技能不单指技能本身,还指技能的横向延展应用、转换和创新等。专业技能是人才立足之本,无论从事的是纯技术岗位还是与技术相关的运营管理类岗位,专业技能都是不可或缺的。专业技术要求较强的岗位对专业技能水平的要求越高。
2.2.2 非专业综合能力
社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产业标准的不断精进,岗位职责需求也呈现扩大化、纵深化趋势,由此对从业者的综合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升。
非专业综合能力是指除去专业技能之外的综合能力。当下对非专业综合能力的定义,不仅囊括了道德品行、心理素质要求,也包含了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未知领域的学习、探索和创新能力,等等。近年来,“T”字形人才、“十”字型人才理念都指出,在加大专业技能纵深培养的同时,更要加强综合能力的横向提升。只有满足这两点,培养出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基本需求。之所以定位为基本要求,是因为面对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为使高校应届毕业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在具备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之外,还应掌握行业岗位技能。如此才能更快地与社会接轨,与人才需求做无缝对接,也真正回归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初衷。
2.2.3 行业岗位技能
所谓行业岗位技能是指与专业匹配的行业岗位开展日常工作所需的各项基本知识和技能。譬如应聘汽车行业的测试工程师或工艺工程师,需要了解技术开发流程、工艺验证过程、项目开发导入流程等,并会运用5WHY、8D等常用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对Excel、PPT等办公软件的熟练应用也是保证工作高效开展的必备能力。
高校人才能力培养要从市场需求出发,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思考、交流、实践和总结中历练成长。为了实现能力培养效果的最大化,需要建立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并依托该体系开展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思维意识引导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新工科概念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GLAI型人才培养体系,即:Guidance——思维意识引导;Linkage——教学与市场接轨;Ability——能力培养;Internship——实习就业。
GLAI型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从思维意识引导入手,使学生明晰市场的能力需求,明确在校期间的学习内容,知晓所开课程与技能需求间的联系,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兴趣的引导下,主动求知和参与第二课堂的探索。在实践求索中,结合具体的课题、竞赛,完成市场所需能力的培养。通过去企业实习的方式,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前沿技术、岗位技能需求,拓展职业发展思维,清晰自身能力定位,明确个人发展方向,规划个人职业发展蓝图[2]。
图1 人才培养体系的示意图
高校人才能力培养要贯穿于高校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适用于工科的各个专业。本文以学生实验室能力培养模式为例,解读高校人才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机制。
实验室学生的能力培养将紧紧围绕专业技能、非专业综合能力和行业岗位技能展开。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将结合具体的课题、竞赛项目,在实践锻炼中加强对专业技能的学习、理解和应用,并在应用中磨炼和提升。对非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生参与实验室运营管理、参加各种校内外竞赛项目等方面来实现的。实验室的日常运转管理主要由学生负责,包括成员纳新、日常学习开展、竞赛组织,等等。对行业岗位技能的培养主要通过指导教师定期布置作业的方式进行,先让学生查找资料并进行学习,然后由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与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成长。
为了保证以上三种能力培养的有效落地和集成统一,需要对实验室的运营机制模块化,让学生在机制范围内历练成长。此运营机制需从实验室组织框架、各部门职能分工、实验室运转机制和考核奖惩标准几个方面展开实施。
实验室组织框架:规定实验室日常运营开展所需的部门设置(图2)。
图2 实验室组织框架图及部门职能分工
各部门职能分工:清晰划分部门内部和部门间工作的职能范畴。
实验室运作机制:明确实验室日常工作开展的两条主线——横向主线和纵向主线。这两条主线是实验室日常工作开展的核心机制,也是人才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的关键。实验室运作机制以横向为主,以纵向为辅,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保证实验室全员参与。(1)横向主线为竞赛开展机制。需要各部门跨部门组队,参加各项学生竞赛,并根据部门职能在竞赛中承担相应的职责。(2)纵向主线为部门内部学习开展机制。各部门根据部门自身特点以及市场需求能力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并依照计划开展日常的学习工作。竞赛期间,也可结合竞赛内容调整学习计划。
考核奖惩标准:基于实验室运营机制构建相应的考核奖惩标准,包括人事考勤、项目考核、部门人员考核等多项标准制度。考核奖惩标准是实验室得以良好运转的保障。
实验室能力培养紧紧围绕市场所需的三种能力的构建展开,在满足人才培养方向的基础上,以学生兴趣为前提,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实验室能力培养构建模式是高校人才能力培养模式探索的一个基础单元,是一种理念的尝试。
本文提出的能力培养模式是在新工科概念下对工科类高校人才培养的一种探索,是一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符合新工科的探索方向,满足新工科的内涵要求。此模式对工科类相近专业在人才能力培养探索方面,可提供一定的借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