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丽莉
摘 要: 我国《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这里的探究应同时指探究活动和探究技能,而科学探究技能既包含心智技能又包含动作技能,即动脑又动手。这种以探究为为主要方式的教学形态应该是:学生滿怀好奇,通过观察、实验、推测、交流、解释与表达等科学过程,主动构建和不断改进他们自己的认知的科学实践。
通过十几年的课程改革,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小学科学教师以此为指导思想,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努力探索,创设能够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辨能力,追求课堂教学实效。下面的课例就为我们提供了推动课程发展,提高科学教学质量的宝贵经验。
案例:五年级研究磁铁磁力的大小
课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不同形状的磁铁,知道了磁铁能够吸铁的性质,也了解了磁铁能够指示方向,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
教师拿了一个摔断了的条形磁铁,问学生磁铁的哪端磁力比较大。
一、聚焦话题——在矛盾中发现问题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磁铁的两端磁力比较强,但并没有关注到摔断后的磁铁是否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其它不同部位的磁力是否相同,这样的情境学生自然感觉新奇,于是触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自然融入情境。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前面的对磁铁的认知,通过比较、观察,产生思维碰撞,意识到磁铁的不同部位可能磁力大小不一样。摔断后会不会对它的磁极和磁力大小产生影响?这是他们脑海里提出的真问题。
二、大胆猜想——碰撞思维火花
针对老师的问题,学生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大部分学生依据磁铁的性质指出磁铁依旧是两端磁力最强,中间磁力比较弱。也有少数同学认为摔断的那端磁力会比较弱。学生的推测出现了分歧,这正是教师所希望的。教师顺势引导学生相互探讨,彼此质疑,是他们要探究的问题更有指向性,大大调动他们探究的兴趣。
三、制定实验计划——动手前先动脑
①确定研究主题。条形磁铁上有太多的点,我们不可能逐一研究。而要选取几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点。
②设计实验方案。在课堂上,小组成员依据研究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前面研究磁铁两端磁力大小是挂回形针,部分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了这个方法,可是怎么挂难住了学生。不能像先前那样,一托盘回形针将磁铁放进去就行,点比较多,得逐一去挂,所以要将磁铁先立起来固定,这也是个难题,不过教师早想到啦,但老师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解决方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用硬纸板将磁铁粘贴上去,固定在铁架台上,难题迎刃而解。
也有部分学生想到,那样操作比较麻烦,还有更简便的。将五枚回形针一字排开,然后平行移动磁铁,先被吸上的那点肯定磁力最强。
诚然,孩子们在阐述实验方案时,总会有或多或少的问题,但老师设置的问题都具有一定坡度性,学生能自己解决更好,若不能教师适时点拨,引导他们相互纠正并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从而培养学生考虑问题全面的思想方法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③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在设计好实验方案的基础上,提醒孩子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师生归纳梳理出:回形针要挂在磁铁的同一面。器材轻拿轻放,不得掉在地下,实验后把仪器统一放好。实验时,应注意观察,当回形针刚好脱落时,记下此时该点所挂回形针的数目。小组实验时要分工明确,密切配合,边实验,边记录。还要多次实验,取平均值。
四、分析数据——引爆思维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数据分析就是在探究活动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最终发现和解决探究问题的过程。
将数据转化为证据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本课难点是学生学会利用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为此教师采取如下策略,
(1)分别用表格和折线图分析数据,引导学生把数据转化为证据,发现规律,建构科学概念。折线图可以呈现磁铁不同位置的磁力变化趋势,非常有利于数据分析,制作折线图非本课教学内容,但具有直观特点的折线图既可让学生获得磁铁各点的数据,又能让学生清晰看出磁铁各部分磁力的变化趋势。接着老师将数据转换成柱状图,更形象直观地让学生发现磁铁不同部位磁力大小的规律。
(2)预测点和点之间的数据,看出磁力变化的趋势。教师追问:如果我在A点和B之间加一点,它的磁力会怎样?在C点和D点之间加一点又会怎样?发现规律,师生小结。用两种处理数据的方法得到相同的结论:磁铁两端磁力最强、中间磁力最弱,科学家把两端磁性最强的地方,叫做磁极。
本节课是有效的科学教学,学生的主动学习是根本,而这种主动的核心是思维,基于思维的教与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在探究式科学学习中,其核心活动思维贯穿教学始终。学生的动手、动嘴、动笔是动脑的基础;因为动脑,动手、动嘴、动笔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动脑将这三者之间建立联结,解决问题,建构学生自己的认知。
科学的方法是什么?就是科学的思辨、证明或证伪过程。科学方法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和假设,第二步是根据提出的问题去找数据,第三步是做分析、检验假设的真伪,第四步是根据分析检验的结果做出解释,如果结论是证伪了当初的假设,那么,为什么错了?如果是验证了当初的假设,又是为什么?第五步就是写报告或者文章。这个过程讲起来抽象,但是,老师会花时间给实例、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
培养科学的思辨能力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个小学生对我们当地的气候感兴趣,她就做了一项研究,把南京一年12个月中每月降雨量、温度的历史数据收集起来,然后计算每个月的降雨量的最高、最低与平均值,计算每个月温度的最高、最低与平均值,然后再分析这些跟南京的其他天文、地理情况的关系,写好报告以及讲解文稿,她在全班同学前讲她的这些分析结果。这样的课程项目研究与讲解是非常好的一种训练。实际上,她在小学做的研究与写作跟当教授做的事情,性质差不多。人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小学生的科学启蒙最根本的就是思维方式的启蒙。小学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小学生基础性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责任,为此,我们每一位小学科学老师都应当为之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