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对对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改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深入贯彻,学校与教师越来越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尽快建立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在分析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互动交流模式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互动交流模式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互动交流模式 小学低年级 语文课堂教学 对策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填鸭式”教学法,将自身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注重课堂中教师的教,忽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这种情况下学生没有时间进行思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学习动力,最终导致课堂效率低下。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及教师积极进行探讨,提出了通过建立互动交流模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小学低年级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自身无法长期集中精力这一因素,在教学中要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一、互动交流模式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做到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此时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交流互动建立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采用照本宣科朗读课文的方式进行教学,枯燥的教学课堂使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如果教师采用互动交流模式,通过与学生互动使学生参与到课堂,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金色的草地”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印象中的草地是什么颜色的,哪个季节的草地是金色的,之后再引入文章蒲公英花开时金色的草地,通过与学生互动引进文章,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集中精力进行课堂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互动交流模式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创新教学理念
为使互动交流模式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教师就要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互动与交流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深入研读语文课程标准,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个体,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与他们进行平等交流,同时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引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使学生快乐地学习语文。
(2)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外在环境创设的情感氛围。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例如,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好朋友是谁,与好朋友是怎样认识的以及与好朋友之间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之后引入文章,战争时期,一个孤儿院的孤儿为了救受了重伤的好朋友是如何做的,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了解他是如何救朋友的。在讲完课文后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抽血、输血的常识,并鼓励学生在别人有困难时要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通过上述教学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同时也有助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为了使互动交流模式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在进行情境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发挥课堂中互动交流模式中的指导与监督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前要确定教学目标,通过备课掌握语文知识点以及课堂教学的进度,在课堂教学中做好领路人,使学生围绕课堂内容进行交流;其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符合学生年龄以及学习水平的问題;最后,在提出问题后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尊重答案的多样性。
(3)营造和谐、融洽的氛围
要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与教师进行互动就要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通过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例如,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一课,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带到课堂上,并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喜欢这个玩具的原因,同时通过这个玩具是谁送的来引入文章。通过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玩具来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同时通过分享玩具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动交流模式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解决学生依赖教师的习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新教学理念、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等,来充分发挥互动交流模式的积极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陈云彩.互动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2(76)
[2]李敏贤等.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16)
[3]杨惠萱.互动交流模式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30)
[4]姜丰德.互动交流模式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东方教育.2014(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