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致使我国教育模式也日益朝着多元化的道路前进。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创新人才培养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服务社会,由此可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现代教学始终具有显著积极意义。故此,本文将探讨当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提出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途径方法]
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曾经多次谈到过:“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由此可见,思想政治工作应用到创新人才培养上定能收获良好成果。但在现实中,我国诸多高校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这将严重阻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当前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所存问题
(一)高校创新理念不足,创新教师团队不够专业
就当前而言,大部分的高校仍然是采用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在创新理念上存在严重不足,其中重视理念知识轻视实践活动;重视课堂教学轻视课外教学等仍然是教学常态。虽然有的高校也认识到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以及人员配置上都还存在较大的不足。例如一些高校的教师自身都没有相关的创新创业经验,更何谈教导学生,在通常情况下,教师都是通过对相关创新创业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然后在传授给学生,殊不知这种教学方式严重缺乏针对性,只能算作为一种形式教学,故此,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然不会太好。
(二)学生自主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差强人意
当前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学生的三观十分容易受到多元化文化的影響,从而导致学生的急功近利,对于眼前利益的过分追求,就容易蒙蔽其双眼,从而致使其严重缺乏坚韧不拔的精神与自主创新意识。与此同时,除了部分的高校学生能够有自己的学习奋斗目标外,大多数大学生考入大学都是为了完成父母的心愿或是给自己多年的学习生涯一个交代,致使其在大学生活中仅仅只是完成课堂任务,其他时间就用于打游戏、谈恋爱,这也是造成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差的关键原因。
(三)社会创新氛围不强,创新动力严重不足
不得不说,我国诸多行业的市场都已经趋于饱和,从而造成了巨大的创新创业难度。再者,诸多家庭对于创新创业也未能有正确的认识,对于孩子的创业念头往往都是一口否决,有的家庭甚至还会对学生的创业理想进行冷嘲热讽,这进一步挫伤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大多数企业认为培养学生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如果企业参与到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中必然会为其徒增成本,由此造成了诸多学校连承载大学生创业梦想的场地都没有。
二、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与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第一课堂
高校教师要想切实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应当传授给学生马克思原理、毛泽东思想等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当要求其自身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与综合理论知识,因为思想政治课堂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地方,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地方。通常情况下,大学生受到的影响更多的来自于专业教师,故此,作为教师要不断应用创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课堂,例如将慕课、微课等创新教学手段应用到课堂中,接轨网络,做到资源共享,帮助学生更好地接触前沿性知识,获得正确价值取向。现阶段,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了,故此,作为高校教师可以关注新兴的移动网络技术,让课堂教学与网络资源接轨或能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第二课堂
学生通过高校“双师型”教师的带领,并依据自身的实际爱好,可以自行组成各式各样的创新创业团队,并由教师牵头带领学生团队参加各种活动,能够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起到较好的激发作用。对于学生团队活动参与而言,建议采取渐进式的开展模式,既可以从校内再到校外,同时也可以从本学院本专业到其他学院其他专业。对于活动设计而言,数字建模大赛以及创新科技大赛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此同时还能增进学生友谊,培养团队意识,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注入动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第三课堂
创新创业永远离不开实践,故此在学生的社会实践中,高校一定要引导学生主动融入社会,与企业的职工进行沟通交流,参观企业经营流程,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毕业前了解企业文化与行业发展形势,还能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其心中树立起社会的主人翁形象。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可以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例如美国州立大学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就建立了校内校外合作的培养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学校联系企业,政府在中间协调,三者协同共进,共同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这种学校提供理论知识,企业提供实践场地,政府完善沟通机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了优势互补,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三、结语
总而言之,创新人才培养是当前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推动学生服务社会,形成良好三观的关键一环。故此,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融合具有跨时代意义。高校教师应当正确认识到当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不足,通过优化课堂、丰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实践活动等手段,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强化学生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方.浅议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6(12)15-16.
[2]张瑶,樊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高教学刊,2016(3):213-214.
[3]吉玥.基于人才培养目标视域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4):56-58.
[4]陈水生.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J].科技视界,2016(23):46-46.
作者简介
胡清铢(1999.10—),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河南固始;学历:本科;单位:河南固始县志远粮油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