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知思想引领下教育观念的转变

2018-10-21 01:49沈芳
家长·下 2018年5期
关键词:蚯蚓树叶苹果

沈芳

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作为教师要教孩子怎样去学习,而不是“死教书”“教死书”。那么,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教”,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学”?作为一名幼儿园的教师,内心有着强大的使命感,总认为要给孩子教点知识,才是一个称职或者说是合格的教师。而家长则会认为教师应该、必须要负责教会孩子知识,而且越多越好,这样孩子就不会输给别人,但这样的结果往往会造成教师的“死教”和孩子的“死学”,这样的“教”和“学”都是我们不想也不愿看见的结果。

古人是这样解释“教师”的含义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虽然时代在飞速发展,对于各类型的教师,包括我们幼儿园的教师,永远都被赋予了神圣而光荣的任务。然而,时代的发展使教育的功能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它给教师的意义又赋予了新的内涵,对我们教师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三部分第十条,就规定了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行知思想引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教”要以“学”为出发点,让孩子“学”自己想学的。我们从传授知识,变成孩子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虽然教师的身份没有变化,但实质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们骨子里认为的“知识”恐怕都不是孩子们想学习的内容了,他们所感兴趣的,才是我们要“教”的。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我感受最深刻的是:你想让孩子们学的,他们并不是特别感兴趣,而对于一些突发的现象倒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记得有一天,我带着孩子们来到操场上进行晨锻活动,发现孩子们的注意力都不是很集中,一个个都在往我们已经走过的地方看着,还不时地指指点点、交头接耳。我也好奇地往孩子们所指的地方看去,原来地上有一条像小蛇的东西在扭呀扭呀,走近一看,是一条很长的蚯蚓,比我们平时看到的要长许多,孩子们一听我说“蚯蚓”,都兴奋地叫起来“蚯蚓!蚯蚓!”原本排得很整齐的队伍一下子就乱了,我想把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已经开始的韵律活动上看来是不行了,或许把小小的蚯蚓拿走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但是,按照以往的经验,恐怕是越不让他们看的东西他们越要看吧。

在韵律活动结束以后,我并没有开展接下来的活动,而是把孩子们带到了蚯蚓的面前。“呀!蚯蚓怎么会在这里呀?”孩子们听到我发出的疑问,开始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蚯蚓它饿了,出来找吃的。”“不是,不是,它是找不到妈妈了。”又有一个小朋友接着说。“呵呵呵。那么,谁能告诉大家,蚯蚓是生活在哪里的呢?”“烂泥里的,烂泥里的。”没等我问完,孩子们就异口同声地告诉了我。“嗯,小朋友们真聪明!蚯蚓是生活在泥土中的,可能是前几天下的雨太大了,把泥土冲开了,所以蚯蚓才会出现在我们的操场上。”孩子们很认真地听着我说的话。“我们来看看这条蚯蚓吧!它有脚吗?”听了我的话,孩子们认真地开始找“脚”了,“老师,老师!蚯蚓没有脚。”他们一边回答一边觉得很奇怪。“没有脚怎么走到操场上的呢?”XXX在轻轻地嘀咕着。“那我们看看它是怎么动的?”小朋友继续仔细地观察着蚯蚓,那股认真劲是任何一次教学活动都比不上的。“老师,蚯蚓是用自己的身体扭呀扭呀往前爬的。”看到孩子们的兴趣不减,我又接着问了几个问题:蚯蚓是“好”的还是“坏”的?蚯蚓在泥土里吃什么?蚯蚓可以用来干什么?孩子们又高兴地讨论开了,我们得到了许多不同的答案,虽然有的答案不是很正确,但都是他们动过小脑筋想出来的,而且是那么投入。当然,我作为教师并没有忘记“正事”,看到他们对蚯蚓已经了解得差不多了,我说“蚯蚓要回自己的家了,老师把它送回去,好吗?”“好!”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我拿了一片树叶让蚯蚓爬上去,然后把它放到了花坛里,虽然他们有些舍不得,但还是看着蚯蚓回到了泥土的家。蚯蚓“回家”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又集中到了晨锻活动中来,他们又高兴地在操场上玩耍,似乎已经忘记了刚才的事情,但是我相信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将永远留下对蚯蚓的“记忆”。

在“蚯蚓”事件中,一开始我完全可以将操场上的蚯蚓拿走,然后正常开展我们事先安排好的活动,但是我想:既然幼儿对蚯蚓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而我们平时的活动中又正好没有这样的课程安排,何不利用这一个契机让幼儿对软体动物有一次亲密接触呢?这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我不应该放弃掉,而且就算我当时把蚯蚓拿走,孩子们对它的兴趣还是不会减少的,恐怕正常的活动会因此而受到“影响”,利用一点点的时间让孩子们获得一点他们感兴趣的知识,何乐而不为呢?事实也正如我所想的,孩子们在兴趣得到满足以后,对接下来的活动就能够更好地参与了。如上所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就是我们“教”的内容,往往这些事件都会成为孩子“学”的一个大好机会。我想,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正常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时,应该更多地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从孩子的兴趣出发,这样才能抓住这些机会,帮助孩子们获得更多教学活动中得不到的知识,促使他们更主动地去学自己想学的知识。

完善教师“教”的理念,为孩子创设“学”的环境

行知先生提到的“教学做合一”理念,强调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和學都是以做为前提的。

秋天到了,我想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秋天、认识秋天,为此提前准备了很多展现秋天的图片,还有秋天的水果(苹果、梨、橘子等),我想让孩子们感受秋天是“金色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然而,一系列活动结束后,我的感受是:我讲得口干舌燥,孩子们并没有十分理解为什么秋天是“金色的秋天、丰收的季节”。反倒是我被问倒了,他们都问我:“为什么春、夏、秋、冬都有苹果?而老师却说那是秋天的水果呢?”我的这堂课成了一大败笔,感到从未有过的沮丧。

我让孩子们课后去研究一下为什么现在一年四季都有苹果。孩子们收集了各种资料,利用课间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并且都把自己找到的资料和同伴分享,他们理解了苹果是在秋天成熟的,但为了让人们一年四季都吃到苹果,人们通过各种方法来保存苹果,有地沟贮藏法、果实入贮法、窑窖贮藏法、室内贮藏法等等,而不是我们所想的放在冷库里。

他们还发现了原来苹果有很多品种,除了常见的红富士,还有红玉、鸡冠、黄元帅、红星、红冠等等,而且不同的苹果有不同的储藏方法,这些都是我不知道的,这些学生让我刮目相看。家长也纷纷表示孩子回家后愿意主动地学习了,对教师教的知识也能很好地理解了。

“教”对方法,为每一个孩子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作为教师来说,都知道这样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虽只有短短的六个字,可其中的含义却是那么深奥。但是,怎样才能达到“不教”的程度呢?恐怕需要我们教师用毕生精力去探索、研究。

但我认为“教”的方法是相当重要的,只有“教”对了方法,孩子们才能“学”得更多,也才会“学”到更好的学习方法,从而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走得更远。

同样是有关秋天的教学内容,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死板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观察能力才可以更好地了解秋天,让幼儿通过自己双眼的观察能更深刻地记住秋天,这比我在课堂上说一百遍都要有用。

常说一叶可以知秋,于是,我想到了让孩子们去拾落叶,捡到了落叶不仅仅是看一看,也可以让幼儿们去进行思考:为什么树叶会落下来?在什么时候会落下来?落下来的树叶是什么颜色的?在秋天,你看到的树叶有哪些颜色?这些都可以通过一片小小的树叶让幼儿发现秋天、了解秋天。

当我把任务布置给孩子们以后,他们的兴致非常高,第二天就有好多的孩子把各种各样的落叶带了回来,争先恐后地告诉我找落叶时发现的问题,XX说:“老师,我看到的落在地上的叶子是黄色的,在树上的叶子是绿色的,秋天到了,绿色的树叶变黄了,就落下来了。”XXX小朋友在旁边连忙说:“不对不对,我爸爸带我去天平山的时候,看见的树叶是红色的,叫红枫。”XXX小朋友马上就说:“我们小区里的树叶没有落下来,树叶还是绿色的。”小朋友有不同的结论,争辩得很激烈,看到这样的情况,我请全班小朋友在集体活动中进行探讨,共同说一说自己看到的秋天的树叶,幼儿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每一个孩子都发表着不同的言论,这些都是他们自己看到的,其热烈程度是平时活动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的,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方式,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通过自己的观察,幼儿对于秋天的认识更深了。

在活动结束的时候,我把幼儿看到的、想到的进行了小结,让幼儿知道秋天的树叶不是全部都落下来的,确实是像小朋友看到的一样,到了秋天有的是变黄了以后全部落下来,如:银杏树;有的是秋天不落叶,依旧是绿色的,如:冬青樹;还有的树叶会先变红再变黄,如:枫叶。通过小小的树叶他们看到并感受到了秋天,教学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而且幼儿经过这一次的观察活动,对秋天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不仅去观察树叶,还去观察秋天的人们穿什么衣服?秋天的天气怎么样?秋天除了有丰富的水果,还有哪些蔬菜?只要他们感兴趣的,他们都会主动地去进行观察、探索,不仅观察幼儿园里的,更多的是观察和自己生活有关的,在观察以后,还会和家长一起进行记录。家长反馈的信息是:孩子喜欢看、喜欢问了,更加主动地学习了。

猜你喜欢
蚯蚓树叶苹果
树叶的不同称呼
画蚯蚓等
揭秘蚯蚓的10大秘密
收获苹果
拿苹果
一片树叶
会说话的苹果
保护蚯蚓
蚯蚓家的惊奇事
小树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