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怡琳
摘 要:本文基于教高〔2015〕14号《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建规程》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高职高专工作组《全国高职高专图书馆建设指南》对信息素养教育的要求,对四川高职院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并依据调查所得数据提出高职院校应如何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举措。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调查分析与对策
据有关文献显示,第一次提出信息素教育的概念是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它是指在培养学员的信息意识、丰富学员信息知识、提高学员的信息获取处理能力、培养学员的信息品德的一种有关信息方面的素养教育。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起步主要围绕着图书馆开设的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这一课程来开展实施。
一、调查概述与分析
此次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现状的调查对象为省内的高职高专院校,涉及示范院校(含国家级、优质院校、省级示范学校)和一般院校,调查的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学院基本情况,主要是学院名称与办学性质,调查涉及公办学院22所,民办院校5所,其中示范院校14所,一般院校13所,共收到调查反馈表27份。公办学院中有示范院校13所,占48.1%,民办院校中仅有一所为示范院校。
二是在否开设《信息素养》等相关课程上调查反馈显示,开设学院有11所,仅占40.7%,其中:示范院校中开设的学院有只6所,仅占示范院42.8%,还有5所示范院校没有开设。在全部调查对象中没有开设的学院有16所,其比例高达59.2%,民办院校中仅有1所学校开设了《信息素养》等相关课程。
三是调查反馈显示共有20所学校希望《信息素养》等相关课程的教师是由本馆馆员承担,其比值达到了74.1%,而由系部教师或外聘(如:数据商、行政兼课人员)承担该课程的仅有7所,占25.9%。
四是在已开设的学院中承担《信息素养》等相关课程教师学历多数为本科学历,占63.6%,仅有4所学院的是究研生及以上的教师在承担该课程,占36.4%;承担《信息素养》等相关课程教师职称上多数为讲师,占63.6%,而助教和副高及以上的分别仅有1所和3所分别占9.1%和占27.3%。
五是将《信息素养》等相关课程的课程性质设置为必修课程的只有5所,占45.5%,设为选修课程或只纳入课外素质教育进行讲座的有6所,占54.5%;周学时为2的学院有6所占54.5%,周学时为1的学院有5所占45.5%;对《信息素养》等相关课程实行了学分制的学院有7所,占63.6%,没有实行学分制的学院有4所,占36.4%。
六是在对《信息素养》等相关课程选用教材多数为教师自选,其比例高达10所,占90.9%;仅有1所学院是选用的规划教材。
七是对《信息素养》等相关课程开设时间全部都设在第一学年,在而第二学年中只是进行临时性讲座。
八是在所调查的27所学校中有15所学校没有开设《信息素养》等相关课程,其主要原因多数认为是学院重视不够,其比例达55.6%,还有12所学校认为学校在对开设《信息素养》等相关课程方面还认识不到,其比例为44.4%,仅有5所学校认为开设《信息素养》等相关课程存在与其它课程争课时的问题,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课时矛盾突出,其比例为占18.5%,而在有无师资问题上也占有6所学院认为因为缺乏师资没有开设,其比例为22.2%;
二、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举措
从调查表反馈还可以看出,目前高职院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形式有三种:一是针对新生的入馆教育培训,主要是对图书馆基本功能的介绍、借阅规章制度及文献基本检索技巧的宣讲等;二是开设《信息素养》等相关课程;三是举办电子资源使用的培训讲座,授课的师资普遍由数据库商的培训师承担。
可见,高职院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院校并不普遍,且开展的形式与方法也比较陈旧和单一。而造成目前高职院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方法较单一的主要原因就是学院重视不够和对开设《信息素养》等相关课程认识不到位,其次是对图书馆队伍的建设不重视。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飞速发展,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能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开展信息素养的教育,以改变高职院校在信息素养教育落后的局面。
第一,要深刻领会习总书记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指示,要把握“互联网+”下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的改变,要随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動教育变革和创新,逐步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的教育体系,培养大批创新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而作为创新人才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信息素养教育变得尤为迫切。
第二,要高度重视信息素养教育。在“互联网+”下更应该要深刻学习和贯彻教育部〔2015〕14号《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建规程》和《全国高职高专图书馆建设指南》的精神,要建立健全文献信息服务体系,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信息素质课程体系建设,通过完善和创新新生培训、专题讲座的形式和内容,增强读者的信息意识,提高读者有效获取信息、准确评价信息、合理使用信息的能力。
第三,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下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要求,要充分认识到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在信息获取时存在自信心,加强信息素养教育的在课程内容与方式等方面的教学改革,把握学生的兴趣特点,增强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的趣味性和实践性。要提高信息素养教育的在学生毕业课题或论文写作分析中的有效性、检索对象的针对性、检索技巧熟练性、信息使用的准确性,以有利于拓展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培养学生专业的信息素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四,学院要加强信息素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从调查表反馈还可以看出,目前已开设《信息素养》等相关课程的教师基本上是由图书馆的馆员承担,这也是目前国内信息素养几乎无一例外地由图书馆承担的普遍现象。且多数为本科以上承担馆员在开展此项工作。但是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馆员的数量普遍人员不足,要更好地开展此项工作往往也是力不从心,无法更大范围的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工作。同时,没有开设《信息素养》等相关课程的院校缺乏师资也是一个主要原因,而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学院方不注重图书馆人才队伍的建设,对图书馆馆员的个人素质要求比较低,且学院在引进师资方面更明显倾向于对教学部门,图书馆馆员相对较少,甚至多年引进不了图情专业的毕业生。
第五,要做好大学生个人素养教育的统筹规划,要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信息素养》设为必修课程,从而能充分保证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效开展。要注重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防止出现侧重于文献信息的检索、数字资源的获取、分析与利用方面的教育,注重在大数据背景下面对海量复杂信息,保持对信息的高度敏感性教育与对“互联网+”下大数据思维与意识、信息能力的教育。此外还要注重信息道德的培养方面的教育。要推动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将信息素养教育渗透到每一门课程、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环境,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检索技能,同时要改进教学形式,教学的形式应该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需求。
第六,要注重信息素养教育是一门集图书馆学、信息技术、情报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学科,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手段开展多形式、多途径的信息素养的教育,在“互联网+”大数据下,随着检索平台的完善以及微信、慕课、翻转课堂等基于新媒介教学方式必然丰富以文献检索课为载体的信息素养教育方式,通过采用音视频文件、网络授课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不仅通过课堂获取资源,同时可以通过其他途径选择及获取信息资源,满足大学生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信息资源泛在化的需求,从而增强大学生的信息意識,提高他们在信息搜集、整理、分析、整合方面的使用技能。
第七,随着“互联网+”下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图书馆传统文献信息服务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而素以图书馆为主导的信息素养教育方式与方法势必将进行创新与变革,智能化、智慧化的发展使图书馆的建设向更高效地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和全新的可持续发展形态。而智慧图书的建设一方面满足信息服务资源网络化,信息服务形式多样化,信息服务手段自动化,信息服务效率高效化,信息服务人员素质高层次化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要从智慧馆员和智慧读者入手,使得智慧图书馆发展的得以实现和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服务与质量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姚艳玲.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调查分析及策略研究[J].科技视界,2018,4.
[2]陈萍,王松林.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谷紫藤.“泛在化”知识环境下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研究.
[4]吉顺平,马丽萍.“互联网+图书馆”背景下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
[5]刘泳伶.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与实践[J].学园,2018,2.