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及其实现路径

2018-10-21 09:40高地
中国高等教育 2018年17期
关键词:共同体命运理念

高地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人民关于人类美好前景和发展方向的构想与期待。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要在最大范围内寻求利益共识与价值共识。开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既需要加强主阵地建设,也需要加强主渠道建设。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背景下,在把握世界格局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理念与新方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要在最大范围内寻求利益共识与价值共识。而青年作为社会的主力军,其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推进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是增进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共识、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环节。

新时代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的重大意义

在大学生中开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既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创新发展的时代需要,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更是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社会文化心理需要。

开展新时代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创新发展的时代需要。高等教育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创新发展,既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思想引领与行动纲领,也要把握时代脉搏,深刻认识时代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在对中国发展现状和世界发展趋势精准把握的基础上所作出的共识性价值理念的判断。另一方面,当今世界联系日趋紧密,各国之间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国际关系格局,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马克思“真正共同体”的过渡阶段,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世界范围内国家、地区、政党等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体系中所达成的利益共识与价值共识,是未来国际关系与国际秩序建构的伦理基础。推进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世界一流学科,必须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发展趋势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本价值引领。

开展新时代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目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已成为时代之问,成为人民之问,更成为青年人、大学生之问。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有助于推动大学生深刻认识自身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认识到自身所承担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同时,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全球意识,使大学生既能够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当今中国和外部世界,更加开放、包容地面对他人,更加自信、积极地面对自己;更能够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在社会信息化与文化多样化的世界背景下,正确应对“中国威胁论”“国强必霸”“新殖民主义”等质疑,坚定理想信念,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的领导权、话语权与指导权。

开展新时代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是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社会文化心理需要。社会文化心理是广大社会成员在实践活动中基于价值与利益的切实需要,自发性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共同”社会意识。在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国家行为体与区域行为体之间存在着政治、安全、发展、文化、生态等问题上的共性理念。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就是要将这种共性理念传播给广大青年群体,使当代大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高度认同,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社会发展中的创造性和先锋性作用,逐步影响、直至带动整个社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从而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真正落地生根。一方面,推进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有助于增进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自信,促使广大学生群体充分认识到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作用,进而充分发挥中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群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认同,推动学生群体之间的“心相通”,进而发挥学生群体在社会中的整体性力量。

新时代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的核心内容

在新的时代背景中开展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要推动广大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全方位、系统性的深刻认识。整体上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关涉的内容众多,需要凸显的核心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意义。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新台阶,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改变,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准判断,是新时期中国领导人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为解决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交出的中国答卷,表达了中国对人类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与追求。这一思想“以其独特鲜明的理论价值,为我们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共同体的理论宝库、进一步开拓人类共同发展的新道路、积极拓展中国国际话语权、重构新型国际关系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时代价值。”首先,要让广大学生清楚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人民关于人类美好前景和发展方向的构想与期待,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的重要体现。其次,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战略意义在于促进世界范围内所有的国家行为体文明互鉴、民心相通,将全人类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与人类的秩序理念范式。“它超越了旧世界秩序局限于民族范式的‘小我利益观,真正实现了‘以天下观天下的‘大我人类价值观,是人类告别虚假的共同体到达真正的共同体的主体性活动过程。”

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实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理念是在时间推移和空间拓展过程中不断铺陈开来的,是在党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并得以发展的。从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内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内涵上涵盖了政治、文明、经济、安全、发展、生态、网络空间等多个领域,内容丰富。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全面论述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涵: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横向来看,上述五方面在概念上是平等、分立的,但是在内部存在着必然的逻辑联系,是并列、联系的。这一理念是中国发展、增强中国综合国力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发展、实现富强安康的必然要求,既符合中国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平融入国际新秩序的内在要求,又体现了当代中国对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的担当。纵向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共同体类型及其价值要求,同时又是诸种共同体精神和特质的综合化集结和辩证统一。因此,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就要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内涵及其精神實质传递给广大高校学生,通过理论的深入阐释与实践的丰富发展,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的解释力和说服力。

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路径。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容,中国积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大致包括五个方面,即政治上,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经济上,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文化上,坚持包容互鉴,促进文明发展繁荣;安全上,坚持共建共享,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生態上,坚持绿色低碳,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事实上,国家围绕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这一命题,推动开展了诸多的实践工作。比如,与各国建立“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开展同其他国家与区域的共同体建设,提出打造中国——越南命运共同体、中国——巴基斯坦命运共同体、亚太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等。让学生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路径,有助于大学生群体深刻认识党和国家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增进大学生对这一命题的深切认同,进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的顺利开展。

新时代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的路径

开展新时代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要充分观照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注重教育的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具体来看,需要优化教育理念,完善教育方法,创新教育话语体系。

推动本土与世界相统一,优化教育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限于民族共同体,更是区域共同体,是世界范围内的人类共同体。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工作时,既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对外宣传的理念、原则、方案,深刻认识中国现有的成就、面对的问题、未来的潜力,也要站在全球视角下,推动大学生群体了解他国经济与文化发展状况,对世界发展状况进行精准把握。一方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教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和而不同”的思想理念,更来源于马克思的共同体理念以及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可以说,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突出这几方面的教育内容,既有助于加深广大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刻认识,又能够在广大学生深切认同的范畴下,增进大学生群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认同与社会认同。另一方面,要站在全球视野下,在尊重、了解他国文化的基础上,加强世界先进文化与文明教育。同时,持续推动国家间的教育沟通合作,与相关国家保持教育领域的长期合作。通过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推动大学生深入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以理解为纽带,架设民心桥梁,使大学生深刻认知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人类幸福、未来发展的巨大现实意义。

推动教学与实践相统一,完善教育方法。开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既需要加强主阵地建设,完善课程教育教学;也需要加强主渠道建设,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推动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刻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与实践方式。从课堂教学来看,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从其五方面内涵、典型案例如“一带一路”“亚投行”、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意义与具体措施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关键问题开展教育,特别要结合新时代的背景,在核心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时代阐释。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作用,通过不同学科的讲授,推动广大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他国的文化与制度,在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生态学等课堂上,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状况进行系统的学习,以深入理解文化的差异、社会制度的异同。从课堂外的实践活动来看,应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深化学生对共同体概念的理解,比如,打造班级、年级、学院范围的共同体,组织以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等为主题的班会,让大学生在实践中生成对共同体理念的深刻认同;开展课堂活动,对贸易战,经济危机等进行小组研讨,给出对策建议,从而深刻认识经济共同体;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正确的义利观教育,培育共同荣辱、合作互助、结伴不结盟、真诚相处、共同安全的校园文化;进行社会实践,以保护环境、应对全球变暖、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等为主题,进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生态观教育等等。

推动转化与适应相统一,创新教育话语体系。任何理念与思想都要以话语为载体,运用何种话语开展教育涉及教育的认同度与有效性。在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向教育话语转化。这就需要既注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独立性,同时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教育的融合性,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等教育内容紧密结合。此外,教育话语也要适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视野。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特别是外交思想的核心部分,其区别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治理、“中国梦”等思想的关键,在于其不仅着眼于中国的发展现状,更提出了一种“世界梦”,所以必须在世界维度、全球背景下,拓展教育视野,深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话语体系的创新更迭。

参考文献:

[1]邵发军.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7(4).

[2]黄婷,王永贵.人类命运共同体:一种世界秩序的话语表达[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5).

[3]王泽应.命运共同体的伦理精义和价值特质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9).

猜你喜欢
共同体命运理念
爱的共同体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被命运“扼住”的小意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论命运
进化决定恐龙的命运
用心处事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