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欣
摘要:近年来,基于专利密度的专利密集型产业研究越来越成为热门概念。而专利密度的高低也直接或间接的决定了某个产业在某个区域的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和比重。本文首先梳理了现有专利密度计算方法,比较其不同的适用场景,并之后从广东省支柱型产业之一通信设备制造业着手,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发明申请三种不同类型的专利数据进行检索和分析,摸清该产业在全省各区域的专利密度分布情况,进而对产业涉及的主要城市的国民经济指标进行统计比较,计算得出通信设备制造业对区域生产总值(GDP)和就业等指标的贡献率,并基于专利密度数据和国民经济贡献数据对二者的相关程度进行初步地定性分析。最后在总结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对广东省通信设备制造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策略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通信设备制造业;专利密度;国民经济贡献率;时空分布
1.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就通过制定科技创新政策,指导企业发挥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的优势作用,极大地推动了国家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增长。我国知识产权事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猛,短短三十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数百年的道路。我国政府对知识产权事业的重视程度也日趋提高。
对于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与经济和就业关系,美国、欧盟已经率先进行了全面研究,并相续发布了专题报告。2012年3月,美国商务部和经济和统计管理局、美国专利商标局共同撰写和发布了名为《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he U.S. Economy:Industries in Focus(知识产权和美国经济:聚焦产业)》的分析报告(以下简称“美国报告”),报告中将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分为专利密集型、商标密集型和版权密集型产业,从这三个方面分析了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2013年9月,欧洲专利局(EPO)和欧盟内部市场协调局(OHIM)联合发布了专题研究报告《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tensive Industries: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Perf,mance and Employment in the European Union(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欧盟经济及就业的贡献)》。广东省知识产权局组织开展了中文版翻译工作,目前《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欧盟经济及就业的贡献》中文版已经正式出版。上述两份报告均显示,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已经成为美欧的国民经济支柱,构成其核心竞争力及重大国家利益。
上述报告在国内知识产权界引发了强烈反响,多名专家学者撰文对报告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和解读,对我国开展相关研究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同济大学姜南、单晓光[1]对上述美国报告的内容进行了概述,介绍了美国报告中的主要结论,并对报告的意义进行了简要评价;中国人民大学经濟学院顾海兵[2]、江苏大学赵喜仓、刘丹[3]主要介绍了上述美国报告中对专利密集型、商标密集型和版权密集型行业的判断标准,并基于上述方法所采用数据类型分析在我国开展相关研究的可行性,认为我国相关专利和经济数据同样能够获取,可以借鉴美国商务部的方法开展相关研究。
姜南、单晓光[4]等著《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研究》研究了中国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构建方法,对2008-2011年逐年的产业专利密度进行了计算和排序,对中国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进行认定,并分析其总体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情况,并与美、欧进行了对比。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李凤新[5]等采取与上述美国报告相同的判断标准,对中国产业专利密集度进行统计排序,确定高专利密集度产业,并对高专利密集度产业与就业贡献、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劳动者报酬等多项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上述报告认为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主要包括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这些专利密集型产业对中国GDP的贡献率在10%左右。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孙玮、孙全亮、陈燕[6]研究了地区专利密度的内涵和测度方法,并从时间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两方面对东北地区的专利密度进行了分析。报告认为在东北地区专利资源配置不均衡,对东北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后劲不足。
然而,目前此类研究的数量仍然相对较少,主要针对专利密集型产业的总体情况,在时间、空间和产业等不同维度均存在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2.专利密度的计算方法
专利密度或专利密集度是用于衡量专利产出效率的指标,在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中得到了普遍的使用,但是对于专利密度的含义及计算方法仍未形成统一标准或权威界定,而是依据不同研究对象的特点、研究重点和研究目的的不同而进行定义。在本章中将对国内外对专利密度的计算方法进行整理,并确定本课题中的“专利密度”含义及其计算方法
2.1行业专利密度计算方法概述
在现有关于专利密集型行业的研究中存在两种思路,一种思路是设定评价专利密集程度的多级指标,符合一定标准即认定为专利密集型行业,例如选择将有效专利数量作为专利资源的衡量指标,最终产出成果方面,产业增长主要采用主营业务收入来衡量,就业岗位数则采用产业从业人员数进行衡量,选择突变级数法将上述两个分项指标统一到新的框架下进行综合评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许强博士在他的研究中就设计了4级25个指标来评价知识密集型产业,1级指标2个,分别为产业投入指标和产业产出指标;2级指标4个,分别为人力资源投入指标、R&D投入指标、产业产出绝对指标和产业产出相对指标;3级指标10个;4 级指标11个。这种研究思路中并不存在明确的专利密度计算的步骤。
另外一种研究思路更为常见,是对专利密度进行定义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进行排序或者与平均专利密度进行比较来确定专利密集型产业。其中使用的计算方法通常是将专利数据除以产业或地区相关的其它数据,其比值即为专利密度,至于专利数据和产业或地区相关数据类型选择则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有所差异。例如在美国报告中,专利密度是2004-2008年5年间总的专利数量与同期平均从业人员数的比值;在欧洲报告中,专利密度被定义为专利的总量除以该产业从业人数,表示为每1000个从业人员的专利数;Vichyanond[7]则指出要看清专利如何影响产业,应考虑每个产业对专利保护的依赖性,他所定义的专利密度的公式为产业中专利被引用的次数之和除以产业的平均产值;此外,现有研究中还有通过专利数据与行业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R&D研发投入、行业总产值、总资产数等要素的比值来衡量专利密度的多种方式。而专利数据类型的选择在现有研究中包括一定时期内专利授权数量、一定时期内专利申请并得到授权的数量、年度专利申请数量、年度专利授权数量、一定时期内专利存量等。
2.2本文专利密度计算方法
本文选用专利参数与行业或地区参数的比值作为专利密度。在表征专利活动的参数方面,可以从申请量、授权量、有效专利量、专利类型、年限等不同方面来进行选择。由于在本课题研究中涉及逐年数据的比较,有效专利数量作为存量数据,并不能较直观地体现出专利产出的活跃程度和变化趋势,而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可以分别用于体现当年度的专利申请活动情况和专利权获取情况,因此选择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两个方面作为专利数据。当按照年度分析的时候,专利授权量的选择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当年度专利授权量,一是当年度专利申请并最终获得授权的数量。虽然后者的数据与当年度的专利活动关系更为密切,但是由于专利申请后通常十八个月之后公开,且等待进入审查阶段和审查过程中都需要较长时间,导致距离研究日期越近,在审状态的专利申请越多,授权数据的误差越大,从而可能无法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因此确定以当年度专利授权量作为专利授权数据,可以较好地体现专利权密度的变化情况。
我国专利类型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发明是对产品、方法或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实用新型是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用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外观设计是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其中外观设计主要针对工业设计方面,发明和实用新型与技术创新的关联较为密切,且由于发明和实用新型在审查机制和保护期限上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创新高度的差异,因此有必要分别对发明和实用新型的专利密度进行计算。由于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不经过实质审查,因此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差别不大,仅针对实用新型专利授權量进行统计。
从业人数是体现产业总体规模最易取得,且最具有一般意义的指标,是最能体现行业整体规模、人员参与度和社会影响力的参数,也是衡量各行各业状况最科学合理的数值。无论是在我国政府文件关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目标描述中,还是美国、欧洲的研究报告中,均采用以1000人为单位的从业人数作为行业指标,因此本课题也将采用千人为单位的从业人数来计算密度。
专利数据包括发明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三种类型,相应地得到发明专利申请密度、发明专利密度、实用新型专利密度三种专利密度数据。
3.广东省通信设备制造业专利密度情况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共分为二十个门类,通信设备制造业属于C制造业。制造业进一步分为编号13-43共31个大类,每个大类下又细分为多个中类和小类。其中编号39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在《统计年鉴》中,有数据统计的工业行业最小分类为大类,对于中类和小类没有更加细化的统计数据;在技术和产业活动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存在大量交叉和高度重合;在专利分类体系中,计算机、通信和广播电视、雷达等IPC分类也互相交叠,综上,无论是从经济统计数据、产业经营现状或是专利分类等视角看,通信设备制造业与相关的计算机、广播电视等制造业均难以清楚地区分开来,因此本课题中所述“通信设备制造业”的范围对应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大类“39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平均专利密度和申请量密度
3.1广东省通信设备制造业专利密度概况
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李凤新[8]等发表的中国产业专利密集度分析报告中对2008年-2012年专利数据的统计显示,广东省的发明专利密集度(47.10件/万人)遥遥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13.51件/万人),位于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首。而从产业的维度来看,在全国201个中类行业中,共有56个行业的发明专利密度高于平均水平(13.99件/万人),通信设备制造业位列第2位(268.53件/万人),稳居高专利密集度产业之列(该报告中专利密集度计算公式为5年专利授权量总和除以平均从业人数)。
依据2010-2014年广东省的专利申请和授权量数据以及行业从业人数数据分别计算得出了2010-2014五年中广东省全行业和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明专利密度、实用新型专利密度和发明申请量密度,具体参见图3-1-图3-4所示。
图3-4 广东省全行业与通信设备制造业逐年发明申请密度对比
从全行业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专利密度和申请密度的对比来看,广东省内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明专利密度和申请密度均远高于全行业的平均水平,并在近5年来均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体现出省内通信设备制造业拥有较高的创新能力,伴随着通信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省内的一些大型高科技通信企业(例如华为、中兴等)近年来持续不断的加大对研发和创新的投入,从而拉动了整个行业的创新产出水平,使得在创新产出上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尤其在发明专利密度这一指标上体现最为明显。发明专利密度和发明专利申请密度在5年内呈现出上下波动的情况,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广东省作为长期以来的发明专利大省已不再单纯追求数量的提高,而更加注重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专利质量的提升。
从图3-1和图3-3中可以看出,通信制造行业的实用新型专利密度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而且2013年后有进一步下降趋势。与发明专利相比,由于实用新型的授权无需经过实质审查程序,因此实用新型专利的创新性高度相对较低,对于技术更新较快、研发投入较大的通信设备制造业而言,保护期限更长、权利更稳定的发明专利是首选的保护手段。这从侧面也表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创新水平较高、专利质量较好。
总体而言,综合考虑通信制造业的特点和省内优势企业的拉动效应,广东省通信制造业整体表现出较高的创新水平和能力。
3.2广东省通信设备制造业专利密度区域分布情况
本节将针对广东省各地区的通信设备制造业专利密度情况做出进一步分析。
近年来,广东省区域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产业结构继续升级,产业分工不断深化,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继续增强,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社会建设稳步提升,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粤东西北经济社会发展上与珠三角地区长期存在较大落差,区域发展很不均衡,广东各市地区发展差异系数仍居高不下,经测算,光是2013年广东地区发展差异系数就高达0.698,而苏、鲁、浙地区的发展差异系数分别只有0.413、0.452和0.263,均远低于广东,广东区域不协调问题十分突出。
参考图3-5至图3-7中所示的2010年-2014年间,广东省各市地区的发明专利密度、实用新型专利密度和发明申请量的密度分布情况(注:梅州、湛江、肇庆、潮州和揭阳等地区通信设备制造业专利申请量极少,且缺乏产业就业人数的官方正式统计,因此对其专利密度的计算缺乏实际意义,在此表中不作考虑)。
从专利的申请量密度和授权专利密度值来看,珠三角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的专利密度存在较大的落差,将上述图表中的地级市根据专利密度发展情况可以分为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为上游,包括省会广州和经济特区深圳。这两个城市不管是从专利的申请量还是授权量都遥遥领先与其他城市的数据,这与其全国一线城市的经济发展地位、创新型产业机构的调整速度和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政策等方面的优势是分不开的。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深圳在通信设备制造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密度和授权专利密度这两个方面的表现远超包括广州在内的其他城市,例如发明申请量密度高达8.483/千人,分别是广州该数据的2倍和其它城市的4倍以上,且发明专利密度也达到4.8/千人,与其它城市的差距更大,这体现了深圳作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在知识产权,尤其是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所取得的优异成绩。一大批创新型企业(例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腾讯科技有限公司等)的迅猛发展,也为深圳这座创新型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和行业生机。
第二梯队为中游,包括一些正在逐步发展起来的二线城市,例如中山、东莞、珠海、佛山、惠州等。这些二/三线城市在近些年对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投入和发展取得了让人瞩目的成绩,同时也在专利申请量密度和授权专利密度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而随着智能手机和相关通信设备需求的增长,在这些城市中涌现出了一批电子/通信设备类的企业,例如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廣东步步高电子工业有限公司等,其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投入也在与日俱增。
第三梯队为下游,包括汕尾、茂名、河源、江门、阳江、湛江、揭阳、云浮等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城市。其中有的城市经济发展空间狭小,区域发展极为不平衡,制造业技术水平偏低,缺少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产业环境,总体工业产值和人均GDP长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导致该地区的知识产权发展也极为缓慢,专利申请量也一直处于非常低的水平线上,有的城市在产业布局方面则另有其它产业作为发展的重心,导致通信设备制造业相关企业和从业人员较少,例如汕头、汕尾通信设备制造业专利申请量仅100多件,其它城市的通信设备制造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仅有几十件,有的城市授权数量甚至长期为零。
基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特点,实用新型专利密度将不作为分析的重点,是否属于专利密集型产业的认定将依据发明专利密度和发明专利申请密度做出。上述第三梯队的城市专利申请量过少,不具备统计的意义,也将不考察其区域内专利密集型产业的认定。根据以上设定条件,结合图3-5和3-7,本区域内通信设备制造业属于专利密集型产业的城市为深圳、广州、惠州、佛山。
4.广东省通信设备制造业国民经济贡献率分析
4.1广东省通信设备制造业国民经济贡献率
国民经济是指一个现代国家范围内各生产部门、流通部门和其他经济部门所构成的互相联系的总体。衡量国民经济的指标非常多,在《美国报告》和《欧洲报告》中,则从GDP、就业岗位、进出口等角度衡量了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对于通信设备制造业而言,其GDP反映为工业增加值指标。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增加值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一项基础指标,也对应于“生产法”核算的GDP,各部门增加值之和即是国内生产总值。
与就业岗位对应的统计指标为从业人员数或就业人员数。从业人员指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各类人员。包括各类单位在岗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聘用的外籍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领取补贴的兼职人员、直接支付工资的劳务工以及个体从业人员、农村从业人员和非正规就业人员等。该指标可以体现产业的人员规模和就业情况。
此外,劳动生产率也是体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指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生产中的各种经济和技术因素,主要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运用广泛程度、生产过程的组织和管理、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等。
在GDP增量方面,2011年通信设备制造业GDP与2010年相比略有下降,导致该年份GDP增长贡献率为-1.45%,之后年份均对GDP增长做出显著贡献,2012和2013年都在16%以上。
4.2广东省通信设备制造业劳动就业贡献率
广东省通信设备制造业对区域劳动就业情况的贡献将通过就业贡献率和劳动生产率两个方面来体现:
就业贡献率=某产业就业人数/社会总就业人数(选择年末从业人员数作为就业人数数据);
劳动生产率=GDP或工业增加值/就业人数
需要说明的是,劳动生产率应当是劳动产出与劳动投入的比值,而劳动投入是由其外延边界总就业,与其内涵边界人均工作时间决定,由于并没有足够完备的关于劳动投入内涵边界的调查数据,通常,采用劳动投入的外延边界就业人数直接来替代劳动投入本身。目前我国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就是将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除以同一时期全部从业人员的平均人数来计算的。
通信设备制造业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但略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劳动生产率;各项劳动生产率在5年期间基本保持逐年提升的态势。
5.结论和政策建议
(1)通信设备制造业属于广东省专利密集型行业,创新水平较高且对省内国民经济做出较大贡献。广东省通信设备制造业发明专利密度为1.85件/千人,发明专利申请密度为3.67件/千人,分别达到平均发明专利密度的5.8倍和平均发明专利申请密度的4倍,在省内属于专利高度密集的产业。对比2014年我国每千人发明专利拥有量0.49件和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2020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2件的目标,广东省通信设备制造业在保持全国领先的发明专利申请数量的基础上也已远远超过了上述专利密度数据。在国民经济贡献方面,广东省通信设备制造业能够长期且稳定地提供近9%的GDP贡献率和20%的规模以上工业GDP贡献率,就业贡献率也保持在5.5%。虽然没有与其它产业国民经济贡献率横向比较的数据,但是从产业分类的角度,与通信设备制造业同层级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共有96个大类,在制造业门类中也有31个大类,通信设备制造业上述国民经济贡献数据的较大比重体现了其在总体产业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是广东省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之一。
(2)广东省通信设备制造业专利密度以及国民经济贡献率的区域分布呈现高度集聚特点,与省内产业布局相契合。虽然通信设备制造业属于广东省专利密集型产业,但是该产业主要的专利活动都来源于珠三角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等七个城市,其余十四个城市的通信设备制造业五年期间总的专利申请量都没有超过150件。在上述珠三角的七个城市中,总申请量超过千件的也仅有广州、深圳、惠州、东莞四个城市;区域内通信设备制造业属于专利密集型行业的城市则仅有广州、深圳、佛山、惠州四个城市,东莞市通信设备制造业发明专利申请密度则与全行业密度水平基本持平。对于大部分城市,通信设备制造业专利密度与全行业平均专利密度的相对关系在5年期间也基本保持不变,即通信设备制造业是否属于区域内专利密集型产业的定位在逐年考量时的结论都是相同的。
(3)根据以上分析内容和结论,提出以下建议:
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鼓励政策,分区域、分行业、分层次引导。专利投入是一项战略性投入,它不像产品开发那样可以较快的、在一、两年时间内就看到其效果,它需要一个长期的、持续不断地积累过程,因此鼓励创新的政策需要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基本的稳定,同时也需要根据产业变化情况适时调整;
加强区域间多边合作,实现创新资源共享。除了按照广东省发展规划的区域布局开展城市间合作之外,根据具体产业的差异情况和实际需求开展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合作对于产业发展和技术提升也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产业转移实现优势区域阶梯式辐射,带动落后地区发展。在区域一体化的过程中,产业转移对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区域间产业关系,减小区域间发展的不协调,提升整体经济效率发挥了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南,单晓光. 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知识产权与美国经济:产业聚焦>报告简评[J]. 科技与法律. 2012,(05).
[2]顾海兵,陈芳芳,孫挺. 美国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基于美国商务部的官方报告[J]. 南京社会科学. 2012,(11).
[3]赵喜仓、刘丹. 美国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测度方法研究[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5(4).
[4]姜南,单晓光. 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14,32(08).
[5]李凤新,刘磊,倪苹. 中国产业专利密集度统计报告[J]. 科学观察. 2014,9(01).
[6]孙玮,孙全亮,陈燕. 地区专利密度及其分布的时空演化特征——基于东北地区城市数据的实证分析[J]. 技术经济. 2014,33(08).
[7]Vichyanond J.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and patterns of trade[R]. CEPS Working Paper No.197,2009.
[8]李凤新,刘磊,倪苹. 中国产业专利密集度统计报告[J]. 科学观察. 2014,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