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星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标对教学效果的要求也随之逐渐提升,其提出要在教学中开展有效的探究性教学,达成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发展。而为了达成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就要能结合教学实际,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开展探究式教学。本文对探究性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探究式教学;教学研究
探究式教学突出的强调了学生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符合生本课堂的创建理念,还可以对学生的思想思维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而对于道德与法治来说,其是一门注重理论关系研究的学科,若教师以单纯讲解作为主要教学方法的话,就可能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感到迷乱,使得学生对教学的过程产生厌恶感。而探究性教学在发动学生参与的过程也会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调动,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所以教师就可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将探究式教学运用起来,就可以有效的对学生的兴趣进行调动
一、结合有效资源,创建问题情景
探究式教学探究的对象是从相应的课程中所发掘的问题,相应的为了保证探究式教学的顺利实施,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辅助学生找到具有较强探究意义的问题。进而再将相应的问题结合有效的教学资源进行展示,给学生创建一个适于探究的问题情境。而对于《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来说,其在教材内容上采用的设计方式即为文字加图片的方式来进行,所以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就可以将教材利用起来,结合图片创建问题情境。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实际中,也可以将多媒体利用起来,从网络上搜集一些合适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进行观看,达成情境的创建。
例如,在“师生之间”这一课中,教师就可以根据书中配图进行展示,为学生营造相应的问题,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悟师生之间所存在的情感,回忆与教师所处的点滴。这本身就可以应用为一种情境,为学生提出一些关于如何了解教师,达成师生感情促进的相关问题,使学生对之进行解答。又比如在“探問生命”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来为学生展示沙漠中的胡杨与顶开岩壁顽强生长的植物嫩芽的图片,使学生感受生命的伟大。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展示近些年由于人类活动导致濒危和灭绝的动植物的图片,使学生感受生命的脆弱。在其中为学生创建相应的探究情景。
二、教师积极引导,给予探究方向
探究式教学所培养的是学生的探究能力,其主要的执行者是学生,而教师在其中也需要能明白自己在探究式教学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虽然不同于传统教学中教师全盘负责教学的方式,但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也要能明确如何实现自己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作用。在初中阶段的学生,其本身还并不具备很强的独立探究能力,在面对一课的知识内容进行探究时,若教师没有给其指明方向,学生就很容易不知道如何下手,这就导致学生的探究学习无法顺利实施。所以在实际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结合启发性的语言和问题提出,为学生指明探究的方向。
例如,在“法律在我们身边”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达成对学生探究过程的辅助,教师在教学前可以先根据这一课的知识性内容进行分析,设计几个有效的探究性问题,让学生以这几个问题为探究线索,来进行对本课内容的教学。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关于法律的介绍。所以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就可以根据法律的特点设计以下的问题:1、法律是什么?2、法律有什么特征?3、法律与其他的规则有什么不同,如班规校纪。4、你知道哪几种法律?像这样,让学生以这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若出现困境,教师要能及时帮助其进行解决。
三、有效设置分组,开展合作探究
探究式教学除去学生自主探究之外,其还有一个重要的构成是合作探究。由于中学课程设置的复杂性,在让学生进行独自的探究时,其面对较为困难的知识,其往往会很难顺利的进行。而在这时,若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将群体的智慧发挥出来,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来达成对思想的共鸣,就可以实现对学生探究效果的有效提升。同时在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的过程,也可以对学生的小组协作能力达成有效的训练,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很积极的意义。
例如,在“积极奉献社会”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实现对学生协作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发展,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进行这一课内容的探究。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就可以按照学生的具体发展情况进行分组,确保每个小组的总体水平相似。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发动学生进行竞争。
综上所述,为了达成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实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就要能明确探究式教学的意义。在教师实际中,教师要能够结合身边的有效教学资源,创建一个问题情境,为探究式学习打好基础。教师也要能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给与学生积极的引导,为其指明探究方向。教师还要能明确合作学习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邵永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互动式教学的应用实践[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25):90-91.
[2]吴佳佳.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7):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