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2018-10-21 06:39胡海英
科学导报·学术 2018年34期
关键词:德育小学语文

胡海英

摘 要:在新课程要求下,语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识字造词,还必须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将教书与育人二者结合起来,采用科学的教学法,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真正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虽然许多教师都在探究德育教学的渗透,但是效果不佳。因此,研究小学语文课堂对德育教育的渗透具有实用价值。本文阐述了渗透德育的重要意义,并提出语文课堂对德育教育的渗透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思路

一、小学语文课堂开展德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语文教学德育教育中潜移默化是根本的特性。因为语文教材中选用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以在阅读中感染人,从而对人产生潜在的教育作用。但大部分教材内容所描写的生活情景、思想情感,与学生的经验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育过程中要抓住形象,激发学生感情,使学生思想产生共鸣,产生与作者相似的感受。我们要有意识地进行思想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一)丰富小学德育教育渠道语文是我国母语,更是人们交际的重要工具。教育必须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师要用爱心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态度、情感及价值观;这是语文理应承担的责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小学生智育,还要减负着提高学生美育、德育等为重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知识,能够让德育工作能更深刻,更加生动,学习语文知识不仅能够掌握一门语言,还能够使用一种工具,开阔学生的想象与思维能力,感受生活中的人文关怀及传统美德。

(二)促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小学生在人生观及价值观上还是一片空白,他们就会依据自己所需情景活动去感悟、去经历,建立个人的价值理想,提高个人的生命质量、文化素质。而在语文中开展德育教学,能够培养及完善小学生的人格,引导小学生将所学知识、美德融为一体,让语文课堂成为培育情操的阵地。(三)实现语文教育的有效性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实现教学有效性是教师教学的终极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就必须要打造出“有效课堂”,開展“有效教学”。要实施语文的有效性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学会生存必备的本领;其次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导小学生培养正确的三观;最后要开启小学生心智,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及高效发展。

二、小学语文课堂渗透德育的对策

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有效渗透德育,是相关教师探究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体验,谈谈小学语文课堂对德育的渗透。

(一)渗透德育的原则在小学语文课堂要渗透德育,并不是教学中讲一些大道理就能实现,而是要依据学生基本情况遵守一定渗透原则。(1)以理动情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渗透德育最简单方式即要给学生开展理论教育。讲道理,以理服人,因此教师就必须要降低高高在上的态度,让学生摆脱权威性的管理及束缚。要开展以理服人,就需要建立师生平等的姿态,采用富有情感的交流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教师话语中的情感,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解决与协调相关问题。只有这种以理动情,才能够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共鸣,才能够达到渗透的效果。(2)以榜样渗透德育在小学教育中,教师自身的品质及形象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教师身上的正能量可能会影响学生一生。因此在渗透德育中,榜样影响是一种重要渗透方式。因此语文教师应该以正直、生动的形象去教育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效仿心理,通过效仿逐渐提高学生自身道德修养。对小学生而言,形象思维能力得到初步发展,但分辨思维还处于形成阶段,因此正面的形象榜样比讲道德更具说服力,小学生也易于接受。(3)以情景施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情感。授课前,教师不但要依据内容科学设计教学方式,还要针对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时陶冶情操。

三、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深化德育效果

德育的渗透无处不在。作为教师,除了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教育,还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在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以自己的仪表态度、言谈举止和处事待人,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意志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以自己至诚至真至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我们祖国的未来,带领他们走向道德光辉的顶点。

四、在写作中渗透

习作教学也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我在习作教学中采用了一些方法:

1、在生活实践中渗透。习作是对生活的反映,所以我引导学生把生活实践的过程视作德育的过程。如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让学生去感受大自然。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河边嬉戏,在山间奔跑,直接面对大自然,在大自然中产生由衷的赞美。这样既能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锻炼了写作能力,也能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了德育的目的。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来注意周边发生的人和事,激发写作的欲望,积累写作素材,这样做同样能实现既培养习作能力又实施德育的目的。

2、在写日记中渗透。特级教师魏书生说过:“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绝大多数学生写日记时都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日记中赞扬真善美,排斥假恶丑。这便起到了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日记这种简单的写作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在日记中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3、在随文练笔中渗透。随文练笔是在学习课文的同时,相机进行的习作训练。它的形式灵活,选题自由,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习作形式,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一条好途径。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的心灵净化的过程,它不比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它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的,是在对文章开展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知的。它与教师的发现、挖掘、利用、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学生的学习、感悟、体验与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新课程标准、教材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着密切的关系。要真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搞好德育工作,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捉摸透学生,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将品德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材中刻化的一个个鲜明的形象,讲述的一件件具体的事例,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语文素养提高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也得到提高。

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活动中,德育的渗透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小学语文学科本身就有一定的人文特点,这就为实际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提供了很多的空间。我们应该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语文教学的特点,做好德育工作的有效渗透,精心利用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思路,提升整体德育渗透效果,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得到意志品质的正面引导。

参考文献:

[1] 缪璐.让小学语文课堂洒满德育的阳光[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4(12).

[2] 陈秀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文存阅刊,2018(6).

[3] 熊跃贵.让德育之花绽放在小学语文课堂[J].新课程(小学),2017(12).

(作者单位:辽宁省北票市北四家乡学校)

猜你喜欢
德育小学语文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德育出希望之花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