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懒兔子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被教育不能多吃盐。这话本身没错,问题是很多人有个习惯,就是做什么事儿很容易“过”,于是危“盐”耸听起来,把盐说得一无是处。明明说的是“不要过量食用盐,会加重肾的负担”,而不是说不让吃盐。要知道,盐是好东西,在中医里,咸味入肾,适当食用咸盐,是可以提升肾气的。
食用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对于人体而言,钠的摄入量不能过多,否则会加重肾的负担,诱发高血压或者水肿等。
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并不是不能吃盐,而是不能摄入过多的钠离子。除盐之外,含有钠的日常食物简直太多了,比如奶酪、沙拉酱、三明治、罐头,甚至面包——不是说只有咸的食物里才含有钠,这些吃起来并不觉得咸的东西,钠含量一样很高。除此之外,带有咸味的调味品、腌渍品里都含有钠。不要以为做菜不放盐、放酱油就行了,说不定摄入的钠离子更多。所以,我们要防的是钠,而不是盐。适当食用一些盐其实是对身体很有好处的。
记得曾经看过一部抗战片,其中有一幕特别感人:红军被围困在山上好几个月,因为饮食中没有盐,很多战士都昏倒了,浑身无力,我们的老乡把衣服在盐水里浸透,穿在身上,躲过敌人的盘查,冒死给红军送盐。
为什么不吃盐会浑身无力呢?《内经》里说:“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一般的理解是咸味可以补肾。肾气为一身之气的根本,肾气充足,各脏腑器官才能有效发挥作用。肾气虚弱,人就会出现少气懒言、全身倦怠、头晕、自汗、手脚冰凉,甚至经常低烧等症状。
既然盐可以补肾,是不是吃得越多越好呢?为何要强调“适量食用”呢?这个就要从“咸入肾”里的这个“入”字来解释了。刘希彦先生在《大医至简》里说,这个“入”确切地说,并不是“补”的意思,而是“激发”的意思。肾气本来应该是往上走的,但是咸味是降的。当肾气遇到阻碍其上升的咸味时,第一个本能就是奋起反抗,所以适量的咸味可以激发肾气。但是如果咸味过多,肾气对抗不了,就会被其抑制。所以说,服用咸味食物也不能过量。
由于肾气通于冬,所以现在很多养生专家都会根据“咸入肾”这句话来建议大家,冬天的时候应该多吃咸味的东西,以滋补肾气。
但是中医界的“大腕儿”孙思邈却完全不是这么解读的,他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七十二日省咸增苦以养心气,季月各十八日省甘增咸以养肾气。”意思就是说,冬天不但不能吃咸,反而要吃苦的东西以补养心气。为什么这么说呢?他根据的是季节、五脏的五行生克原理。肾的五行为水,心的五行为火,水克火。冬天的时候,肾水本来就比较强盛,如果再去激发,它会更加强盛,会加倍克制心火。所以此时我们应该关注的不是加强肾水,而是补救心火。咸入肾,苦入心,所以说“省咸增苦以养心气”。同样道理,每个季节的前18天都属脾土,脾土克肾水,在脾土当道的日子里,我们要保护肾水,应多吃点咸味的东西,而不是吃甘甜的东西补脾。所以中医里才有“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的说法。由此可见,盐本身对人体是没有害处的,适当地食用盐,尤其是在每个季节的前18天里稍微多吃点咸味的东西,对身体反而有好处。人体不能负担的其实是过量的钠离子,盐说:“这个锅,我不背!”
所以今天我们给盐“平个反”,我们可以放心地正常吃盐。世界卫生组织给成年人的建议是,每人每天应服用5克以下的盐。按照这个标准,一家3口人,每天可以吃15克盐。而且,我们放在菜里的盐,大多都沉淀在菜汁里,一家人一起吃饭,其实并没有和想象中一样,真的吃了那么多的盐。我们真正需要注意的是,汤里要少放盐,不要用菜汤泡饭吃,少吃腌渍类的食物。
盐是大自然给人类的礼物,并没有那么可怕,从此以后我们都不要再危“盐”耸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