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琢
摘要:常德地花鼓是活跃在湘西北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稀有剧种,它作为一种以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类民间说唱艺术,历史悠久、地域色彩浓厚。其唱词艺术特色鲜明,具有程式化、即兴性、幽默性等特点。笔者从弘扬和保护民族民间优秀传统音乐的角度出发,对常德地花鼓的唱词进行研究,以期利于其保護和传承。
关键词:常德地花鼓;唱词;内涵
常德地花鼓的唱词以欢乐情绪的倾吐为主格调,其唱本的创作无论是与音乐旋律的融合,还是与平仄声字的搭配,都要经过民间艺人的精心考量,尽管大都是口头文学语言,却不失精彩,富有内涵。本文将从唱词的内容、结构及其创作手法三方面浅析常德地花鼓的唱词形态。
1.唱词的内容
常德地花鼓的唱词取材于劳动人民的田间生产、日常生活和地方爱情故事,其内容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情歌,二是风俗歌。情歌是常德地花鼓最具代表性的歌曲,这类歌曲反映了劳动人民真挚淳朴的爱情;而风俗歌的内容广泛复杂,主要与湘西北地区的风俗活动息息相关。
情歌在常德地花鼓中占有相当大的数量,其内容包括:相互爱慕,表达爱情的;倾心向往,追求爱情的;坚贞专一,忠于爱情的等等。内容有三大特点:一是故事的完整性,叙述一个完整有趣的故事,表现劳动人民风趣质朴的性格以及嬉戏逗趣的乐观精神。二是内容的连贯性,通过对白、舞蹈将整个故事联系串在一起。三是演唱的口语性,常德地花鼓采用常德官话,并根据各地方言的不同加入一些“土话”加强歌词的韵律和旋律的美感。如《巧梳妆》的首段唱词如下:
清早起 巧梳妆,
忽听得门外,
响什么叮儿当?
两手推开门来看,
哎呀我的情郎哥,
请进奴绣房。
用日常生活中男女之间的调情逗趣作为引子,进而引出一系列爱情故事,充满了活力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风俗歌的题材内容广泛复杂,它包括:人们祈求吉祥的;歌颂勤劳生产的;表达对自由幸福追求向往的等等。风俗歌的唱词内容也有三大特点:一是浓厚的风俗特性,婚嫁、寿庆、等活动中,带有浓厚的风俗特性。二是稳定的语言格式,婚嫁、寿庆等活动都具有约定俗成的仪式程式,因此歌曲的歌词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语言格式。三是特定的演唱场合,风俗歌的演唱大都根据风俗习惯规定了特定的演唱场合。
2.唱词的结构
常德地花鼓的唱词结构非常规整,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分节歌,即由一段简短的对白开场,用单一曲调演唱四句或五句不等的单乐段,反复演唱,一曲到底;另一类是联曲体,是将不同曲牌组合成为一首完整乐曲进行演唱,这种结构较为少见。
分节歌在常德地花鼓的唱词发展手法上占主要地位,这种结构一般采用排比的手法,按照一定顺序展现故事情节。经典曲目《掐菜头》的前三段结构如下:
姐在园中呀掐菜头,
郎呀在外边是拈花,
打下石子来呀嗨,
打下石子来呀嗨。
你要挖菜头拿一把锄,
郎要调情是拈花,
夜晚你早点来呀嗨,
夜晚你早点来呀嗨。
你家有一只黄犬咬,
墙高犬恶是拈花,
我怎么得进来,
怎么得进来呀嗨。
以上三段均采用短句构成单乐段,每个乐段用相同的曲调演唱,通过叙述男女之间的生活劳动和爱情故事将民俗风情、男女私情,体现得淋漓尽致。
联曲体则是以故事情节为基础,目的是要让听众能简单明了的获得故事的内容和表演者传达的情感信息,因此,联曲体这种较为复杂的唱词结构很少见。
3.唱词的创作手法
为了能让听众明白故事情节,唱词创作的手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常采用对偶和排比两种创作手法突出唱词的对称性和工整性,这不仅利于听众对故事情节的理解,还能突出了地花鼓唱词的文化内涵。
排比是把结构相似、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的排列成为一个整体。地花鼓唱词大量使用排比句,使唱词层次清晰、形象生动。如《对花》中的主题歌词:
驾船的风浪花;
种地的得棉花;
插田的稻杏花;
正月里是梅花;
二月间是兰花;
三月里是桃花……
以此类推,分节歌这类唱词结构通俗易懂,展示了民间艺人在音乐文学上的高超技艺。
总结:
常德地花鼓的语言特点是其音乐旋律的基础,也是它魅力的源泉所在,它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如今常德地花鼓面对文化潮流的冲击已走下御神坛,风华不再,且由于其传承人青黄不接和仅靠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而一度面临被边缘化的事实。只有通过不断的理论认识,才能有助于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使其继续活跃于舞台。
参考文献:
[1]刘存杰.大弦戏唱词特点及剧目发展的若干思考[J].戏剧之家,2014
[2]谭真明.湖南花鼓戏研究[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07
[3]梁金平,周鲜花.湘中民歌研究[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