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楚红
关注学生的生活,从点滴入手,把握创造各种教育的机会,不仅体现了教育的机智,而且教育的效果更佳。
班主任工作既要讲科学又要有艺术,讲科学就是要遵循教育规律、教育原理。有艺术则强调不能生搬硬套,须根据一定的情境随机应变,发挥创造,通过有针对性的个体交流,去触动学生的心弦,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获取终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质。在这里我简单的谈谈十三年班主任工作的点滴体会。
一、看学生分数“模糊”些
由于受考试方式、内容及学生发挥情况等因素的影响,考试分数并不一定能全面、真实地反映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更不能作为评价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唯一标准。但有些班主任却给分数染上了万能的色彩,位置编排、班干选举、三好生评定……分数成了衡量学生的第一尺度,长此以往,学生的其它优点,特长难以得到发挥,更谈不上学生个性的弘扬。班主任应该对自己的眼睛重新调焦,不要把眼光只盯在学生的分数名次上。没有了分数的强烈干扰,也许我们更容易发现学生到底是什么样的。例如:今年2017这届我班的蓝庆杰同学,他的成绩一般,学习不够自觉,但是他很关心班集体,乐于助人。有一次,在課间操授旗仪式班上一位同学林耿杰突然晕倒,他马上送这位同学到校医处,还主动帮他打扫卫生。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发现他助人为乐的闪光点。而且他热爱运动,篮球打得很好,同学们都很喜欢他,于是他很快被推选为体育委员。今年中考他报考了高中特长班,这让他得到更多发展的机会。
二、看学生错误“模糊”些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都难免有犯错的时候。调皮、好动、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只要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能悔悟改正,该容忍且容忍。如果班主任总是拿着放大镜,对学生的点滴错误从不放过,甚至扩大化,小批语天天有,写检讨是经常事,带家长成家常饭,就会导致教育效果的泛化。同时学生长时间生活在被批评、责难的环境中,就会产生无所谓的态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导致破罐子破摔。
三、看学生家庭清晰些
常言道:“琢玉首先要爱玉,育人首先要爱人”。的确,热爱学生是教好学生的前提。师爱是感化的源泉,更是转化的动力。
今年我班的姚晓丹同学,一心沉迷言情小说,学习则无精打采。课间时间喜欢和男生打闹;课堂上,总是看小说。在我的课堂上,她还算是给我“面子”,从不敢看我。可其他科任是缴了一本又一本,因为这件事,科任老师没少批评她,可她的自控能力较差,还是常犯,教育效果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我进行多方的调查,找她谈心,得知她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一年难得回来一次,她总觉得没人关心她,成绩再好也没用。了解情况后,我多次利用课余时间,耐心地开导她,让她明确知识的重要性,理解做父母的难处。在班里要求其他同学多关心、帮助她。通过“集体”的努力,她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变。现在的她正努力恶补以前落下的知识,成绩从不及格到及格……她的转变使我深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四、看自身“身教”清晰些
老子认为管理应该“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用不言去教导,当然这里的不言不能绝对化,只是强调管理中要重视身教的力量。班主任“为人师表”,作为学生目光的焦点,应切实认识到自己言谈举止在学生中的影响。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是靠空洞的说教,更重要的是自己身体力行,用自身的行动来感召学生。
“严师出高徒”已成为经验之谈。应该肯定严格管理、严格要求是必要的有效教育手段,但过分的严厉,使学生慑于“高压”而屈服,实际是口服心不服,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而与老师对抗。其实,在很多时候,宽容能使学生内心受到感化,会收到神奇的教育效果。
在班级日常管理中,我一直坚守“腿勤,眼勤,嘴勤”的原则。所谓腿勤就是多到班级走动,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所谓眼勤就是多关注班里的动态,了解班里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所谓嘴勤就是对犯错的学生及时给予批评教育。当然这主要体现在对于“考勤,卫生,纪律”的严格管理,日复一日的认真执行,给学生做榜样示范。
2017年3月19日学校组织了公益心连心活动,在活动中许多家长亲手为我系上了蓝丝带,感谢我对其子女的用心教导,然后学生走到我面前深深的鞠躬。那一刻我泪流满面,觉得对学生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总之,班级管理目的一个:管好班级,增强学生素质。但方法却有千百种,用自己丰富而有效的管理思路来指导和感染学生,同学生一起开创班级管理的新天地,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点点滴滴都是真,点点滴滴才是真,乏味的说教、空洞的规范,往往治标不治本,从生活的小事入手,才能拨动孩子们积极向上的心弦,激发他们对自己行为的思索,接受老师的教育。
身为教师总是希望自己的学生文明守纪,成绩出众,这是常理所在。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过失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作为班主任应该客观全面的看待每一位学生,在既欣赏学生的“闪光点”的同时,又能容忍学生的不足、过失,并在指出缺点时把握分寸,细微之处方能见育人之本,使有批评的教育成为成功的教育!
参考文献:1.《教师手册》
2.《中小学完全教育手册》
3.2013—2016年《广东教育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