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为何“攻陷”毕飞宇微博

2018-10-21 09:38
文萃报·周二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历史感黄玉毕飞宇

近日,著名作家毕飞宇的微博被一群天津中学生给“攻陷”了。毕飞宇微博下面清一色的评论是:毕飞宇老师,您的文章《大地》厚重感到底体现在哪里?

此事起因是最近天津滨海新区高一期末统考语文试卷的一道阅读题,选了毕飞宇非虚构作品《苏北少年“堂吉诃德”》中《大地》片段。

让广大考生们倍感困惑的是,“此文的厚重感体现在何处”这个问题到底要怎么答。于是,在考场上因为这道题一筹莫展的学生们就不约而同地跑到毕飞宇微博下面留言、发私信去了。

那么,毕飞宇本人会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毕飞宇坦言:“让孩子们回答这个问题是不合适的。所谓的厚重感,可能是老师们的阅读感受,要知道,孩子们的阅读能力与感受能力与老师的差距是巨大的,用成人的感受去考孩子,这里头有失公平。就说我自己,我也是30岁之后才能阅读《红楼梦》的,不是我不认识《红楼梦》里的字,是生活阅历不够,理解不了。在我读大学的时候,如果有人问我《红楼梦》的厚重感,我估计我说不出什么来。我的年纪到了,我自己厚重一些了,《红楼梦》才开始在我的眼里厚重起来的。厚重感不外乎两点,一,历史感,二,存在感,也就是哲学感。这两点都需要时光,需要生活的历练与积累。我个人认为,面对中学生,我们更多地还是要从基础性的东西入手,比方说字词、语法、修辞,不要小看了这些东西,这些东西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它的好是自然而然的。

那么,一线语文教师会怎么评价“厚重感”这种问题呢?就此,记者采访了上海语文特级教师、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黄玉峰。在黄玉峰看来,这属于典型的大而无当的设问,指向不明确。“你到底要问什么?厚重这个词语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来解释,没有人解释得清楚。(厚重)指的到底是很有历史感,内容丰富,对于问题的认识非常深刻,还是别的什么?你到底要我回答什么呢?所以学生无法知道要回答什么问题。这说明出题人不明确,他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自己可能也不太清晰。”

那么,類似“大而无当”的设问在今天的基础语文教育中是否普遍?对此,黄玉峰认为不算普遍,现在最普遍的还是标准化的答案,就是强迫人家同意你的观点。“我认为这个文章很好,怎么好?可能是沉痛的,可能是优美的,个人读出来的感受是不同的,但命题人一定要和他一样的结论。”黄玉峰称这种用标准答案来强迫学生的命题和教学方式是“语文教育的专制主义。” (据澎湃新闻1.29讯)

猜你喜欢
历史感黄玉毕飞宇
长春花蓝+中国红
《溪山清远》
一道屏障
我家是个调色盘
毕飞宇的少年心
从文体到人物:论毕飞宇小说创作观念的转变
早期《三国》插图:熊清波本《三国全传》的插图问题
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感
谁是谁的眼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感的培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