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齐文 杨艺馨 马晓
摘要:大学生恋爱现象日渐普遍。新媒体技术已融入到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对大学新生的婚恋观产生影响。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新生婚恋观的新特点。结果发现,当代大学新生婚恋观整体上是健康的,学生对婚前性行为、大学生同居行为以及同性恋接纳程度较高,对新媒体中报道的各种不良婚恋信息态度宽容,少部分同学的婚恋观存在偏差,婚恋道德丧失。高校亟需加强对大学生婚恋观的教育。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新生;婚恋观
爱情和婚姻永远是人类生活的主题之一,是男女双方维系情感的基本准线,它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幸福,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1]。绝大多数大学生正处于恋爱的年龄,谈恋爱是大学生的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自然体现[2]。当今社会,大學生谈恋爱早已成为一种潮流,在大学生群体中已十分普遍。
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认识、态度及行为倾向,构成了人们的婚恋观;婚恋观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新生的婚恋观正处于逐步定型的阶段,具有不稳定性,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孙小军等人[3]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证实了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及新媒体上大量的婚恋信息会影响大学生的婚恋观。在新媒体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发生变化:恋爱观呈现出片面化、功利化趋势、恋爱方式丰富多样、恋爱原因多元化、复杂化[4]等。因此,深入了解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大学新生婚恋观的影响,了解当代大学新生婚恋观的特点,探索适合当代大学新生婚恋观的教育方法,是高校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抽取211高校和985高校各一所,以大一、大二学生为被试,共计750人,剔除回答不完整、规律性作答的问卷,再根据测谎题去掉废卷,得到有效问卷707份。被试平均年龄为18.62±0.91。其中,男生占41.6%,女生占58.4%。大一学生占53.2%;大二学生占46.8%;理科类专业学生占66.1%,工科类专业学生占20.8%,艺术类专业学生占11.6%。问卷采取集体施测方式,数据运用SPSS20.0软件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一)大学新生恋爱基本情况
本研究中,处于恋爱中或谈过恋爱的大学新生占总人数的61.4%。在处于或有恋爱经历的学生中,谈(过)一次恋爱的学生有19.8%,谈过两次恋爱的学生占19.2%,谈过三次恋爱的学生占22.3%。
大学新生的恋爱动机,由高到低依次是:情到深处(56.7%)、满足心理或生理的需要(21.2%)、弥补内心空虚,寻求精神寄托(19.4%)、对方积极追求,不好意思拒绝(2.5%)。在面对喜欢的人时,有22.8%的学生选择勇敢追求,有23.3%的学生选择侧面表达,选择默默放在心里的学生占22.1%,有31.8%的学生选择视情况而定。
恋爱时最常用的沟通方式,有44.1%的学生表示倾向于选择面对面沟通,有54.5%的学生表示主要通过微信、QQ等新媒体沟通,有1.4%的学生选择通过书信交流。
有网恋经历的大学新生占8.1%。在有网恋经历的大学新生中,感觉“网恋很美好,目前情感状态稳定”的有33.3%;“网恋持续很长世间,但因为各种原因分手”的有31.6%;网恋经历“十分不愉快”的占5.3%。
(二)大学新生对恋爱行为接受程度
对大学生恋爱行为的接受程度,有44.7%的学生接受恋爱中牵手、接吻的行为,有24.6%的大学生接受恋爱过程有有偶尔的性行为,10.2%的学生接受恋爱中的同居行为,有20.5%的学生接受大学生结婚。在大学生婚前性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上,24.9%的学生选择了、“一时冲动,难以控制”;17.1%的学生认为婚前性行为的原因是“好奇、探究而已”,47.0%的学生选择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是因为“生理和心理的强烈需要”。
对于新媒体中报道的大学生同居、堕胎等新闻,有7.6%的学生认为同居、堕胎是“个人选择,正常”;有50.2%的学生表示“性是爱的一部分,但需要注意保护自己”;有37.2%的学生表示不支持这种行为,大学生应该自尊自爱;另外有5.0%的学生对此表示无所谓。
大学新生选择对象的依据,由高到低分别是:人品(59.5%)、才能(15.4%)、长相(12.3%)、工作(7.9%)、家庭背景(4.8%)。关于理想中的爱情和婚姻,有61.5%的新生认为理想的爱情是“充满理解和包容的心灵港湾”;有20.9%的新生理想中的爱情是“促人上进的动力”;认为爱情是“具有浪漫色彩的伊甸园”和“满足情感需求”的学生比例分别为8.2%和8.1%;另有1.3%的学生理想中的爱情是“事业成功的奠基石”。
(三)大学新生婚恋知识情况
大学新生获取婚恋知识的途径,有26.6%的学生通过家庭教育获取婚恋知识,有25.6%的学生通过朋友们之间的交流谈话获取婚恋知识,而通过网络视频、言情小说等渲染获取婚恋知识的占40.5%,只有4.5%学生通过学校教育获取婚恋知识。
(四)大学新生对网络上充斥的同性恋的态度
大学生对网络上充斥的同性恋的接受程度较高。接受的占38.2%,不接受的占31.7%,表示无所谓的占30.1%。在接受同性恋的同学中,有35.6%的学生认为“人各有志,不应该干涉他人生活”;有16.1%的学生表示“忠贞不渝的爱情不论什么形式都值得尊敬”;有17.1%的学生认为“同性恋为正常行为,没什么好奇的,对他人无害”。对于不能接受同性恋的学生,认为同性恋“不符合传统道德,违背自然法则”的有27.6%,认为“同性恋者是异端或者精神疾病,需要治疗”仅有7.9%,因为“对艾滋病的担忧”反对同性恋的比例为26.7%。
(五)大学新生对新媒体中充斥的不良婚恋信息的态度
当代大学新生对新媒体中充斥的不良婚恋信息的态度比较宽容。具体表现在:对待新媒体中报道的各种婚外恋信息,38.8%的大学新生认为其“违背伦理道德,坚决反对”;有47.2%的学生表示对婚外恋可以理解,但自身不会;有12.7%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另有1.3%的学生表示婚外恋是“社会趋势,十分支持”。对各类新媒体报道的大学生做小三的新闻,有56.9%的学生表示这种行为“违背伦理道德,应坚决反对”;有33.4%的学生表示这种行为可以理解,但自身不会这样做;另有1.0%的学生表示大学生做小三是社会趋势,十分支持;还有8.8%的学生对此类行为表示无所谓。
此外,大学新生对各类新媒体中报道的失恋后自杀、伤人行为的态度,有95.8%的学生不认同;仅有0.45%的学生表示认同,认为这种行为是正常的情感发泄,还有3.8%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大部分学生对待失恋还是比较理智的,但有小部分同学对待失恋的态度出现偏差,这是非常危险的,应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三、分析与讨论
(一)大学新生恋爱比例较高
大学生处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成年前期(18-30岁),此阶段是大学生们建立稳定快乐的两性亲密关系的关键时期。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新生渴望亲密关系,有恋爱经验的学生比例较高。大部分学生谈恋爱的动机基于情感、心灵的需要,在面对喜欢的人时,勇于追求爱情,也敢于接受爱情。在有戀爱经验的学生中,有半数学生在中学时代就已经开始谈恋爱,恋爱现象呈现出低龄化、普遍化的特点。
超过半数大学新生恋爱时常用的沟通方式是利用手机社交APP交流,新媒体技术正在改变着大学生的恋爱沟通方式。大学生网恋的比例较其他研究者调查的比例要低,原因可能在对“网恋”概念的理解不同,以往研究将网恋界定为“以网络空间及其电子媒介物为主要沟通手段的感情互动过程[5]”,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越来越深入地嵌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利用网络交流情感已成为常态,因此,不能简单的将学生利用网络交流简单地定义为网恋。
(二)大多数学生择偶理性,对爱情婚姻有合理的期待
大学生在选择恋爱对象时最注重对方的人品,其次是才能,再者注重对方的长相和工作,最后是家庭背景。大部分学生理想中的爱情是充满理解和包容的心灵港湾和促人向上的动力,认为婚姻以爱情、以共同的理想、志趣为基石。大学生择偶标准的主流还是健康的、理性的,注重恋人的内在品德和未来发展潜质;对婚姻恋爱的理解是健康向上的、理想化的。但是,还有少部分学生认为爱情是事业成功的基石,婚姻中经济基础、生理需要更为重要,甚至将婚姻做为获得政治利益的工具,婚恋观出现偏差,在进行择偶、恋爱、婚姻选择时过于功利化,把爱情和婚姻作为实现利益的手段,这种现象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大学新生性知识来源渠道复杂
正确的恋爱观与正确的性教育密切相关。性教育抓得越早的个体,其在大学期间具有更正确的恋爱观[6]。但是,长期以来,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性教育态度保守,缺少系统科学的性教育,大学生性心理成熟明显滞后于性生理成熟;部分学生通过色情网站、淫秽小说等渠道获取性知识,这对于大学生性心理健康发展极为不利。且网络上性开放文化的冲击、性道德观念的新旧交替,加剧了学生性心理的冲突,使学生性心理困扰凸显,严重者甚至形成性心理障碍[7]。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要重视对大学生的性教育。
(四)大学新生对婚前性行为接受程度高
过去大学生受传统婚恋观的影响,谈恋爱多为精神上的慰籍,观念保守、行为谨慎,恋爱中亲昵行为很少,贞操观较强,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更为谨慎[8]。当代大学生受网络多元文化的冲击,性爱观更加开放;且处于浪漫的恋爱渴求期,也正处于“性待业期”,性需求的意识较强,恋爱双方容易萌发性的冲动;加上离家外居的环境使他们的恋爱与性的发生几率大增,爱与性已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中自然会面临的人生内容[9]。新媒体中“性自由”的思想,使大学生对性的态度更加开放,对婚前性行为接受程度高,对大学生同居、堕胎等行为态度宽容,传统婚恋道德观逐渐淡化。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及至同居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五)大学新生对不良婚恋行为的态度宽容
对新媒体报道的一些违背婚恋道德的行为,如婚外恋、大学生做小三等现象,认为其违背伦理道德,应坚决抵制的只有半数左右的学生,另有半数左右的学生对此类行为态度模糊,甚至有少数学生赞同、认可此类行为。在新媒体上,一些不良的信息很容易被学生获取,很容易诱导大学生对性产生错误的认知,造成大学生对性的态度轻率、对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态度宽容。
(六)高校亟需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
拥有正确的婚恋观,是大学生家庭幸福的保障。新媒体挑战了传统的婚恋观,大学生甄别能力有限,新媒体传播的一些扭曲的价值观念,冲击了大学生的婚恋观,导致部分学生婚恋观发生扭曲,片面化、功利化的对待爱情和婚姻,甚者对一些违背婚恋道德的行为表示接纳、宽容。对于这种现象,高校要加强大学新生婚恋观教育。
婚恋观教育要注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高校可以开设婚恋教育、性教育课程或讲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同时,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技术手段,开设婚恋观教育、性教育的网络课程,建立婚恋观主题教育网站;在心理咨询中心网站、微博、微信开展婚恋话题的讨论;建立网络版、手机版校园报刊、广播和电视新闻,形式多样地加强婚恋知识的宣传;举办以婚恋为主题的微电影、摄影大赛等,建立一个综合性的、互动化的服务平台开展婚恋观教育,传播正确的婚恋观,让更多的大学生在新媒体婚恋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钱铮,张羽程.新媒体环境下90后大学生婚恋观及其教育对策[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27 (4):119-121.
[2]刘迅,刘子婧.新媒体传播对大学生恋爱观的影响及对策建议——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J].四川戏剧,2015 (11):142-145.
[3]孙小军,介科伟.高校学生恋爱影响因素的累积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16,35 (4):99-101.
[4]张天涛.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6 (14):92-93.
[5]卜荣华,姚本先.大学生网恋现象的探究[J].杜会心理科学,2005,20 (2):68-70.
[6]洪艳萍,魏国平,郑珍,潘亚琴.性教育的早晚对大学生恋爱观的影响[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 (36):117-120.
[7]杨艺馨,秦好洁,蒋嗣哀,林峻,郑茜.独立院校低年级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现状分析[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5,31 (8):22-26.
[8]王焕梅,谢赛银.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31 (5):129-133.
[9]唐璐嘉.大学生性爱观:一项质的个案研究[J].中国性科学,2015,24 (7):1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