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苏洲
摘要: 中共中央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大学生做为国家高素质、高能力人才的主要群体,其法律素养、法律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我国依法治国的建设和整个社会知法守法的氛围。本文分析了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与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升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对法律基础知识掌握不足。近年来,虽然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法律基础知识课程,使得大学生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已有的调查统计资料显示,高校的法治教育还未能充分发挥其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法律信仰、形成法律能力的应有功能。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大学生对法律的理论知识了无兴趣,他们对刑法、民法等與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知之甚少。高等教育一直在强调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真正涉及到法律层面的教育还是少之又少。
(二)对法律信仰不足。社会上存在部分违法乱纪的不良现象,动摇了大学生树立法律信仰的决心。媒体的过分炒作,对社会不良现象消极的引导,使民众包括大学生在内对法律的威信产生了怀疑、排斥,觉得法律是虚设的。各种以权代法、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恶劣事件的大肆渲染,使大学生更加相信权力与关系的作用,造成大学生群体对法律丧失信心,法律信仰缺失。
(三)维权意识不足,守法意识淡漠。法律知识的欠缺,造成了大学生维权意识的弱化。许多大学生对于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对法律的认知粗浅,对许多违反犯罪行为的性质辨别不清,忽略了法律这种既制裁犯罪行为同时又保护合法权益得工具的作用,所以部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遭到非法侵害时,不会主动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多数情况下只是自认倒霉,?或是选择“私了”方式解决问题。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分不清违法和犯罪的界限,一些大学生常常做出触犯法律的恶劣行径,这也是为什么一些恶性的故意伤害罪和故意杀人罪在校园里时有发生的原因。
(四)学校对大学生法治教育重视不足。虽然目前高校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做为公共课开设,但这门课授课方式基本是纯粹的理论教学,课程的侧重点大多强调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对法律基础知识有所忽视。由于配套实践活动不足、参与法律实践渠道不畅,学生参与程度基本缺失,因此对学习法律课程缺乏热情,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去了解、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另外,“思政课”教师大部分没有法律专业背景,缺乏对法律知识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对法律知识的教学、教法存在局限。这也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和维权能力的提高,一旦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需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问题,学生难以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解决现实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二、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学习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大学生自身要通过课堂内外的各种途径和渠道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来感受法治精神的魅力,以及在法治环境下生活的幸福感和安定感。学校应当多宣传现实社会与学生本身有直接关系的法律知识,可以开设法律讲堂,传授学生们最感兴趣的法律知识,让大学生普遍认识到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可以在学校开设法律咨询处,让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寻求法律的帮助,并通过法律咨询处得到解决。同时这种方式也能够从实际中让学生愿意主动学习了解法律知识,通过学习法律知识避免自身不必要的损失和维护自身权益,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二)树立对法律的敬仰。法治素养的提升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输,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以及完善人格的教育。树立大学生的法律敬仰,需要学校、政府、社会媒体三方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知更多地来源于高校本身的各项管理制度,而规章管理制度的合法性,实施程序的恰当性,则是大学生在实践中建立法律信仰的最直接感受。所以高校在建立各项规章制度时应该从法律的角度出发,做到合法、合规。政府有关部门在对大学生的法律教育中,应当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利用当地法律社会资源,为学生上课、讲座,用他们法律工作中的案例,在学生中树立法律的威严,剔除社会上的各种妨碍法律公平公正的干扰,促使他们树立对法律的敬仰,从而促使大学生树立学法、知法、守法的自觉性。新闻媒体应加强对法治理念和法律知识的宣传,正面引导大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法治精神,培育其坚定的法律信仰。
(三)提高法律基础课堂的教学质量。1、明确课程重要性。学校要将大学生法制教育与文化专业课教育放到同等地位,加强对法制教育的投入,端正教师及学生对法治教学的思想态度,让他们从内心明白法制教育的重要性。2、增强师资力量。配置法律专业教师,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能把专业的法律知识传授给大学生。引进律师、法官、检察官为学生授课或做专题讲座,提高学生适用法律能力。3、改变教学模式,与时俱进。改变老师只是一味的讲,学生只是应付的听的学习方式,用更有趣味更具有互动性的方式将法律知识传授给学生。运用以案说法、以案解法、法案结合的模式来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法律知识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达到掌握法律知识的目的。
4 结束语
依法治国,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国策。建设法治国家,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全民才会牢固树立起对法律的敬仰,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知法守法,意义重大,全面开展法治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王丽霞.高校提升大学生法制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探析――基于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9):52-54
[2]周艳华.浅析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及培养路径《新农村:黑龙江》2012(10):33-35
[3]魏连俊.当代大学生法治精神培养的困境及解决对策法制博览,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