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旅游的村庄规划研究

2018-10-21 02:46陈鼎亚
装饰装修天地 2018年24期
关键词:村庄规划乡村旅游研究

陈鼎亚

摘 要: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目前大多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已不再单纯的从事种植、养殖业,他们的收入来源方式多样化。乡村旅游的独特性顺应了现代市场的需求,体现在乡村旅游具有多样性的旅游发展模式。

关键词:乡村旅游;村庄规划;研究

1 引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发展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能够起到推动乡村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就业岗位、提高村民收入等多方面的作用。

2 乡村旅游的本质解读

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改革进入深水区以来,旅游更多地被纳入促进经济增长的第三产业来发展。虽然旅游能够有效带动地区经济增长,但是过分看重旅游的经济属性,必然会使得部分城市不惜一切代价,以经济效益为核心追求来发展旅游产业,这种饮鸩止渴的行为不利于旅游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旅游是自古便已形成的一种社会活动现象,虽然现代旅游形式和内容与古代有所不同,但旅游活动的受众广泛性从古到今都未曾改变。在现代生活中,旅游是一种重要的娱乐休闲方式,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文化性、社会性。谢彦君指出,旅游的本质是人们在闲暇时间进行的一种休闲体验活动,不同于一般体验,旅游体验是基于时间闲暇与地域变化而言的,体验是旅游的本质。

3 基于国内外案例的旅游发展历程归纳

从美国的公路乡村游到英国的田园游,从日本体验式农场游到台湾的养生游等发展案例,总结出各国(地区)乡村旅游在各个历史时期具有“同质到特色、小众到大众、规模到品牌”的阶段发展特征,同时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沈阳乡村旅游规划实践探索包含三个发展阶段:观光兴起阶段——以近郊区农场为主,群体以贵族阶层为主,从贵族度假游向大众休闲游过渡发展;体验发展阶段——专业性的休闲农场、庄园兴起,汽车普及多出现在远郊,乡村旅游规模化、类型多样化、产业化,休闲观光游向体验游过渡;文化成熟阶段——拓展了操作、体验、教育等旅游产品功能,乡村旅游功能复合化、品质化、正规化,从乡村旅游活动逐步发展形成乡村旅游文化。

4 基于乡村旅游的村庄规划研究

4.1 以“农家乐”为主题的乡村旅游

4.1.1 农家小院

依据地方乡村风俗,建设高标准的农家小院。这种农家小院宽敞明亮、干净卫生、冬暖夏凉,使久居高楼的城市人有回“家”的感觉,小住乡村,感受浓厚的乡土气息。城市游客在此住农家小院,观看田园风光,过家庭生活,品尝农家乐趣。

4.1.2 田园风光景观

在现有基础上,扩展以下观光农业;结合春青冈栎、楠、毛竹、松、杉林植被区,适时举办毛竹节、青冈栎节等专题旅游节目;金秋时节,硕果累累,举办“毛竹游”,这种开放式毛竹园,让游人自己入园休闲,参与其中,意趣无尽;依据地势建成菜园、果园、农作物园等自然观光农业种植观察区,供给城市居民全家人种植、采集,使其接触自然,亲身体验田间劳作的乐趣。

4.2 以“生态农业游”为主题的乡村旅游

4.2.1 总体布局

规划结合耕地保护和自然风光的协调利用,农作物种植结合周边的传统风貌建筑、建筑庭院,构成的核心景观;形成以原村落的老建筑构成的传统风貌特色区和吸收传统乡土元素但又不失现代格调的新格局构成的新农村风貌区以及观光和体验并重的生态立体种养园的农业休闲观光园。

4.2.2 延续民居风貌,提升村庄整体格调

新农村规划充分尊重地方传统风格,提炼当地农村的环境特征,与环境相结合,提升村庄整体文化格调。在建筑整体布局中规划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池塘、现状保留建筑,形成院落空间格局使其图底关系能与原有建筑融合使得建筑肌理得以延续。

4.2.3 尊重农民意愿,合理安排建设用地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保证规划方案的实施就必须加强规划成果的可接受性。在规划中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如建房地点的考虑。在规划过程中,采用调查表的方式对村民建房时间和意向地点进行调查,充分了解村民的人脉复杂性对于建设用地选择的影响。通过不断沟通,合理安排用地时序。

5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新机遇

5.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指出: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在不断深化城镇化制度中,“三农”问题及乡村衰退中乡村文化的缺失依然阻碍着我国乡村健康有序发展。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通过对乡村历史地位和意义的科学定位,对乡村发展显示的研判和把握、对未来三十年乡村发展蓝图的战略性规划,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意见与发展方向。

振兴是内在活力的激发,是内生动力的培育和发展,不仅包括物质上的脱贫致富、生活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的改良与提升,更有内在凝聚力、創造力的壮大和提升。乡村旅游作为体现乡村文明与乡村性的创造力载体,能够促进整合乡村的资源、挖掘发展潜力、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及增强农民对乡村建设发展的参与性与凝聚力,以此有效发展农村农业经济、提升乡村风貌与提高农民收入。因此,乡村旅游主体思想高度契合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协同一体的的目标。

5.2 促进乡村旅游升级

2014年开始,中央到地方相继就出台了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政策。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辽宁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促进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沈阳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乡村旅游具有巨大市场潜力。乡村旅游规划作为旅游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编制好乡村旅游规划,对于有效整合乡村旅游资源,推动美丽乡村、宜居乡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5.3 重申乡村文化价值

2014年,党中央提出“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乡愁是民族的精神归属,乡愁的源头在乡村。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耕文明国家,在广大乡村有文化之根和根深蒂固的“乡恋和乡愁”。乡村是农耕经济的载体,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在乡村复兴的路上必须重新审视乡村文化的价值。

据不完全统计,当城镇化率超过50%的时候,传统的农村乡土文化、田园风光、农业景观就会成为稀缺的资源,农村将成为一部分人口返乡旅游、居住和创业的热土。而我国乡村景观与乡村文化应区别于西方国家的土地规模高度机械化的农庄模式,走发展“一村一品”的多样化发展道路。这就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本地生态、生产、生意、生活、生命等方面的特色化旅游资源。

乡村旅游的理念根植于城乡融合发展,通过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挖掘与提升每个乡村的差异化和丰富性、尊重与发扬乡村文明的整体性与文化的在地性,来吸引更多的城市人口反哺乡村。因此,乡村旅游无疑是保护和激发乡村文化活力的重要手段。

6 结束语

强调回归生活的村庄规划,本质上就是强调满足村民生活需求,保护并传承乡村生活文化,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必须重视村庄规划制定过程的民主化。因此,制定农村发展规划时,应该重视村民的主体性,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村庄规划,制定符合村民需求的村庄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 方明,刘军.国外村镇建设借鉴[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2] 王兴水.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4):48~51.

猜你喜欢
村庄规划乡村旅游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减量规划视角下衰落型村庄发展策略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基于微循环模式的村庄规划研究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村庄规划公众参与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