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颖
摘 要:为了顺应素质教育的号召,在初中语文实际教学中,语言的核心素养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是“语言的核心素养”呢?事实上,语言的学习的核心应该包含两个方面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这两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相互依托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把握语言教学的两大方面,相信能够在语文教学中起到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对“语言建构与运用”在初中语文中的具体实施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提出具有切实可行性的教学观点。
关键词:初中教学;语言教学;语文素养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的教学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综合成效。语文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学科,学习语文,本身也就是在研究语言,只不过研究的角度、方式、层次会因为语文学习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内容而呈现出差异。语文教学常常要讲求语感,强调应用性,防止学生将语文的学习当做是死板的记忆。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完成学生语言的构建和应用呢?本文将分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够提出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案。
一 把握语言细节
语言的构建包含许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语感的构建。在中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构建能力,教师要注重教学细节的把握。语言本身是微妙的,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就能传递不同的效果,同样的句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行阐述也能让人产生不同的感受。只有把握了语文中语言的这种微妙的变化关系,学生才能够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才能真正具有语言核心素养。具体到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语言细节的把握与实际文章进行联系,通过课本上的文字细节去弥补学生能力上的漏洞,进而提升语感,增强语言体会能力。
例如在品读陶渊明的《饮酒》这首诗时,对于这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帮助学生培养鉴赏的基本能力,帮助学生分析一些经典的用词,鼓励学生思考和体会。例如“悠然”二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绪。“见”字又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呢?这样的练字在古诗词中所见较多,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僧敲月下门的“敲”等等,总之,通过推敲细节提升学生文字品鉴能力,在培养学生语感,增强学生理解能力等方面都有着高效的作用。
二 重视知识联系
语文的学习绝对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完全松散的,语文知识与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如果隔断语文知识之间的联系,那么语文的学习就会显得非常困难,学生的学习会显得非常枯燥,更加没有头绪。在语文的语言构建中也是如此,特别是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诸多语言知识都是相近相通的。建议教师在上课时能够系统地进行讲解,例如常見的修辞手法、常见的表达方式等等,从而完成以点代面的高效教学过程。同样地,在古诗词鉴赏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归纳常见意像及其代表的含义和蕴藏的感情。比如明月常常代表着思念,登高常常代表着思乡或惆怅,梅花代表着傲岸、竹林代表着清静。这样子,学生在品读文章时就可以有一个系统化地解读过程。例如,教师在教导学生什么叫做象征手法时,就可以联系学生学过的许多课文,比如在《海燕》中,海燕就象征着新兴的无产阶级革命力量,在《在山的那边》中,山就象征着人的理想。让学生结合多篇文章进行共同理解,既能够巩固学生的语言品鉴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在对比中收获新的感悟。
三 综合合理运用
语文的语言学习当然不仅仅是积累和构建,更重要的是综合运用。而运用语言最为常见的方式在于阅读理解和写作,在初中的课外阅读理解中,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课堂已经获得的知识,建议教师在授课时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课内外学习的映射。训练学生利用课内知识完成课外阅读理解的能力。具体地,例如,帮助学生梳理一些常见的诗歌主题,介绍一些常见的文学常识,介绍一些常见的时代背景,介绍一些重要作家的人物生平和主题风格。例如在课外阅读时遇到了一篇写人的文章,那么可以让学生联系一下自己学过的人物传记,像是《贝多芬》、《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邓稼先》等等,然后回忆一下自己在课内是如何分析和解读这些文章的,是如何归纳人物形象的,进而将之利用到课外。
同样地,在作文写作中,教师可以教导学生联系自己学习过的课文,思考一下课文中是如何做到文字优美的,又是如何自然而然地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的。特别地,在记叙文中,学生在写作时,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使用描写等手法,让原本干枯的文章显得更加灵动。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讲解记叙文课文时保证学生的积累,让学生逐渐掌握气氛的渲染、环境的描摹、甚至掌握白描、对照等多种写作手法。
四 结语:
作为初中语文素质教学的重要内容,也作为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考核标准,初中生的语言能力需要引起我们教师的重视。语言教学在某些层面上是非常容易的,因为它在生活中有非常多的运用,处处有参考,处处有实践。但是语言教学的内容本身是繁杂的,这也就需要我们教师时刻保持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
参考文献:
[1]宋聚磊.再论语言、思维与实在之三元关系——建构论和实在论之本体论观融合[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5):17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