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孟武
【摘 要】目的:总结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2016年7月-2017年8月期间收治8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为例,均分为三联组与常规组各40例,三联组患者予以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治疗,常规组进行常规治疗,对比疗效。结果:三联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Hp根除率均高于常规组,且三联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效果较高,且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治疗安全有效,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三联疗法;疗效;Hp根除率;不良反应
消化性溃疡为消化内科常见病症,其病理特征为十二指肠或者胃内部形成慢性溃疡,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反复发作上腹痛。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日益改变,消化性溃疡发病率日益增长。临床针对该病治疗方法多,但由于消化性溃疡跟Hp(幽门螺杆菌)感染存在密切关系,一些常规治疗对Hp根除效果并不显著,因而临床效果受到一定影响,本文主要总结采取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6年7月-2017年8月期间收治8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为例,均分为三联组与常规组各40例。其中三联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8-71岁,平均年龄(44.6±3.7)岁,病程时间3-124月,平均病程(36.4±6.4)月;常规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27-72岁,平均年龄(44.4±3.5)岁,病程时间3-128月,平均病程(35.8±6.3)月。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对比价值。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运用常规药物治疗,包括阿莫西林、甲硝唑、雷尼替丁等。其中,阿莫西林用法同上;甲硝唑(上海信宜万象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1020379),2~3片/次,3次/d。雷尼替丁(浙江瑞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0472),1粒/次,2次/d。
三联组患者为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联治疗,奥美拉唑(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4871),20mg/次,2次/d;阿莫西林(珠海联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44021351),1000mg/次,2次/d;克拉霉素(浙江震元制藥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8305),200mg/次,2次/d。联合服用1周后,改为单独服用奥美拉唑3周。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给予常规饮食、心理护理,并加强运动指导。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Hp根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疗效判定:①显效:所有溃疡面都已愈合,胃镜下发现溃疡消失或只有一些瘢痕;②有效:溃疡面大部分消失,缩小面积为原来溃疡面积的一半以上;③无效:溃疡面与之前无明显变化,甚至扩大。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 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均值±标准差()和百分比(%)表示,用方差t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常规组患者治疗显效21例、有效12例,无效7例,三联组患者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26例、13例、1例,三联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7.5%)高于常规组(82.5%),P<0.05。
2.2两组患者Hp根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三联组患者Hp根除率(87.5%)高于常规组(72.5%),且三联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5%)低于常规组(12.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增多,消化性溃疡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该病主要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引起,现阶段临床可采取一种质子泵抑制剂与两种抗生素的三联疗法进行治疗,重点在于抑制患者胃酸分泌,并有效清除幽门螺杆菌。
本文三联疗法药物选择为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其中奥美拉唑为质子泵抑制剂,其作用机理是与H+-K+-ATP酶可进行可逆性结合,从而使此酶丧失活性,胃壁细胞内的H+则无法进入管腔内,达到迅速抑制胃酸分泌的目的[1]。克拉霉素为抗感染药,可抑制消化链球菌及支原体,相对于红霉素来说,其对于一些革兰阳性菌的抗菌效果较好。阿莫西林则为广谱抗生素,抗Hp效果明显,可直接作用于Hp,在细菌增殖中抑制RNA转译细胞壁蛋白的活动,从而阻碍细菌的有丝分裂,达到杀菌的作用[2]。通过口服的形式应用阿莫西林,胃肠道吸收更好,从而在抑制或者根除革兰阴性杆菌的效果较强,达到杀灭Hp的目的。
总而言之,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效果较高,且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治疗安全有效,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何丽敏.瑞巴派特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老年胃溃疡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23):98-99.
[2]肜祎.西医三联疗法配合针灸治疗胃溃疡的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38(12):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