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小莹
摘 要:有很多人喜欢引用“七月流火”这个成语来表达赤日炎炎,骄阳似火的酷热难耐之情,误以为这个词语是指天气特别热。其实不然,这个成语恰恰指天气逐渐凉爽起来。《诗经?豳风?七月》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里的七月是指农历的七月;流,指向下运行;火,是一星宿名,即二十八星宿中的心宿,又称”大火“,每年六月的黄昏时刻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七月以后便渐渐偏西向下沉落,所以叫”流火“,这时酷热开始减退,天气渐渐的凉了起来。人们误用它是因为只看到字面意思,并不了解成语的出处。
关键词:词义 对象 色彩 表达 搭配 多义
成语是我国5000多年的文化凝结成的精华。它所含的内容博大精深,人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所以高考也加强了对成语的考察,高考命题人在命题时多会选取使用频率较高,报刊常见但有些人又经常用错或被部分人忽视的成语。干扰成语多为字面意义和整体意义与答案成语相近但又有细微差别的成语。所以考生在辨析时一定要详尽推究、细心分辨,从以下角度注意突破:
一、看词义,忌望文生义
这一点是考生最容易犯的错误。在理解成语意义时,要准确理解其中的关键语素,熟知成语的出处,很多成语的含义往往是特定的,望文生义是不行的。例如“洛阳纸貴”,本指晋代左思《三都赋》写成以后,抄写的人非常多,洛阳的纸都因此涨价了(《晋书 文苑传》)。比喻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不能将本词只理解成物价上涨。再如“三人成虎”《战国策 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意思是说。有三个人谎报市上有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讹传一再重复,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作事实。如果不了解这个典故只从字面意思就很容易理解为很多人在一起就会像老虎一样力量强大。
另外,注意抓关键字。核准成语中的关键字词,特别是成语中某些字的古义。如“屡试不爽”的“爽“是差错的意思,才会明白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危言危行”中的“危”是正直的意思;“登高自卑”的“卑”是低处的意思(登山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刊之论”的“刊”是古代“在竹简上刻字,有错就削,即更改”的意思,因此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不能更改或磨灭的言论,多形容至理名言。
二、看对象,忌张冠李戴
成语一般有固定的使用对象,或只能用于某类人,或只能用于某物或某事,或只能用于某种情境、某种行为。特别当语句中的成语作为定语的修饰对象时,就要侧重考虑成语对象的指向性。比如(2015年高考山东卷)本届展销会邀请到了安徽、浙江、上海等地知名企业,湖笔、宜笔、徽墨、宣纸、歙砚等文房四宝济济一堂。这里的成语就属于用错对象,“济济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不能形容物品。”豆蔻年华“专指女孩子十三四岁,“相敬如宾”只形容夫妻,“两小无猜“只用于少男少女之间,“巧夺天工“指得是人工作品,”鬼斧神工“指得是大自然等。
三、看色彩,忌褒贬失当
这里的色彩就是指感情色彩,首先必须弄清词语的感情色彩,中国的语言很有趣,同样表达会说话,“巧舌如簧”是贬义词,“能言善辩”就是褒义词;同样表达有智谋,“足智多谋”就是褒义词,“诡计多端“就是贬义词;同样表达坚持不投降,“坚贞不屈”是褒义词,”负隅顽抗”就是贬义词等等。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一方面注意看说话人的好恶色彩,因目的、场合、对象不同,表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词,表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词;否则就是褒贬失当。另一方面要分析所讲人和事是你希望看到的还是你不希望看到的。如”猝不及防“指事情突然发生,来不及防备,习惯上用于不好的事情,不希望出现的事情。病例:”被动挨打的尴尬,疲于奔命的险境,猝不及防的狂欢,让球队首场就经历了最长的一天。“让人“狂欢”是好事,“猝不及防”用在这就不当。
四、看表达,忌重复赘余
有些成语在运用中虽然符合句子的语境,但跟句子中某些成语(一般紧挨着该成语)的意义重复,造成重复赘余。比如:一是若句中已经出现了带有比喻性的成分,如“像”“如”等,一般就不再选择带有比喻词成分的比喻性成语。如不能说“好像如芒在背”;二是某些成语因为其本身已经含有了“令人……”“让人……”的意思,就不能与“令人”“让人”搭配使用,如“让人贻笑大方”。三是有些成语中的某个语素已经包含了句子某方面的意思,使用时不能出现重复。比如不能说“我们的责任责无旁贷”,“我有难言之隐的苦衷”,“一群芸芸众生”等等。
五、看搭配,忌功能混乱
一个词语依据自身的词义、词性和语法关系,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不同,搭配关系也不同,如果脱离了固定的搭配关系和语法功能,就容易造成搭配失当和功能混乱。如“望其项背“”善罢甘休“”同日而语“一般多用在否定句中,这是语言习惯。另外要细研成语本身,辨明成语词性,了解应作何成分,可修饰哪些词或者可被那些词修饰。如”指手画脚“是动词性成语,作谓语,不能用来修饰其他词;”同心同德“”“深思熟虑“只能作谓语,不能带宾语;”津津乐道、耳濡目染、司空见惯、漠不关心“等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不约而同”只能做状语等等。
六、看多义,忌顾此失彼
有些成语含义不是单一的,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有的甚至感情色彩相反。对这类成语,要全面把握其多种含义及其不同的使用语境。比如“短小精悍”,既可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有力,也可形容人身材矮小,精明强干;“秀色可餐”既可形容女子容貌非常美丽,也形容景物非常优美;感情色彩方面的比如“粉墨登场”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原意为中性词,比喻义就成了贬义,因此考生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判断使用是否正确。
成语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正确使用成语需要学生时代的大量积累,高考以此考察考生,实际上是为了促使我们每个中国人传承发扬祖国传统经典文化,这也是笔者赘述此文的原因。
参考文献
[1]胡双宝.从“七月流火”说到古语今用[J].考试(双语读写),2014(12).
[2]何训华.“七月流火”词义嬗变杂识[J].语文学刊(教育版),1999(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