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丽华
摘 要:德育教育是我国近年发展教育事业的核心,其与传统教学理念及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德育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成果,还对学生在家庭、班级上的自我表现及感受有较大的影响。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不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也难以取得使得的德育成果。因此,需要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中小学 德育教育 现状分析 解决对策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了目前教学工作开展的关键,旨在增强学生的身心素质。中小学教育一直是我国开展教学工作的重点,其思想道德正处于启蒙阶段,教师需要通过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对其个性进行培养,强化德育工作效用。[1]
一、中小学德育教育现状
1.缺乏德育教育意识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需要由专业方面的意识作为基础,就中小学德育教育来说,很多教师深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无法贯彻落实德育教育工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个学科的教师都以提升学生的学科成绩为主要目的。在设置教学形式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这种思想尤其在数、理、化科目中被明显地体现,理论科目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重点就是了解学科知识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缺乏德育培养意识。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过于注重自己的学习成绩,同学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好胜心理使得学生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提升学科成绩上,不注重自身德育素质的培养。
2.工作流于形式
德育教育作为中小学教学的重要部分,虽然很多学校已经将德育教育纳入教师工作任务中,但实际上,这种工作还是停留在表面上。中小学教学虽然有较多的理论制度作为教育管理支撑,但是德育工作的渗透并没有达到教学要求。甚至可以说,部分教师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刻意忽略德育教学要求。对于德育教育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意识。但是这种看似简单的教学要求,却难以在实际工作中落实。中小学教师大多为青年或者中年教师,自身在生活和工作中会存在一定的情绪。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会将生活情绪带入到工作中。这种方式不仅难以渗透德育教育,还会使得学生自身的德育意识受到负面影响。[2]
3.受文化多元化影响
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多元化社會逐渐形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虽然长期处于校园空间,但是还是会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虽然渐入佳境,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却难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会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还可能会被社会文化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多元文化的优势就难以发挥,反而会给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带来负面作用。
二、中小学德育教育途径
1.建设校园文化
中学生和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对于学生来说根深蒂固会留存于其思想层面。学生长期处于校园空间中,会受到校园文化及活动形式的影响。在开展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就不能将教学内容停留于课堂上。学校需要认识到校园文化对德育教育工作的推动作用。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和负责人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使得学生能够在文化氛围中使得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学校可以在校园宣传栏中悬挂标语,激励学生学习,并且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上的影响经常是不经意间就能形成的,因此,学校要从各方面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2.加强学科联系
虽然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表现地一根筋,无法对学科进行串联。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引导者地位,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就需要发挥自身的作用。德育工作在语文学科中可以利用寓言故事进行延伸,使得学生能够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及道理。音乐教学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韵律美,培养其审美意识等。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则能够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团结能力。因此,教师就需要明确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得不同的学科都能够发挥德育教育价值。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占据主体位置是教学的必然,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及尊重,让学生亲身体验德育内容及形式。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思想,通过教学测验及实践使其发挥自身的个性。然后教师需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其能够通过自身的感受,获得德育体验。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使其能够表现自我。学生还能够进行自我评价,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3]
结语
德育教育工作并不仅是一种教学形式,而是一种需要深入渗透的思想式教学内容。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教育中的干扰因素,学校要创建校园文化,给予学生思想上的感染。教师可以使得学科教学相互联系,组织教学活动,强化德育教育的思想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庆勇.关于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反思与建议[J].学周刊,2016(08):224-225.
[2]宋翠丽.我国当代中小学德育的现状与展望[J].学周刊,2011(02):87.
[3]张厚莲.浅谈中小学德育现状及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3(02):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