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代图书馆已逐渐从传统的信息服务模式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协作参与为手段,以网络知识社区为平台的个性化知识服务模式。图书馆社交网络服务注重信息传播和分享,其有力的信息交互能力更加有效地推动图书馆信息传递。社交网络是指用户以网络为平台构建的一种新型社会关系网,这是一项帮助人们建立社交网络的互联网活动。根据传播学以及管理学相关理论,应用于图书馆服务的社交网络可以促进图书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在大数据时代,当代图书馆运用社交网络将用户需求和数据反馈整合起来,有利于提升图书馆服务范畴和服务质量。
关键词:社交网络;图书馆;服务价值;服务创新
1图书馆社交网络服务理论
图书馆应用社交网络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时间和空间,用户可以在图书馆的非工作日时段也能根据自己所需而进行浏览信息,也不一定要亲自去图书馆在电脑前就可以完成一系列图书馆服务。加强了用户之间的互动性,针对图书馆的问题不仅仅图书馆员为你回答,其他用户也能相应地留言和出谋划策。图书馆运用社交网络基于以下四个理论基础:
(1)六度分割理论
“六度理论”意味着你可以认识任何最多六个人的陌生人。利用社会网络六度分割的论点,图书馆可以不断拓宽读者群,形成多维互动的读者网络。该图书馆利用社交网络为阅读者互动打造一个平台,并创建一个稳定,可靠和流行的网络来增加用户群。通过朋友们的宣传,互动图书馆网络将不断扩大。这种情景关系为图书馆用户提供了沟通信息和分享的新方式。随着人数的增加,这个互动图书馆网络的用户将呈现出不断增加的几何级数,这将构成图书馆的更大读者群。
(2)强弱关系理论
社交网络中的强弱关系具有低成本和高效率的传输效率,并具有主要的信息通道的作用,尤其是社交网络微博通信。例如,微博弱关系的传播效应使更多的用户意识到图书馆的发展,为图书馆服务的推广提供了新的契机。通过互联网的普及,图书馆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开辟与读者互动的空间。
(3)贝肯数理论
社会网络的BEKEN数表明,所有的普通人都可以通过信息传播中心来展示自己的价值,这也适用于图书馆系统。在SNS图书馆系统中,所有的读者都可以有自己的书[1]。而且,所有的读者都可以解释他们对书籍的看法,给别人更多的阅读参考和建议。这样,所有的普通读者都可以在图书馆互动系统中使用自己的角色。
(4)顿巴数理论
社会网络中的数字和数字理论表明,维持社会稳定的最大值在150左右。根据这一规律,在建立图书馆知识平台时,设计人员应将所有读者的朋友数量限制在150以下,否则会影响交流。因此,应将分类管理引入读者的社会圈子中,安排资源搜索平台和资源交互平台,为读者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提高图书馆用户的阅读体验[2]。
2 图书馆社交网络服务方式
图书馆通过社会网络实现的是自己的服务模式。它利用互联网实现信息分析和用户研究,拓展图书馆的时空,为读者提供服务。如圖1所示,其服务模式的过程首先通过社交网络向用户提供互联网平台,向用户呈现信息交互界面,并且用户基于社交网络浏览和使用天秤来完成一系列服务过程。售后服务。反馈自己的信息,长期的用户互动,推动这个社会网络图书馆的进步与发展[3]。
2.1提供帐户,建立社会关系
图书馆为用户提供身份确认。用户注册自己的账号,有自己的读者身份数据,并在图书馆社交网络中建立一个节点。图书馆的社交网络平台为各种用户节点扩展其社会关系。用户可以在互联网上的各种标签,如性别,年龄,兴趣和爱好搜索相关的用户,形成朋友或相互交流。
2.2设计界面,提供社交平台
通过网络认证,图书馆建立了自己稳定的网络平台,发布信息内容,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形成良性的社会网络圈〔4〕。用户可以自由发言,一方面,他们提高了他们的关注,另一方面,他们善于提高自己。国内基于微博和微信的多,微博不仅具有官方认证的社会平台,而且还建立了各种平台,如读者俱乐部、新书专栏、专家推荐等,独特的设计界面和内容展示可以发挥作用。积极宣传自己的形象。设计界面需规范读者信息,并做好安全防护,使得读者的个人信息不会泄露。其次由读者的需求,实现跨区域的文献传递,同时也可由社交平台实现图书互借、替还的私人化服务,这些额外的服务源自自社交平台提供。
2.3整合服务,打造泛在化服务
综合服务包括整合信息资源,整合信息传播,整合多元化的信息活动。无处不在的服务是指无处不在的服务理念。图书馆服务的无处不在的服务打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限制,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得图书馆服务。无处不在的服务是社交网络服务的理想服务状态。社交网络基本上是基于互联网中存在的社会关系。这也是一种服务手段和方式。这是无所不在的服务的基本。
信息的类型包括文本和音频以及互联网链接。用户可以在社交网络平台上收集自己感兴趣的资源,撰写阅读笔记并提出相关建议,并以链接的形式共享这些资源,其他读者可以通过链接浏览和下载。为了给用户的行为增加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建立多渠道的API网络应用,读者可以在不同的类别中标注自己的兴趣。例如,我的图书馆,阅读书籍,阅读和阅读书籍,这些标签便于他们自己浏览,并为其他社交用户提供参考。
2.4用户反馈,改进图书馆服务
通过社交网络增强用户对图书馆的意识,同时也可以提高关注度。网络的特点使得用户的反馈信息毫无顾忌,更直观地展现了问题,并有利于图书馆的下一阶段。服务改进。图书馆服务改进方法可以多样化。除了软件和硬件升级之外,还可以提高服务质量。VR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可以满足读者的全方位需求,增强服务的完整性。
传统的用户反馈来自口碑,但是口碑情绪化过重,易产生冲突,本来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在现实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生较大摩擦,进而延缓工作进程。其次,传统用户反馈来源自独立的个人和馆员沟通,通过社交平台后,用户反馈以多个角色进行讨论,形成最终反馈。这样改进了图书馆的服务从馆员服务读者至读者也服务了读者,提升了最终的效率。
3图书馆社交网络服务价值
3.1扩大图书馆读者群
社交网络在年轻人中更受欢迎。年轻的读者更有能力接受新事物,并愿意花时间给他们。通过构建社交网络,图书馆可以有效缩短与年轻读者的距离。社交网络为图书馆读者提供了拓展朋友的机会。读者之间的互动不限于书本。它可以是普通音乐,名人,体育赛事,居家和其他兴趣点。通常标签下的用户图片具有相似之处,更方便用户在线和离线交友。图书馆的社交网络可以有效地聚合图书馆信息。信息汇总考虑到用户需求。它使用与主题相同类型的信息来方便用户的查询和浏览。它还方便审稿人相互沟通并传递信息。
3.2打造个性化图书馆
图书馆可以通过网络向读者定制服务,创造用户的个性化空间,进行图书开卷审查,并进行互助问答。读者通过建立的社交账户进入他们的社交网络平台,可以快速显示你上次访问过的用户访问过的书籍,可以看到其他读者的信息或交朋友,并增强用户之间的互动。个性化标签的用户增加了用户对图书馆社会互动的粘性,并增加了阅读在他们的工作生活中的比例。个性化图书馆也便于其自身的价值取向,不同阶段对知识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可以有效地结合自身的利益和需要。
3.3实现了交互式学习
图书馆利用微博传播知识,共享图书,建立多维度的虚拟图书馆服务和更多人性化的信息推送。图书馆本身是人们提供更多信息和信息资源的场所,但由于读者处于图书馆的被动方面,他们缺乏同样的兴趣。但是,如果我们使用微信,微博,人人等不同的社交网络方式,图书馆将能够不断探索出一种良好的互动式学习分享方法,并能够在互相之间以及所有用户之间共享电子资源库。可以随时将相互访问图书馆藏品上传到互联网。读者还可以使用社交网络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信息,找到符合他们需求的电子期刊,并与其他人分享这些信息。分享它。此外,学术讨论和传播可以通过社交网络进行。这将使更多的人掌握图书馆的发展,增加了解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丰富知识,提高读者素质。此外,社交网络的使用也拓宽了学习氛围,使读者能够有勇气自由交谈,感兴趣的读者,表达他们的意见,并在社区网络中分享他们。
3.4促进了多平台融合
图书馆的社交网络可以与多种平台相结合,以提高服务效率并扩大其影响力。社交平台使多个机构能够进入和形成分馆,图书馆和博物馆,文化馆,教育单位,出版社等相关文化机构,整合服务,形成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多平台整合的优势在于最优资源配置下的服务利益最大化。
在图书馆的社交平台与企业书籍平台整合后,如豆瓣阅读,腾讯阅读,京东阅读,当当网等平台,读者可以找到流行的书籍和书籍,分享书籍审查经验。信息共享。一方面促进图书馆更新馆藏,举办主题图书展等活动,另一方面促进读者综合阅读方式,如近阅读,网上预订等。
3.5提升馆员综合素养
综合素养包括媒体素养,心理素养和社交素养。馆员应掌握基本新闻理论,包括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和各种媒体的运作理论。在演讲中,使用新闻报道和写作技巧,辅之以网络群体的语言,可以有效增强观众对图书馆社交账户的粘性。相关社交技能的培养可以提高图书馆员应对危机的心理素质,及时缓解心理压力。社交网络应用的图书馆管理没有错,因此图书馆员需要积极奉献的精神去做好自己的工作,提高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
4图书馆社交网络服务创新
4.1加强数据分析 构建个性化平台
通过大数据的建设,加强图书馆的网络数据处理能力和分析能力,充分利用图书馆社会网络中用户的相关数据,分析用户的潜在需求,包括用户的知识水平、阅读倾向、阅读能力、阅读的时间分布、阅读类型等行为特征。对于用户的差异,图书馆可以创建个性化阅读平台,推动用户感兴趣的书籍,并建立具有相同兴趣的社交网络。采用大数据管理用户数据,可以有效将用户行为进行研究,对关键字段控制,可以对用户类比行为,分析其借阅习惯,从而实现针对性强的采购图书和馆藏分布,有效提高图书馆服务效能。
4.2建立知识服务 打造社交生态链
图书馆可以通过社交网络提供二手书籍交换服务。读者将发布可交换的书籍和信息。他们可以通过更换书籍,分享阅读经验,分享知识和增加阅读乐趣来交换书籍。图书管理员记录日常工作,学习和活动,如参加商务讲座和阅读活动的经验,介绍图书馆的流通过程,分享工程光盘,以及向图书馆介绍新的服务措施和媒体服务的读者。。读者还可以回应互动,评论,表达意见,鼓励赞美或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形成良性的互动式生态链。
参考文献:
[1]周应波. 基于SNS的数字图书馆用户体验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13.
[2]陈伟,汪琼. 社交媒体与图书馆合作发展研究[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04):4-7.
[3]邓志文,都平平,秦丽,等. 面向社交網的图书馆信息主动推送方法研究——以“人人网”为例[J]. 图书馆杂志,2015(03):84-89.
[4]杨建永,张成波,邹宇瑞. 关于图书馆社交网络(Lib-SNS)构建的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2010(15):27-31.
作者简介:
范朋显,男,汉族,1986年3月生,湖北咸宁人,硕士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参加了“湖北省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研究”科研项目,同年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网络信息生态链发展机制与优化管理研究”,在《图书情报工作》核心期刊上发表了“网络信息生态链风险防范方略”论文。2016年就职于清远市图书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为公共图书馆的信息化发展,多次在省内公共图书馆年会主题论文中获取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