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艳辉
摘 要:美术课程是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的重要课程,但很多学生对此不感兴趣,导致美术教学效果不佳。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对提升教学质量有良好效果,本文对此展开了研究与分析。首先阐述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合作教学模式的意义,其次则以手工制作、美术鉴赏课程为例分析了合作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给美术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美术;合作教学;教学模式
美术有着艺术性、抽象性的特点,学生需要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与空间想象力,才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很多小学生正是由于空间想象力不足,不能良好的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导致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针对这一情况可以采用合作教学的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效率,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一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采用合作教学的意义
(一)提升学习效率
小学生的思维活跃,如果采用獨立作业的方式,有时会出现思维混乱、条理不清晰的情况,这些思维与想法将会直接体现在学生的作业中。这种情况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为了改变这一情况,可以采用合作教学的方式,即由几个学生合作共同学习某一美术知识。不同的学生其对事物的看法是不一样的,观察事物的角度也是不同的。通过合作分组,学生们之间可以交流想法,分享经验,共同解决一个问题。这样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就可以快速的完成,不但提升了学习效率而且还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协作意识与能力。
(二)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美术中,如果小学生对教师所布置的任务难以完成,不能正确的绘画则会降低其对美术的兴趣,并逐渐丧失学习的自信。而如果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就可以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可以将教师所布置的任务进行细分,每一个人完成其中的一部分。如此就使得任务量以及任务的难度上都有所降低,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每个人都可以顺利且快速的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就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信,激发了其学习美术的兴趣,进而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去。此外合作学习的模式给小学生的交流、课堂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时机,满足了小学生的心理需求,也能提升其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 合作教学模式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一)利用合作学习展开手工制作
采用合作教学的模式首先就要进行合理的分组,而分组的大小则是由教学任务量的多少来决定的,任务量大则采用大组的合作方式,反之则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当采用大分组合作的方式时,各个成员之间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不但提升了任务完成的效率,还增加了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培养了小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例如在进行恐龙手工制作课程时,教师首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4个大组,每一组负责一部分制作任务,协作完成这一手工任务。例如第一组负恐龙的头部,第二组负责恐龙的四肢,第三组负责恐龙的躯干,第四组则负责恐龙的尾部。各个小组成员还可以将任务细分,有的成员负责制作材料的收集,有的负责裁剪,而有的则负责粘贴,各个成员要互相沟通,才能保证手工作品在尺寸、比例上合理。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恐龙制作,并展示给全班学生看,在完成之后教师还可以提问学生其在制作中的感受,说明其创作的思路过程。这种合作教学的方式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路,激发了其发散性思维,还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通过合作学习展开美术鉴赏课
作品鉴赏是美术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美术鉴赏课程中也可以采用合作教学的模式。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一些优秀的、经典的美术作品,并让学生们对该作品进行欣赏与评价。其次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每个小组的成员从不同的角度对作品进行鉴赏,然后在互相交流。然后,分享其所看到的、感悟到的内容,这样才能达到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与相互学习的效果,实现1+1>2。
例如在欣赏经典美术作品《蒙娜丽莎》时,教师可以将学生们首先分成三个小组,让后让每个小组来观察蒙娜丽莎的微笑。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与意见分享,每组同学派出一名代表来发言,向大家分享其所观察到的结果,然后在对比三个小组的观察结果。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们意识到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美术作品会有不同的收获,学生们的美术鉴赏能力因此得到了提升。
结语:
合作教学的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探究的欲望,并且通过合作学习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增加了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应用合作教学的模式,增加学生们的美术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但是这也并非意味着所有的课程都要采用合作的模式来开展,教师要结合具体情况,有选择的应用合作学习模式,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延平. 小学美术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运用分析[J]. 美术教育研究, 2017(2):170-170.
[2]宋扬. 试论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 小学生(下旬刊), 2017(10):38-38.
[3]徐小惠. 合作学习模式对于小学美术教学的价值探究[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7(5):4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