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巍华
摘 要:如果说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那么我想大多数人脑海中的第一个词就是“高效”,各行各业的人都在追求高效工作、高效生活、高效学习的方式方法。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新课改也提出了构建初中数学有效课堂的教学改革建议,希望教师可以从长远角度出发,通过全面开发初中生的学习潜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本文将从优化初中生的预习质量、组织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探究、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总结三个角度分析初中数学实现有效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 有效教学 策略探究
有效教学是指超出一般平均课堂教学水平的教学活动,以学生愉悦、幸福的学习心理为基础,以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为基本特征。数学是初中生普遍缺乏学习自信的一门学科,学生习惯以被动接受与死记硬背接受数学知识,但是却随着数学知识众多、学习难度加大发现这种学习方法不再适用,而且还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学习负担。由此,人们提出了减负提效的教学改革要求,要求教师还权于学生,通过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潜能促进教学效率的稳步提升,使其在成功的探索经验刺激下形成积极的学习情绪,保证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始终处于最佳学习状态。
一、优化初中生的预习质量
预习是初中生为了有针对性在课堂上听讲而展开的预先学习行为,但是大多数初中生却并不知道预习的意义,简单地将阅读课本内容等同于数学预习,导致预习行为无法对有效教学改革产生积极作用。对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加强预习干预指导,为学生展示自己预习新课时的思维过程,以便学生模仿应用,直到帮助初中生形成良好的预习能力,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就如在“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教学中,初中生需尝试以字母代替常规的数字展示运算定律知识,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为了明确初中生的预习目的,笔者以“阅读教材内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通过具体问题情境推演用字母表示数的思维过程,正确用字母表示数;规范用字母表示数的书写方法,形成符号意识”布置了几个预习任务。然后,学生便需在理论表述与例题引导下自主学习本课新知。值得一提的是,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每个章节中都有一定数量的习题,所以笔者鼓励初中生自主完成习题、例题解答,以便检测自己的预习效果。如果学生在解题活动中出现错误较多,则需反思自己的预习效果,展开二次预习。
二、组织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儿童内心深处都有课堂探究与发明创造的学习欲望。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违背了初中生对自主探究活动的渴望,总是将他们看成是接受理论知识的“容器”,压制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那么初中生是很难调动自己的学习思维的。但是,如果我们利用学生的认知不足组织了数学探索,让学生们亲自经历了知识生成过程,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那么学生势必会产生愉悦的学习心理,还会自发进入活跃的思考状态。因此,组织学生展开课堂探究便是我们在優化学生预习行为之后,为落实有效教学所应作出的第二个教学改革。
就如在“比较线段的长短”一课教学中,本班学生都知道线段是由一定的长短关系的,但是却不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数学原理。于是,笔者将5名学生分成一组,鼓励学生自主在教室内确定两个测量点,设计判断两点距离问题的探究计划,而大多数学生都认为直接连接两点的线段代表着两点的距离。为了让学生意识到零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概念,笔者随机选择了两点,通过曲线、折线等引导学生测量了相关长度,对比线段距离,由此得出了正确结论。
三、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总结
纵观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意识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师少之又少。每个教师都致力于扩充课堂知识容量,忽视了及时总结在查漏补缺与提升教学效率方面的积极作用。在有效教学改革活动中,任何一个教学环节都有可能影响我们的实践探索效率,所以我们应该主动发挥课堂总结的知识补充与效率提升作用,还要发挥初中生的学习能动性,鼓励学生自觉展示数学学习效果。
在“比较线段的长短”一课教学中,笔者利用五分钟时间引导学生回顾了本课知识,而大多数学生都对线段代表两点距离,以及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两个通过探究学习得到的数学知识印象最为深刻。然后,笔者以电脑学生总结了利用圆规、直尺绘制、测量线段的方式方法,汇总了计算线段长度的数学算式,梳理了线段的和、差、倍、分这几个关键词的意义,进一步优化了学生的数学认识。同时,学生也可提出个人疑问,笔者会随堂解答。
总而言之,有效教学实际上是实现生本教育,优化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改革策略,对初中生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初中数学教师应以工匠精神分析预习、课堂教学、总结甚至是数学练习、考试等多种教学因素对教学效率的具体影响,优化因素组合,稳步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海平.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6):37.
[2]周士红.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有效课堂——以反比例函数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