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菲菲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得人们认为,只有掌握良好信息素养的学生才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所以,信息技术课程由此成为小学教育的基本课程之一。针对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为主的学科特点,教师应以生态课程来使其具备计算思维,提升小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实际能力。本文将从坚持以生为本、设置实践任务、加强因材施教三个角度来分析,如何通过构建生态课程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落实计算机思维的培养教学任务。
生态课程,是指以学生为本的学科课堂,强调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发展,即教师既能够通过分析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教学需要,还能够兼顾每一个小学生的学习需求与认知欲望,让每个小学生都能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获得发展与进步。计算思维则是以小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与实际能力。从二者的定义来看,构建生态课程与培养小学生的计算思维是紧密相关的,因为只有保证计算机课程是以学生为本的生态课程,才有可能讓小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信息技术知识的应用条件,而且两者本就是以解决现实问题为连接点的,所以构建生态课程是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落实计算思维培养教学的有效方法。
坚持以生为本
坚持以生为本是构建生态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实施生态教学的核心理念。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主动分析具体学情,了解小学生操作信息技术的水平与能力,关心小学生对新课的期待与需求,以及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的信息技术任务难易程度等问题。只有坚持以生为本,才能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的生态化,为培养小学生的计算思维做好准备。就如在“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一课中,笔者便充分分析了学情,以便构建生态课程。首先,四年级的小学生虽然已经习惯了小学教育阶段的学习节奏与强度,但是受到思维水平与身体发育情况的影响,小学生们更喜欢形象化的事物与知识,所以对插入图片的学习兴趣较浓。其次,小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学过了在幻灯片中插入文本框、艺术字等基本知识的操作过程,以及在WPS文字中插入图片的基本操作,所以对WPS演示的基本操作并不陌生,而本课则是建立在小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上的,所以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最后,为了让小学生对本节课有兴趣,笔者以实践任务来组织本课教学活动,以便使其具备计算思维。
设置实践任务
人们常说“实践出真知”,这就表明实践是丰富人们认知的重要活动。在培养小学生的计算思维过程中,教师也应多以实践任务来提升小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以实践来提升小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与技巧应用能力,通过掌握利用信息技术来满足现实需要的操作要点,使其逐渐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就如在“七巧板游戏”一课中,笔者在讲解了鼠标的基本操作要求之后,然后让小学生们利用七巧板来进行游戏,以便让小学生们灵活掌握鼠标的操作技巧。本轮实践活动以游戏作为实践形式,既能够锻炼小学生操作各个软件与鼠标的能力,还能够实现“玩中学”,能够有效增加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寓教于乐。在实践中,小学生会根据游戏要求来单击鼠标、双击鼠标或者拖动鼠标来进行操作,还可自主练习打开各个软件窗口、实施“帮助”功能等多种软件的操作流程,从而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当小学生掌握了鼠标的基本操作之后,教师可鼓励小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自主使用各个网站、软件等,进而提升小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加强因材施教
生态教学并不只是针对尖子生的课堂,而是针对每一个参与到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形成计算思维。为此,信息技术教师还应加强因材施教,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针对计算思维能力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拓展性的实践任务;而面对计算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巩固基础知识为主,使其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
由于大多数学生家里都有电脑,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本班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就如在“键盘输入”一课中,本班有几个学生十分熟悉键盘的输入操作,甚至还能灵活使用“Ctrl+C”“Ctrl+V”等快捷键的操作技巧;而有一部分学生虽然掌握了基本的键盘输入技巧,但是不够熟练;当然,也有一部分很少接触电脑的学生并不了解键盘输入的要求,甚至不知道各个字母的键盘分布顺序。而针对这些学生,我先让第三类学生熟悉键盘,观察键盘的字母排序结构,向其讲述了键盘设计理念;针对第二类学生,我要求他们利用电脑上自带的打字软件练习键盘输入,探究各个键盘输入的结果;针对第一类学生,我直接要求他们完成键盘输入实践任务,即在WPS文字中输入课文,巩固“全拼输入法”的操作技术。
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课程的素质化改革应以培养小学生的计算思维为中心,而教师也应以此构建生态课程,以便落实信息素养教育,使小学生获得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